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长征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
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第五次反“围剿”
反“围剿”的力量对比
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1.长征的开始
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瑞金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湘江
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那次仗打完后,江水都成红色的了,江底到处是战士的尸体,我们老百姓都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故事客栈】
乌江
渡过乌江,夺取遵义:长征途中,敌人在红军前去湘西的路上设下埋伏,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了不去湘西,改道贵州,夺取遵义的正确决定。
2.遵义会议
会议名称
时间
内容
意义
遵义会议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1935年1月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毛泽东
周恩来
王稼祥
遵义会议
古镇赤水
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
长征途中,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
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二、过雪山草地
中央红军一渡赤水河渡口——土城
红军二渡赤水河渡口——太平渡
红军三渡赤水河渡口——茅台渡口
红军四渡赤水河渡口——二郎滩
毛泽东同志指挥的四渡赤水之战,使红军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是红军作战史上的光辉范例。
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后,红军急行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
泸定桥
大渡河
翻雪山
左图是长征路上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进入冰雪世界,雪山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又没有路,人们在冰上滑行,摔倒了,要站起来,浑身无力,有的就这样永远地躺在雪山的怀抱里了。
过草地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红军历经艰辛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七律·长征》
毛泽东1935年作
遵义会议旧址
巧渡金沙江
中央革命根据地
翻雪山
过草地
吴起镇旧址
会宁会师
飞夺泸定桥
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
你能讲出下面长征途中的故事吗?
乌
江
江
长
赤
水
大
渡
河
金
沙
江
西
瑞金
江
西
湖
南
福
建
贵
州
广
西
西
康
四
川
陕
吴起镇
甘
肃
三军会师会宁1936.10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黄
河
腊子口
草地
雪山
1934.10
1935.10
遵义
1935.1.
C
中央革命根据地
遵义会议旧址
E
H
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
B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A
G
翻雪山
I
过草地
吴起镇旧址
F
会宁会师
D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有什么历史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毛泽东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江泽民
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陕北会师
1935年10月
(吴起镇)
会宁会师
1936年10月
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渡过湘江
强渡乌江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
过草地
瑞金出发
结果:
经过: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
东的这首诗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大无畏
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下列有关红军长征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
)
A.长征的原因是红军主动放弃根据地,要在运动中
打败国民党军队
B.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
关的转折点
C.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D.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A
2.1935年10月,毛泽东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赋诗一
首《七律·长征》,其中“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
过后尽开颜”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这首诗创作于哪
一历史事件结束之后(
)
A.井冈山会师
B.遵义会议
C.吴起镇会师
D.会宁会师
C
3.张华同学在一次红色线路的旅游活动中拍摄了一
张照片(右下图)。如果为它配上一句话,最符合
的是(
)
A.开天辟地
党的诞生
B.首义成功
军旗升起
C.生死攸关
历史转折
D.开国大典
国旗飘扬
C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一课一练·达标闯关
一、选择题
1.“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你认为“红军急切上征途”的主要目的是 ( )
A.准备北上抗日
B.保存实力,进行战略大转移
C.与北方抗日力量会合
D.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伤亡惨重,为保存实力,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长征。
2.(2017·河北质检)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 )
A.军事指挥错误
B.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C.自然环境不利
D.敌人力量强大
【解析】选A。题目中四个选项都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失误,红军以自己的劣势对抗敌人的优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3.右图是位于灌阳县的新圩酒海井红军烈士纪念碑。1934年11月,在掩护中央红军抢渡湘江后,有100多名红军伤员因来不及转移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地丢进了这个深不可测的井中。为缅怀先烈,特立此碑。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后前行的路线是 ( )
A.井冈山方向
B.湘西方向
C.瑞金方向
D.遵义方向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红军突破湘江后,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红军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于是红军强渡乌江,夺取遵义。
4.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是 ( )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解析】选C。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原教材: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八年级某班计划举办一次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历史故事会,该班同学所拟的故事标题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 )
A.《遵义会议》
B.《四渡赤水出奇兵》
C.《井冈山会师》
D.《飞夺泸定桥》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以“红军长征”为主题。《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出奇兵》《飞夺泸定桥》均为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事件;《井冈山会师》发生在1928年,红军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
6.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下列长征途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排列正确的是 ( )
①遵义会议 ②巧渡金沙江 ③吴起镇会师 ④飞夺泸定桥 ⑤会宁会师
⑥爬雪山,过草地 ⑦四渡赤水
A.①⑦②⑥④③⑤
B.①②④⑦⑥③⑤
C.①②④⑥⑦③⑤
D.①⑦②④⑥③⑤
【解析】选D。本题是一道排序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四个选项中的①③⑤位置一致,只需辨析②④⑥⑦即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的第一个军事行动是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接着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然后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7.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唱道:“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这里的陕北具体指 ( )
A.遵义
B.吴起镇
C.会宁
D.瑞金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收集有效信息和分析理解的能力。题干中的“中央红军到陕北”指的是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故正确答案为B。
8.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伟大传奇”是指
( )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红军长征
【解析】选D。题干的关键信息为“战略转移”,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9.毛泽东诗词“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会师地点在哪里 ( )
A.遵义
B.甘孜
C.会宁
D.吴起镇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拓展延伸】会宁会师
