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雷雨前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 雷雨前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19 09:3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雷雨前

《雷雨前》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雷雨前闷热难耐的窒息气氛以及让人透不过气的“雷雨前”的处境描写,深刻的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之下的黑暗社会现实,表达了革命者奋力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昂扬斗志,以及渴望革命风暴涤荡一切旧势力的火热激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涵;
2、探究文中出现的事物的象征意义;
3、通过探究,培养同学们的剖析问题的能力,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练习,感知课文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探究,领会文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感受作者的战斗精神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2、培养同学们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3、教育同学们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涵,探究文中出现的事物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探究文中出现的事物的象征意义
1、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矛盾的资料。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学生想象日常生活中雷雨前的景象,用高尔基的《海燕》作为对比课文导入。
今天走进另一位作家的作品《雷雨前》,感受不一样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 。“茅盾”是1926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腐蚀》等;散文集有《茅盾散文集》、《话匣子》、《野蔷薇》、《见闻杂记》等。现有《茅盾全集》行世 。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那个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进行军事“围剿”,对白区进行文化“围剿”,全国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中国革命已经从大革命失败时的低潮转入30年代前半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浪潮不断掀起、不断深入。作品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黑暗统治,表达了革命者奋力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昂扬斗志,对革命充满胜利的信心。《雷雨前》是茅盾散文写作第二阶段的代表作。他在大革命失败后,怀着极其苦闷的心情,远走日本两年。这两年是他散文创作的第一阶段,以《雾》为代表作。1930年4月回国后加入“左联”,与鲁迅先生并肩战斗,开始了他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国民党曾经对他下了逮捕令,逼迫他过着极端秘密的地下生活,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邀请他,他也未能前往参加。处境虽然险恶,但他已结束了思想上的苦闷期。他已能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生活了,他已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了。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结构:
第1—4节
清早闷热的天气;
第5—6节
上午人的闷热;
第7—16节
下午三时蚊蝇蝉的捣乱;
第17—20节
雷雨即将来临。
2、雷雨前又闷又热,1-6节作者从哪两个角度刻画天气的闷热
3、在人们受煎熬闷热之时,画面出现了什么波澜?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个波澜的?
(1)从自然景物看,桥石炎热,灰幔浓厚,河水枯渴,泥土裂成乌龟壳,泥土干硬且往上冒热气。
(2)从人的感受看,“毛孔全都闭住”,“心口泛淘淘”,“像要呕出什么来”;呼吸“热辣辣的闷”,出汗“像结了一层壳”。作者以恰当的比喻和进一步的渲染,有力地表现了闷热的情景。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灰色的幔“裂”了一条缝,人们有了一线希望。然而,幔又合拢,“跟没有划过的时候一样”,刚起的希望似乎又成了泡影。
这里作者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把“幔”的顽固和窒息人于死地的情状以巨人的愤怒抗争来灵活展现,渲染出了郁闷腻热的氛围。后面等来的蚊蝇蝉更是让人无法忍受,仿佛“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
2、想一想,本文仅仅是一篇写景散文吗?只是为了展现雷雨前的闷热吗?作者写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从哪些句子里可以感觉到?作者希望“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那么,雷雨前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呢?请同学们就“干净清凉”这个词寻找两个反义词。
【学生】:(明确:“雷雨前是个肮脏闷热、龌龊窒息的罪恶世界。”)
【教师】:既然“雷雨前是个肮脏闷热、龌龊窒息的罪恶世界。”
那么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一画面的?
【教师】:(提示: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来描绘的,找出文中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并分析在这一时间段内作者所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如写“清早”的氛围:闷热、无风,露宿的人、灰白的幔,河干、土硬还像在“吐”“热气”。这都是从视觉、触觉得来的实际感受。写“这一天上午”的氛围:幔外也许有风而幔纹丝不动所造成的“热辣辣的一股闷”,汗腻胶着皮肤像结成了一层壳,真实地再现了随时间推移,热闷增强、压抑郁闷的气氛也随之增浓的真切情景。“午后三点钟光景”,到“人像快要干死的鱼”时,“天空那灰色的幔”才“裂了一条缝”!但这“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转瞬即逝,那幔和密云不雨的情势也极其顽固:“空气比以前加倍闷!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把郁闷腻热的氛围渲染到极点。即从第一至第三个意段,写清早还在发热的石桥、被云遮住的太阳、龟裂的泥土,写午后三点钟对降温无济于事的电闪、雷鸣,这一幅幅关于天气景象的图画,表现了郁闷窒息、密云不雨的天气景象,因此作者渴望“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教师】:思考:“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这句话如何理解,表达里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明确:表达了人们要求推翻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信念。对大雷雨的渴望,对大雷雨来临的喜悦,充满了对光明前途的向往,是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
3、本文写于
20
世纪
30
年代,结合时代背景,说说文中灰色的幔﹑巨
人﹑苍蝇﹑蚊子﹑蝉儿﹑雷电风暴各有什么寓意。
灰色的幔:象征国民党统治的专制﹑高压﹑黑暗的社会。
巨人: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切革命力量。
苍蝇蚊子:象征反动派﹑丑恶势力。
蝉儿:象征不革命的或口头革命的人。
雷电风暴:象征革命运动和革命风暴。
4、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尾点明本文的主旨,喊出了一切进步力量的心声,唱出了时代的最强
音,表达了作者渴望革命风暴摧毁这个压抑的社会,鼓舞所有受压迫和剥削
的人要坚信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干净清凉的,一定是光明美好的。
五、课堂总结:
作者通过展示一个雷雨前龌龊的世界,通过层层推进,步步紧逼,表现人们对大雷雨充满渴望,从心灵深处爆发出这种强烈的呐喊,充满了对光明前途的向往。实际上在期待通过革命风暴的洗礼创建出阳光灿烂、百花吐艳的新世界。这是要求改变世界的最强音,是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
六、布置作业:
1、例句:我喜欢蜡烛,因为它象征着有奉献精神的人。
仿写:
请写出你积累的描写“雨”的古诗词。
课后阅读高尔基的《海燕》,本文的主题和结尾与《海燕》有无相似
之处?请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略。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