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吹糖人
吹糖人
词语积累
锣声
划破
羡慕
瞪圆
舔舔
凭借
咬碎
师傅
瞪圆
撬开
猛然
郑重
词语积累
锣
划
羡 慕
瞪
舔
凭
碎
傅 猛
瞪 稀 托
盼糖人
看糖人
吃糖人
忆糖人
“糖人”给乡下孩子带来了哪些快乐和享受?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写出自己的感受。
盼糖人
看糖人
吃糖人
忆糖人
几响清脆的锣声,划破了村庄的宁静,街上立刻飞起忙乱的脚步。乡下的孩子一听到这锣声,就会脚板下生风,不一会儿就把小小的糖摊儿围起来。孩子们睁大双眼,眼珠儿随着糖人师傅灵巧的双手滴溜溜地转,惊奇地看着一个个小玩意儿怎样诞生。
孩子们心里非常好奇,都伸长脖子瞪圆双眼,恨不得撬开他的嘴看个明白。
没买糖人的孩子,羡慕地跟随在后边,说说笑笑地走出老远,老远。
猜胜的孩子拿起糖人,端详一会儿再用舌尖舔舔,然后郑重地让给别人,别人依然用舌尖小心地舔舔,谁也不想咬碎这个糖人。
原来糖人在我的心中还没有融化呢。
糖人本来很容易融化,为什么成年后的作者却说“糖人在我的心中还没有融化呢”?
融化不掉的是糖人带给孩子们的快乐;
融化不掉的是小伙伴之间的友情;
融化不掉的是对童年的回忆。
这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充满着浓浓的乡情与友情。题目是《吹糖人》,但实际上讲的是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和享受。文章通过描写孩子们对糖人的企盼,对吹糖人师傅手艺的惊奇,对糖人的分享,童真、童趣跃然纸上。
课文总结
再
见!《吹糖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充满着浓浓的乡情与友情。题目是吹糖人,但实际上讲的是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和享受。文章通过描写孩子们对糖人的企盼,对吹糖人师傅手艺的惊奇,对糖人的分享,童真、童趣跃然纸上。
学情分析:对吹糖人这样好玩的事情,学生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之情,会情不自禁地被这种神奇所吸引,教学中我就抓住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进行引导,让他们去畅所欲言,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的惊喜与快乐的享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孩子了解乡村童年生活的乐趣,学会品味生活中平凡的乐趣与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的惊喜与快乐的享受。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知识、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6课《吹糖人》,谁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吹糖人给乡下孩子带来的快乐和享受。
二、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1、边读边想:“糖人”给孩子们带来了哪些快乐和享受?(出示问题)请同学们细细地阅读课文,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理解词语,形象生动,又无形中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2、小组交流。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迅速总揽文章大意的能力。)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章中关键的语言文字来品味与理解。(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A:交流第一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抓住
生:“立刻飞起”说明跑步速度快,表现了孩子看糖人的急迫心情。
师:句中还有一个词也是体现跑步速度快的,找找看。相
生:脚板下生风
师:这两个词语意思一样吗?一样的意思,作者却用了不一样的说法,是写作的一种好方法。谁能试着读出“脚板下生风”的感觉?
生:“围”可以看出孩子们争着、抢着追看糖人的心情。
生:“睁大眼睛”、“眼珠儿随着……滴溜溜地转”、“惊奇”
师:这些是孩子们看吹糖人时的表情描写,从这些词句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乡下孩子看糖人时的好奇。
师:孩子们听到糖人师傅来了,心情是怎样的?(欢快、愉悦、急迫、热切的心情。)
师:孩子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呢?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呢?
师:现在同学们就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说到哪个词就让其读一读哪句话。
B:第二自然段:
(1)生:“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生灵。”——说明糖人师傅的作品种类繁多,技艺纯熟,令人称奇。
师:谁能补充可能还会有哪些“小生灵”呢?
生用 “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练习说话。
师:这么多栩栩如生的糖人是怎么吹出来的呢?画出描写糖人师傅动作的词,谁来说说?
生:捏……吹……托起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糖人到底是怎么吹出来的?
