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并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分析文中的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品味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探讨,理解作者如何反驳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从内心激起对祖国以及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书信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能在此基础上加以回忆。
2.体会书信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学会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于书信对象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各方面情况的分析反驳那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廖承志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疑问导入
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并让学生说出歌曲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教师:这深情的歌声,敲打在每一个中国人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上。它是民族的悲愤,是游子的呼唤。当歌声回荡在祖国的天空时,我们还有许多遗憾,虽然民族屈辱已经洗刷,但祖国统一大业还未完成,一湾浅浅的海峡却深深阻隔着两岸的中国人。1982年7月24日,一直为统一大业奔走的廖承志先生给当时在台湾的国民党中央主席蒋经国去了一封信。字里行间充溢着民族大义,洋溢着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感人肺腑,荡气回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封书信。 21cnjy.com
出示课题:《致蒋经国先生信》。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层次划分。
2.介绍作者
廖承志(1908—1983),广东惠阳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写作背景
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逐 ( http: / / www.21cnjy.com )渐调整了对台方针政策,由过去强调武力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大力倡导加强两岸人民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在岛内和海外产生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对国民党僵化的大陆政策形成强大冲击。
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 ( http: / / www.21cnjy.com )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很快,中共方面就做出了反应。身为中共中央对台工作小组组长的邓颖超看到蒋经国在台湾发表的这篇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立即召集对台小组开会研究,建议由副组长廖承志给当年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窗蒋经国先生写一封公开信。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蒋经国发出公开信,刊发在7月25日《人民日报》上,出乎台湾当局的意料,引起海内外瞩目(见课文)。这封公开信的发表,引起海内外极大震动,以个人私谊,浸透民族感情,这个角度极为自然生动,亦切合廖蒋两人的实际,完全触动了中华民族之深情,海岛当归祖国大陆,中华民族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中共的民族大义昭然明示于天下。 21·cn·jy·com
4.全文是分几部分来写的?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问候蒋经国,表达挂念之情。
第二部分(2):点明写信目的,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第三部分(3-6):分别从民族利益、历史责任、蒋经国的个人抱负三个角度加以劝说。
第四部分(7):再次表达挂念之情,并提出如有可能,可赴台探望。
三、精读感悟
(一)倾听课文朗读,完成下列问题:
1.廖、蒋两家是什么关系?请同学们体会这封书信中蕴含的情感。
信中告诉我们,两家是“世交深情”,廖承志与蒋经国小时候关系亲密,后来又在莫斯科、南京等地相遇过,有过私交。www.21-cn-jy.com
(老师补充介绍)廖家与蒋家的渊源深厚。 ( http: / / www.21cnjy.com )黄埔军校成立时,蒋介石任校长,廖承志之父廖仲恺为国民党代表,母亲何香凝为国民党中央委员。蒋介石与廖仲恺同为孙中山手下重要干部,不过孙中山过世后,国民党出现左右之争,廖仲恺遭右翼分子杀害,何香凝相信蒋为幕后主使,此后双方表面上虽为同志,但实存心结。但客观上,廖、蒋两家后代仍有来往。
这封致蒋经国的公开信是以个人名义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其中包含着寥承志深厚的情感。如:书信开头的称谓为“经国吾弟”,把蒋经国先生称为“我的弟弟”,廖承志对蒋经国的感情可见一斑。
2.这篇文章旨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贡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的?
