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比较·探究 听听那冷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比较·探究 听听那冷雨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19 13:0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鉴赏文中的优美的语言,
品味其意境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味文中蕴涵的深挚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听听那冷雨”中“听冷雨”所蕴含的深深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教学难点】
品位语言,体悟意境。
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杜甫说“春雨贵如油”,那是暖雨的丝丝滋润,而有人却偏偏喜欢“冷雨”,他为何喜欢冷雨?他又从冷雨中体会到了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听听他对冷雨的诉说,那种独特的冷雨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作者简介: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写下散文《听听那冷雨》,正如文章中所说,他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翻译和评论的创作,他自称为自己的“四维的写作空间”,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曾经说:母亲是大陆,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余光中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2、字词积累:
(1)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三月5,6或7日。蛰: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
(2)料峭:形容微寒,多形容春寒。春寒料峭。
(3)淅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例: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4)霏霏细雨:霏霏,雨雪纷飞;烟云很盛。比较,菲菲:花草茂盛、美丽。
(5)安慰孺慕:孺慕:爱戴、怀念。
(6)蠢蠢而蠕:蠢蠢,形容蠢动的样子。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功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
(7)雨意迷离:迷离,模糊和难以分辨清楚。
(8)宵寒袭肘:宵,夜。比较,霄:云,天空。
(9)石破天惊:石破天惊逗秋雨。出自李贺《李凭箜篌引》。现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本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料,有不可名状的奇境。
(10)翩翩:很快地飞。轻快地飞舞的样子。
3、分析文章:
(1)全文15段,题目是《听听那冷雨》,哪些段落直接写了雨景,哪些段落没有直接写雨?
写雨——1、5、7、8、、9、10、11、12、13、14、15
未直接写雨——2、3、4、6、
(2)未直接写雨的段落又写了什么呢?
第二段写作者由现实的雨而引起的联想“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第三段写作者的疑惑“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
第四段写文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面。”
第六段写美国丹佛他山的景象。
(3)这些段落既然没有写雨可以删去吗?
第二段是由雨引发引发游子的思乡之情的联想(然则他日思夜想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第三段是些因为久离祖国而产生的牵挂;
第四段是写文化中的雨(“美丽的中文不老”“一个雨字”);
第六段由美国的景象联想到祖国的雨情雨韵的中国,初看不是写雨,而实际是处处写雨,不能删除。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试着将全文分成三部分并简要概括。
(1)由雨季开始引发思念
春雨引发思念。
(2)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抒发浓浓的相思
①文化文字方面关于“雨”联想(雨的文字)
②从嗅看舔等角度写“雨”,抒发了思乡的愁绪(嗅雨、观雨)
③从听的角度写“雨”,抒写对大陆生活的回忆与思念(听雨)
(3)不到雨声的失落,把思念沉入心底(雨的回忆沉淀)
2、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念,作者选择了“雨”作为情感表达的依托,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讨论。
明确:“听听那冷雨”中的“冷”,字面上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内在的“冷”则是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作者在最后一节写到听不到雨声,作者的心中是失落的,其实更是为25年没有回到祖国的深深遗憾和感伤。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本文如何体现的?
明确:“神”是思乡的感情,在文中的具体载体是“冷雨”,“形”是“听听”,从感觉触觉嗅觉各种角度去“听”。
4、如何理解题目含义?这样的题目有何好处?
明确:听听那冷雨——听我乡愁的诉说,比直抒胸臆更含蓄典雅,也更具体,雨越缠绵乡愁就越多,给人以淡淡的情味,承载起本文的主旨——绵绵不绝的乡愁。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在喊谁呢?
明确: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体会本文的意境之美。
明确:本文的行文思路或作者对雨的感情的思绪之网撒得很开,总体上是由远到近,由物及人。时间上从远古时期、太初有字写到亡宋之痛写到今天的公寓;空间上从远隔万水千山的海外写到大陆写到宝岛;人生体验上从少年的“红烛昏沉”写到中年的洞明人生写到沧桑过后晚年的白头体悟。内容上写雨,按“雨”——“冷雨”——“嗅嗅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听听那冷雨”——渴望那冷雨(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盼望故乡那“六角形的白雨(雪)(对文化之根的追寻和永恒理想的追求)”的思路展开。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抒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2、作者通过雨主要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思乡之情,思念故土。或者传达了作者的乡愁、故国之思、古典文化情思以及对古典诗意生活的向往。
3、作者为什么在雨前要加“冷”字?
“雨”可以表现故国之思的缠绵悠长。“冷”有两层含义: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冷。
4、雨连着台湾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和难尽人意的现实,尽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与海峡两岸“参(shen)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用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由此来找一下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并说明理由。
(1)句式上
长短配合,短句参差跳跃,产生了珠落玉盘的效果,长句一气呵成,仿佛如歌的行板。
(2)大量使用叠音词写雨,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雨态表现得更形象。参差有致的韵语段落,在诉诸读者五官感觉是着重了听觉,充分应用双声叠韵,讲究平仄,转换同音异字,创造了音乐美。
(3)诗化的语言。
(4)修辞。匀称的对偶、生动的比喻、整齐的排比,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5、你觉得那冷雨里有----------------------------------------------------------。
第1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故乡母亲的孺慕;
第2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美丽中文的热爱;
第3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古中国历史的遐想;
第4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名家点评:雨是古今作家反复歌咏的对象,而余光中在文中所创造的“冷雨”的意象是经过独有的审美感受创造出来的。余光中笔下的雨,如“鬼雨”、“冷雨”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这是作家独具慧眼的发现。《听听那冷雨》借“冷雨”这个意象,把人带进了一个冷寂、凄迷的氛围之中,抒发了身在海岛、异城的游子对故国、故土的无尽的乡愁
这篇散文运用通感、比喻、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出一个空蒙而迷幻的出神入化之境。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一句,综合运用了通感、叠字、排比等手法,渗融着诗的意境,有雨声的节奏感,诉之于感官,给读者的感觉是多方位的。
————江少川主编《大学语文》
五、课堂总结: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六、布置作业:
1、收集古典诗词中写雨的诗词佳句;
2、写写“我心中的冷雨”。
(1)“我心中的”,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
(2)描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
s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要生动、细腻,能够体现出情感与冷雨的共通之处;
(3)字数:300字以上。
略。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