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自主阅读 诗词四首 浪淘沙·;北戴河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自主阅读 诗词四首 浪淘沙·;北戴河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19 13:0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浪淘沙
北戴河

第六单元作品的主题词是雨中情思,但是作品的风格迥异,毛泽东的词奔放豪迈,大气磅礴,李清照的词婉约、柔美细腻,《浪淘沙 北戴河》的主题是通过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以及坚定乐观的信念、奋发进取的壮心,表达了对新中国的赞美。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内容,背诵全词;
2、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博大豪放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
2、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探究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培养热爱祖国新时代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博大豪放的情怀
【教学难点】
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并背诵诗歌;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毛泽东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书法家。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的词《浪淘沙北戴河》,请打开课本99页。“浪淘沙”是词牌名,“北戴河”是题目,请看课文注释,了解北戴河在哪里。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走近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
2、写作背景: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3、品读诗歌:
浪淘沙 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诗词注释】
①选自《毛泽东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浪淘沙,词牌名。北戴河,地名,在河北秦皇岛市西,濒临渤海,是著名的避暑胜地。
②幽燕(yān):古地名,即今华北平原一带。这里战国时属燕国,唐以前为幽州。
③谁边:何处,哪里。
④魏武挥鞭: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为统一北方,亲率大军北征乌桓族,凯旋时路过北戴河附近。魏武,指曹操。挥鞭,即跃马扬鞭,指代出征。
⑤东临碣(jié)石有遗篇:曹操路过碣石山时写下组诗《观沧海》(《步出夏门行》之一)。下文的“萧瑟(xiāo sè )秋风今又是”也由曹诗中“秋风萧瑟”引出。碣石,山名。秋风萧瑟,秋风吹树木的声音。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听课文朗读录音,把握节奏。
2、齐读课文,赋以情感。
3、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停顿。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4、点读、范读课文,予以评价。
5、再齐读课文,融入情感。
(1)通过诵读,你感知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
明确:上片写景,景中含情;下片抒情,情中有景。开首两句写景,写出了雨和浪的气势,展示出一幅气象恢弘的壮丽景象。
(2)“东临碣石有遗篇”,这里的“遗篇”指什么?写的是什么?
明确:“遗篇”指曹操,写的是《观沧海》。
(3)你是怎样理解“换了人间”?
明确:“换了人间”是全词主旨。上片写景,下片写人,至此点明主旨。
(4)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说明理由。赏析文章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明确:情景交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下片抒情,情中有景。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品读上阕,描写了北戴河什么样的景象?怎样描写的?
(1)探讨上阕“落”“白”用词的精妙,体会描写景物的视角和层次。诗歌一开头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象。“大雨落幽燕”一个“落”字,是速度与力量的完美结合,给人一种大雨滂沱的壮美感。继之以“白浪滔天”,汹涌澎湃,气势磅礴。“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推波助澜,波澜壮阔,蔚为壮观。上阕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将“打鱼船”这样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里,进一步烘托渲染了“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
(2)“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道出了毛主席同老渔民交谈的美好回忆,也寄托着领袖对海上渔船安危的牵挂和关怀。
2、全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通过描写北戴河大雨滂沱、波澜壮阔的壮美景象,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毛主席的领袖风范及光辉思想,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3、词的写作时间是一九五四年夏,为什么又写“萧瑟秋风今又是”?
这“萧瑟秋风”并非实指,夏天何来“秋风”?它仅指面对高山大海,人不能不萌生的一份悠悠情怀,但情怀依旧,江山已改,不同代的人拥有不同的“人间”,“换了人间”已是历史事实,意在歌颂今非昔比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五、课堂总结:
同《沁园春雪》比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描写北戴河大雨滂沱、波澜壮阔的壮美景象,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毛主席的领袖风范及光辉思想,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六、布置作业: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宋·苏轼)请同学们课余时间上网下载、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李煜的《浪淘沙》,并同毛泽东的《浪淘沙》比较,看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略。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