(同组商议)
作者从正面劝说和反面假设两个角度说理,正面劝说是从民族利益、历史责任、个人抱负三个方面进行的。
信中首先从民族利益的角度进行劝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以安居乐业,两岸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苦,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21·世纪*教育网
其次,信中探讨了“国共合作的意义及可能性”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问题,从历史责任的角度进行劝说。孙中山先生创建国民党,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以来,共有两次国共合作,历史事实证明:合则于国家民族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根据形势的发展,蒋经国在台主政,第三次国共合作,“大责难谢”。且双方领导是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信中还设身处地为国民党的前途着想,亦应顺乎形势,负起历史责任,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2-1-c-n-j-y
最后,再从蒋经国的个人抱负 ( http: / / www.21cnjy.com )角度进行劝说。信中引用蒋经国自勉之言“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指出若在其手中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功在国家,其将受到“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名留青史”。此外,蒋经国曾切望蒋介石的灵柩能运回浙江奉化老家,“与先人同在”。信中指出若祖国统一,则其个人孝心亦可成为现实。
4.作者还从反面假设,如果祖国不统一会对台湾产生怎样的影响。
作者认为,局促东隅终不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久之计,会徒生困扰,蒋先生亦难辞其咎;和平统一台湾纯属内政,外人的花言巧语与伪善会损害民族利益,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到最后会导致国民党的灭亡,连自保都困难。21*cnjy*com
5.作者一方面申明大义晓之以理;一方面对蒋经国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进行了反驳。作者反驳了哪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2·1·c·n·j·y
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不接触,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谈判,不妥协”“罪人”“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
6.作者对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态度如何?
作者对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态度:立场鲜明,态度坚决。
“三不”政策”“余期期以为不可”、“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公于私,理当进言”。“投降”“屈事”“吃亏”“上当”“实难苟同”。所谓“罪人”“实相悖谬”。“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未免自欺欺人”。
7.体会公开信饱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体现深厚的情感,表达出对蒋深深的思念和关怀,处处为“弟”考虑,设想周到,关怀备至。【来源:21cnj*y.co*m】
“寥廓海天,不归何待”“度尽劫波兄 ( http: / / www.21cnjy.com )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与“蒋”进行了推心置腹的恳谈,微言大义,语短情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内心充满爱国热情,渴望祖国早日统一。【出处:21教育名师】
8.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对内容的推进与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
使表述的内容层层深入,由国家民族的利益到个人的抱负前途,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此三句作为段末结束语,层次清楚,结构严谨。【版权所有:21教育】
(二)赏析语言特色
1.作者对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进行一一反驳,品味其规劝语言的特色。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个人尽孝——尚望三思
规劝之言,情真意切,发人深省,即使是批评性的语言,也是言辞中肯、恰当、委婉,坚持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21教育网
2.具体语句赏析。
(1)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
先从空间说起,海天相隔,再说时间上是分别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年,回忆往事,令人感念。怀念故人之情,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运用对仗工整的四六字,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热切,更具说服力。【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
这是本课的中心句。作者围绕着共同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劝说蒋经国先生为这一伟大事业作出贡献。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作者是从三个方面阐明的:
A.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
B.国共“三次合作,大责难谢”。
C.“实践于统一大业……可谓忠孝两全”。
这三个方面,从国家民族利益、国民党的存亡前途以及蒋家的个人名利考虑来劝说。劝说过程条理性强,结构严密,有力地突出了中心。www-2-1-cnjy-com
(3)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
这是劝说中的第一点。作者在本自然段列 ( http: / / www.21cnjy.com )举不同侧面的国际国内事实,从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劝说对方立下这功业。这里采用了演绎推理,对表现中心有很强的说服力。
(4)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21*cnjy*com
这是总结句,用来总括国共“三次合作,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责难谢”这一责任。历史上国共已经有两次合作了,如果能依时顺势进行第三次合作,通过和谈达成国家统一,才能实现两党共存,振兴中华的目的。言外之意是敬告蒋经国,国家统一迟早会到来,当然也不排除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这个句子在这里起归纳总结作用,使中心表达得更为明确。