红军长征中先后举行过多次会师,而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的会师,是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意义最深远的一次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正如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所说:“三个方面军会宁大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甘肃会宁作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胜利结束长征的纪念地永载革命史册,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研究红军长征历史,弘扬红军长征精神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0.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 ( )
A.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长征”“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与B相关的事件是五四运动;与C相关的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D相关的事件是抗日战争的胜利。
11.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奔向一个目标 这种力量就是永存的长征精神。对“长征精神”理解正确的是 ( )
①革命英雄主义
②革命集体主义
③革命乐观主义
④个人自由主义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长征精神包括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富强的强大动力。
12.为了弘扬长征精神,某校学生编排课本剧《红军不怕远征难》。下列可入选的台词或剧情是 ( )
甲:长征,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乙: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爬雪山、过草地,挥师北上。
丙:叶挺独立团攻克汀泗桥、贺胜桥,直逼武昌城。
丁: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丙、丁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攻克汀泗桥、贺胜桥,直逼武昌城。
【拓展延伸】长征精神的内涵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富强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长 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2)诗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难”包括哪些方面 “大渡桥横铁索寒”反映了长征途中的哪次军事行动
(3)长征途中的哪次军事行动最能体现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4)“金沙水拍云崖暖”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军事意义
【解析】红军长征的原因及遇到的困难,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答出。“大渡桥横铁索寒”,抓住“大渡”“铁索”,可知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一军事行动。四渡赤水河,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金沙水拍云崖暖”,抓住“金沙”一词,可知反映的是巧渡金沙江这一事件,而其军事意义在于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答案:(1)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条件、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复杂的民族关系等。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3)四渡赤水河。
(4)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共25张PPT)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战略转移:
(1)原因: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___”
的错误,红军_________________失利。
(2)开始:_____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
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
1934
左
(3)困境:红军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_____,人员损失
惨重,敌人布下重兵。
(4)抉择:根据毛泽东建议,红军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湘江
2.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
(2)内容:确立了以_______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
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原教材:内容:确立了以
_______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意义: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_________的
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_____的标志。
生死攸关
成熟
毛泽东
毛泽东
二、过雪山草地
四渡_____(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_______
(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_______
→爬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
赤水
金沙江
泸定桥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胜利会师:
(1)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_______会师。
(2)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在甘
肃_____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吴起镇
会宁
2.长征意义:
(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_________。
(2)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_________,打开
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转危为安
长征精神
【微点拨】
☉易错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遵义会议的召开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微思考】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提示:(1)遵义会议解决了军事和组织问题,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原教材:遵义会议解决了军事和组织问题,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
【微阅读】
我们说,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毛泽东
【解读】“长征是宣言书”,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宣传队”,它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政策;“长征是播种机”,它到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图解历史】
召开时间: A 年1月
重大意义:是党的历史上 B 的转
折点
A:_____ B:_________
1935
生死攸关
【知识构建】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指挥失误——被迫转移】
战地日记(一)
1934年9月6日 阴
今天天气阴沉,让人闷得发慌,正如我们心情。老
蒋在对我们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四次围剿没赚到什么
便宜后,接着又发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围剿。
但这次,同志们仗虽打得辛苦,坚持了一年,却未打退敌
人。看着身边同志一个个倒下,我们都很难过。为什么这场仗这么难打,我们会胜利吗 我们前途在哪里
(1)“这场仗这么难打”的原因是什么 最终结果如何
提示:原因:客观原因:敌人势力强大;主观原因: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指挥。结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漫漫征程——初战失利】
战地日记(二)
1934年10月26日 多云
我们从瑞金出发,一路上敌人围追堵截,我们拼死冲杀,有很多同志倒下了。我们不知路在何方 要走向哪里 红军面临着生死存亡,我们会摆脱敌人吗
(2)为什么说当时“红军面临着生死存亡” 在这一时刻,毛泽东提出怎样的建议
提示:原因:红军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后,损失过半;敌人又在前往湘西的道路上布下重兵,企图剿灭红军。建议:毛泽东提出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漫漫征程——知错就改】
战地日记(三)
1935年1月27日 晴
在遵义经过短暂的休整后,我们继续在川黔滇地区运动。军队的领导告诉我们,党中央更换了领导人,军事上的指挥权再次转到毛泽东和周恩来手中。……
(3)“党中央更换了领导人”与哪次会议有关 为什么说这一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提示:会议:遵义会议。原因:这次会议纠正了组织上和军事上“左”的错误,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所以说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漫漫征程——创造奇迹】
战地日记(四)
1936年10月21日 晴
虽经历了千辛万苦,付出了很大代价,但我们却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摆脱了老蒋追击。这两天,我们同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合了,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我们相信只要保存下革命的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4)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人民群众的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