9 敕勒歌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 敕勒歌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19 09:3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敕勒歌》
本篇课文是首民歌,仅仅有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饶,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课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风格朴素、意蕴真淳,语言浅近明快。所以本课以阅读欣赏为主,以课件为辅助给学生美的的体会进而美的教育。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乐府;会认“勒”、“笼”、“苍”“茫”“见”5个字;
2、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体会我国北方辽阔草原的美丽景色;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背诵诗歌;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了解南朝民歌的相关知识。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大草原自古就是北方人民的美好家园,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检查预习,掌握基础:
教师请学生口头汇报课前查阅的“敕勒族”、“乐府诗”的有关资料,然后字幕补充相关资料。
(1)《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2)《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3)生字积累:
敕勒(chì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
天似(sì)笼盖(lǒng)
2、指导朗读,品悟诗韵:
(1)播放示范朗读PPT。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在诗中写了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辽阔无边。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
草的特点是茂盛,而牛羊的特点是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除了说明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外,还有何用意?
一方面,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另一方面,“阴山”是北方民族祖祖辈辈生活繁衍的地方。它是乡情的浓缩,是故土的代名词,为下文表达对草原的热爱做铺垫。
3、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要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穹庐是草原的特点,用牧民们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非常亲切。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地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草原上并非无人,“见牛羊”一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这样写使人油然涌起一种生机感、喜悦感、悠然自在感。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选择一个角度,谈谈《敕勒歌》写作上的巧妙之处。(提示:从修辞、动词使用、诗文结构等角度谈)
学生活动:①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把探讨结果整理在练习本上。②各组推举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活动:灵活处理各组发言顺序,及时肯定发言内容。学生能能围绕答案说出大意即可,不要拘泥于答案中的固定词句。
答案示例:
1、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广阔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苍茫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2、动词“吹”、“低”、“见”使诗境宏厚,味外有味。“吹”字,体现了长风劲吹的豪放,吹出了滚滚牛羊,吹出了苍茫草原的隐秘。“低”字,不仅可见草原的水草丰茂,又展现了草的动感。“草低”才显现牛羊。动词的使用,是作者欲藏故露的写景方法,已经耐人寻味。
3.构思巧妙,结构上双重反衬。一是广阔无垠、大面积的空白,与微露的牛羊之间的衬托;二是从苍茫的死寂到生命的喜悦的对比。
五、课堂总结:
《敕勒歌》把草原的清新、辽阔,把敕勒川所散发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气息尽收诗中,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丽画卷,可谓“诗中有画”。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直白如画,艺术概括力极强。宋代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这首民歌风格奔放、雄健质朴,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古独特的壮丽景色,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这不正是人们向往的人类生活的天堂。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将《敕勒歌》改写成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
略。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