(三)拓展延伸
关注时事,收集整理不利于台湾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统一的言论,学习本课的写法,给台湾当局主要政要人物或台湾同胞写一封公开信,劝说他们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贡献。
四、课堂小结
昨天的中国,是一个古老并创造了灿烂文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大国;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明天的中国,将是一个热爱和平和充满希望的大国。中国的统一与此相应,昨天是一个崇高统一为历史主流的中国;今天是一个尚未统一但正在发展中走向统一的中国;明天必将是一个更具有活力的统一的中国。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一个中国”的原则天经地义,两岸关系发展民心所向。
五、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B )
A.海天之遥 实相悖谬 毋庸赘言 敬希诠察
B.自欺欺人 经纬万端 前扑后继 展望未来
C.局促东隅 时不我与 未雨绸缪 互相监督
D.未雨绸缪 彬彬有礼 声色俱厉 锲而不舍
2.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大陆访问团在祭拜黄 ( http: / / www.21cnjy.com )帝陵时所说的“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勾起多少人的思乡之情;请根据下面上联所表达的内容,集中或改写平时所积累的名句,对出下联。
上联:少小离家为异客
下联: 乡亲已改是归人(或:每逢佳节倍思亲)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给自己亲人或朋友的信,内容不限,关键要写出真情实感。
【板书设计】
致蒋经国先生信
廖承志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信》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绸缪(móu) 逾时(yú)
感慨(kǎi) 伫候(zhù)
B.悖谬(miù) 东隅(yǔ)
坎坷(kě) 真谛(dì)
C.慎思(shèn) 梗概(ɡài)
厝置(cuò) 推崇(chónɡ)
D.咫尺(zhǐ) 会晤(wù)
珍摄(shè) 诠察(quán)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同袍 妥协 苟同 经纬万端
B.毅然 寥廓 自勉 难辞其咎
C.奉献 决择 瞬间 变幻莫测
D.争辩 倡议 挚友 巧言令色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纭。
B.班主任巧言令色,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
C.面对国际米价的大涨,中国粮业应该未雨绸缪。
D.台湾当局要求“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言论,有识之士认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
4.关于本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文章开头畅叙阔别情思,以情动人。由私交入手,不计个人恩怨,表现了对收信人的深切关怀。不仅关怀其身体健康,更主要的是关怀其政治前途。21cnjy.com
B.中间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对蒋经国的做法以政府的名义提出不同看法,乃出自肺腑之言,发人深思。2·1·c·n·j·y
C.信中明确指出,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切不可被外人的花言巧语与伪善所迷惑,以致损害民族利益。
D.蒋经国曾切望蒋介石的灵柩能运回浙江奉化老家,“与先人同在”。信中指出,若祖国统一,则其个人孝心亦可成为现实,就会忠孝两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民,还是发展中国家人民,都在逐步形成一种共识:并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化思想也同样创造财富和社会进步。
B.访谈调查一般可按照编拟问题、设计目录表、确定课题、正式谈话并记录、选择对象、整理并分析谈话记录几个步骤进行。21教育网
C.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京—西安铁路沿线地下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在堰墩发现了西周中晚期的村落遗址。21·世纪*教育网
D.为方便广大学生及家长了解国家教育收费政策,接受广大群众对教育乱收费问题的投诉或举报,教育部日前开通了教育乱收费举报电话。www-2-1-cnjy-com
二、阅读理解题。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绩,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也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实难苟同。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至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义之真谛,吾辈深知,毋须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诸公,心中有数,亦毋庸赘言。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否则,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识之士,虑已及此。事关国民党兴亡绝续,望弟再思。2-1-c-n-j-y
6.孙先生指谁?“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国共两度合作各在什么时间?当时国民党的领导人各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针对蒋经国的“投降”“屈事”“吃亏”“上当”的错误言论,作者是怎样批驳的?(可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试分析“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
3. B
解析:“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是贬义词,用在句中不合适。
4. B
解析:本题应结合文章的具体内涵来进行分析,文章的作者仅是以个人的名义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以政府的名义。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 D
解析:A项,文化思想也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创造财富,推动社会进步。B项语序不当。C项主语残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南京—西安铁路沿线地下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在堰墩发现了西周中晚期的村落遗址。21·cn·jy·com
二、阅读理解题。
6.孙先生指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是民族、民权、民生。
7.第一次是1924年,当时国民党领导人是孙中山。第二次是1937年,当时国民党领导人是蒋介石。