生:想。
播放“吹糖人”的视频。
师:看完录象,我不禁由衷的感叹:“糖人师傅的嘴,怎么这么神呢?”你们看到糖人师傅“吹糖人”时的心情怎么样?(好奇、开心)
(2)师:此时课文中的孩子们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好奇
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生:“伸长脖子”、“瞪圆眼睛”“恨不得撬开”——写出了孩子们对吹糖人过程的好奇。
师:这些词语写出了孩子们看吹糖人过程中的表情,第一自然段中也出现了表情描写,谁能再来读一读?(如果此时还没有分析第一段,此环节可放到分析完第一段后再进行。)
生读文“孩子们睁大双眼……诞生”。
师:同样是对孩子好奇时的表情的描写,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说法,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学习这种方法。谁能再来读一读这两处传神的表情描写?
生读文
师:谁愿意表演一下孩子们围看吹糖人的情景?
生表演
师:看到这么好玩的糖人,如果是你一定会怎么样?
生:买一个!
师:我这儿有一个道具糖人,送给今天表现最好的XX同学
师送纸糖人
师:同学们,看到他得到了这个唯一的糖人,你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嫉妒”
“为他高兴,因为他今天表现出色,应该得到,所以为他高兴”
“我也能回答,如果让我回答,就好了,我也能得到一个糖人”
师:你们也想要,说明你们很羡慕他,对吗?“羡慕”——说明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自己钟爱的糖人。所以没买糖人的孩子就羡慕地跟随在后边,老远、老远,紧紧跟随,不肯离去。
师:不管是买糖人,还是没买糖人的孩子们笑得都是那么开心,对于这些天真烂漫、童趣无限的孩子们来说快乐是大家的,糖人也是大家的。在你们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设计意图: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设计意图:抓住感受点品词析句,读中品味,享受语言的熏染、发展语感。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与作者和小伙伴产生共鸣。)
C:第三自然段
(1)生:一个糖人一个故事……说个不停
师:编糖人故事时孩子们很开心,他们在编什么故事呢?你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大胆想像,编一个关于糖人的故事。
生编故事
(2)师:这是糖人呀,老看老编故事也不行呢。猛然有人发现糖人不仅能看,还能吃,哪句是写吃糖人的句子?
生:猜胜的孩子……这个糖人。
师:出示练习题,在课文中标出要填的词语:
猜胜的孩子拿起糖人,(端详)一会儿用(舌尖添添),然后(郑重)地让给别人,别人(依然)用舌尖(小心)地舔舔,谁也(不想咬碎)这个糖人。糖人就这样渐渐的(融化)了,(消失)了。
师读题,生填空
师:你从“端详”、“舌尖舔舔”、“郑重”、“依然”“小心”、“不想咬碎”这些词语能体会出什么?
生:体会孩子们舍不得吃糖人,以及对糖人的无比珍爱。
师:好,带着这种心情,谁能来朗读一下这段话。
生朗读
(3)师:大家都还没有吃够、玩够,糖人就这样融化了,消失了,你觉得可惜吗?为什么?(设计意图:孩子们无论回答可惜还是不可惜,都能够体会到糖人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这就够了,)
师:糖人虽然融化了,但是由它带来的那份美好的情谊却深深印刻在孩子们的心中。
(有学生可能会提出,孩子们很团结,友情很深,因为掏钱的孩子和没有掏钱的孩子能一起享受糖人带来的快乐,而且大家很平等。教师应表扬肯定学生的说法,鼓励学生团结友爱,一起快乐。)
(设计意图:调动起学生日常玩耍时的情趣积累,体会孩子们的快乐和浓浓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4、整体回顾全文,引导理解最后一段 。
师:孩子们手中的糖人融化了,消失了,为什么成年后的作者却说“糖人在我的心中还没有融化”呢?
生:第一句中“糖人”是孩子手中握的现实中的食物,消失是因为大家都舍不得吃掉他们,所以“融化”了;而第二句中的“糖人”则是指“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生活和美好的童年记忆”,它会永远根植在大家心中,无法忘记,所以说在心中没有融化。)
师:融化的是……
生:孩子手中的糖人。
师:融化不掉的是什么?
生:融化不掉的是吹糖人带给孩子们的惊喜与快乐的享受。
生:融化不掉的是童年的回忆。
生:融化不掉的是小伙伴之间的浓浓的友情,对童年怀念之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融入课文,进一步体会那份快乐和享受。)
5、小结:尽管手中的糖人融化了,但是在我们内心深处永远不能消失的是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带来的童年回忆、带来的长大后对故乡的怀念……
(设计意图:捕捉住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结束课堂
师:糖人给作者留下的是什么味道?(甜、快乐、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