8.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
9.统一后祖国更加强大,如保持现状则会让一些外国势力有空可钻,我们会继续遭受外敌欺侮。
10.从历史责任的角度,劝说蒋经国进行国共第三次合作,摒弃党私之争,实现国家统一,共图振兴中华之大计。www.2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致蒋经国先生信
语文版 九年级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激趣导入
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激趣导入
鸟窝
这深情的歌声,敲打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它是民族的悲愤,是游子的呼唤。当歌声回荡在祖国的天空时,我们还有许多遗憾,虽然民族屈辱已经洗刷,但祖国统一大业还未完成,一湾浅浅的海峡却深深阻隔着两岸的中国人。1982年7月24日,一直为统一大业奔走的廖承志先生给当时在台湾的国民党中央主席蒋经国去了一封信。字里行间充溢着民族大义,洋溢着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感人肺腑,荡气回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封书信。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介绍作者
广东惠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廖承志
(1908—1983)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写作背景
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逐渐调整了对台方针政策,由过去强调武力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大力倡导加强两岸人民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在岛内和海外产生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对国民党僵化的大陆政策形成强大冲击。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很快,中共方面就做出了反应。身为中共中央对台工作小组组长的邓颖超看到蒋经国在台湾发表的这篇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立即召集对台小组开会研究,建议由副组长廖承志给当年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窗蒋经国先生写一封公开信。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蒋经国发出公开信,刊发在7月25日《人民日报》上,出乎台湾当局的意料,引起海内外瞩目(见课文)。这封公开信的发表,引起海内外极大震动,以个人私谊,浸透民族感情,这个角度极为自然生动,亦切合廖蒋两人的实际,完全触动了中华民族之深情,海岛当归祖国大陆,中华民族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中共的民族大义昭然明示于天下。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01
02
04
全文是分几部分来写的
第一部分(1):问候蒋经国,表达挂念之情。
第二部分(2):点明写信目的,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03
第三部分(3~6):分别从民族利益、历史责任、蒋经国的个人抱负三个角度加以劝说。
第四部分(7):再次表达挂念之情,并提出如有可能,可赴台探望。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
新课讲解
廖、蒋两家是什么关系?请同学们体会这封书信中蕴含的情感。
信中告诉我们,两家是“世交深情”,廖承志与蒋经国小时候关系亲密,后来又在莫斯科、南京等地相遇过,有过私交。
这封致蒋经国的公开信是以个人名义而写,其中包含着寥承志深厚的情感。如:书信开头的称谓为“经国吾弟”,把蒋经国先生称为“我的弟弟”,廖承志对蒋经国的感情可见一斑。
请听课文朗读
新课讲解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新课讲解
这篇文章旨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贡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的?
作者从正面劝说和反面假设两个角度说理。
正面劝说是从民族利益、历史责任、个人抱负三
个方面进行的。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新课讲解
信中首先从民族利益的角度进行劝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以安居乐业,两岸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苦,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新课讲解
其次,信中探讨了“国共合作的意义及可能性”这一问题,从历史责任的角度进行劝说。孙中山先生创建国民党,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以来,共有两次国共合作,历史事实证明:合则于国家民族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根据形势的发展,蒋经国在台主政,第三次国共合作,“大责难谢”。且双方领导是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信中还设身处地为国民党的前途着想,亦应顺乎形势,负起历史责任,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新课讲解
最后,再从蒋经国的个人抱负角度进行劝说。信中引用蒋经国自勉之言“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指出若在其手中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功在国家,其将受到“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名留青史”。此外,蒋经国曾切望蒋介石的灵柩能运回浙江奉化老家,“与先人同在”。信中指出若祖国统一,则其个人孝心亦可成为现实。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作者认为,局促东隅终不是长久之计,会徒生困扰,蒋先生亦难辞其咎;和平统一台湾纯属内政,外人的花言巧语与伪善会损害民族利益,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到最后会导致国民党的灭亡,连自保都困难。
作者还从反面假设,如果祖国不统一会对台湾产生怎样的影响。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作者一方面申明大义晓之以理;一方面对蒋经国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进行了反驳。作者反驳了哪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
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罪人”“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新课讲解
作者对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态度如何?
作者对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态度:
立场鲜明,态度坚决。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新课讲解
体会公开信饱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
体现深厚的情感,表达出对蒋深深的思念和关怀,处处为“弟”考虑,设想周到,关怀备至。
“寥廓海天,不归何待”“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与“蒋”进行了推心置腹的恳谈,微言大义,语短情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内心充满爱国热情,渴望祖国早日统一。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对内容的推进与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
使表述的内容层层深入,由国家民族的利益到个人的抱负前途,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此三句作为段末结束语,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作者对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进行一一反驳,品味其规劝语言的特色。
民族利益
愿弟慎思
望弟再思
尚望三思
历史责任
个人尽孝
规劝之言,情真意切,发人深省,即使是批评性的语言,也是言辞中肯、恰当、委婉,坚持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具体语句赏析。
(1)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
先从空间说起,海天相隔,再说时间上是分别多年,回忆往事,令人感念。怀念故人之情,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运用对仗工整的四六字,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热切,更具说服力。
新课讲解
(2)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
这是本课的中心句。
作者围绕着共同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劝说蒋经国先生为这一伟大事业作出贡献。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新课讲解
作者是从三个方面阐明的:
A.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
B.国共“三次合作,大责难谢”。
C.“实践于统一大业……可谓忠孝两全”。
这三个方面,从国家民族利益、国民党的存亡前途以及蒋家的个人名利考虑来劝说。劝说过程条理性强,结构严密,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新课讲解
(3)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
这是劝说中的第一点。
作者在本自然段列举不同侧面的国际国内事实,从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劝说对方立下这功业。这里采用了演绎推理,对表现中心有很强的说服力。
新课讲解
(4)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
这是总结句,用来总括国共“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这一责任。
历史上国共已经有两次合作了,如果能依时顺势进行第三次合作,通过和谈达成国家统一,才能实现两党共存,振兴中华的目的。言外之意是敬告蒋经国,国家统一迟早会到来,当然也不排除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这个句子在这里起归纳总结作用,使中心表达得更为明确。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昨天的中国,是一个古老并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大国;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明天的中国,将是一个热爱和平和充满希望的大国。中国的统一与此相应,昨天是一个崇高统一为历史主流的中国;今天是一个尚未统一但正在发展中走向统一的中国;明天必将是一个更具有活力的统一的中国。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一个中国”的原则天经地义,两岸关系发展民心所向。
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海天之遥 实相悖谬 毋庸赘言 敬希诠察
B.自欺欺人 经纬万端 前扑后继 展望未来
C.局促东隅 时不我与 未雨绸缪 互相监督
D.未雨绸缪 彬彬有礼 声色俱厉 锲而不舍
2.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大陆访问团在祭拜黄帝陵时所说的“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勾起多少人的思乡之情;请根据下面上联所表达的内容,集中或改写平时所积累的名句,对出下联。
上联:少小离家为异客
下联:
B
乡亲已改是归人(或: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作业布置
写一篇给自己亲人或朋友的信,内容不限,关键要写出真情实感。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致蒋经国先生信
廖承志
说理 民族利益 历史责任 个人尽孝 爱国
愿弟慎思 望弟再思 尚望三思 热情
言情 情真意切 言辞中肯 设想周到 渴望
发人深省 适当委婉 关怀备至 统一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