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文档属性

名称 6.18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18 15:28:41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国高规格纪念九一八事变83周年
●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一、九一八事变
对外贸易受到重大影响,出口下降76.5%,进口下降71.7%。工业总产值下降32.9%。1931年,失业人数近300万。
1929年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影响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会制造九一八事变。
1927年田中内阁召开《东方会议》
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
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
田中义一
被炸毁的柳条湖路段
柳条湖事件中被炸死的中国人
战后成了一片废墟的东北军北大营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沈阳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1931.9.19
1931.9
1932.2
沈阳
长春
哈尔滨
东三省沦陷
1932.1
1931.11
齐齐哈尔
锦州
九一八事变博物馆
九一八事变炸弹纪念碑位于柳条湖望花立交桥北侧
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
执政时的溥仪
伪满洲国界碑
伪满洲国建立
歌曲《松花江上》
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
(1)表现:
①东北各族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
②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2)意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华北危急!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在长城一线、察哈尔等地与日军作战,收复多伦等地。
1935年,日本侵略势力进一步向关内扩张,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华北危急。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材料一
1935年五六月间,日本侵略者密谋策划,在天津和河北等地制造事端,并以武力相威胁,先后迫使南京国民政府接受达成了“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把包括平津在内的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奉送给日本。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积极策动所谓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策划成立由其直接控制的傀儡政权,全面在华北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
材料二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严峻的形势激起北平各阶层人民的极大愤慨。1935年12月9日凌晨,广大爱国学生的抗日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一二·九运动
时间:
地点:
原因:
意义:
1935年12月9日
北平
华北事变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一二·九运动
北大学生黄敬在电车上演讲
三、西安事变
时间
地点
发动者
目的
经过
1936年12月12日
西安
张学良、杨虎城
逼迫蒋介石抗日
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
日本:企图挑拨亲日派扩大内战,以便扩大侵略中国。
美英: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会排挤美英的在华势力,支持和平解决。
南京国民政府:掌握实权的亲日派何应钦主张“讨伐”张学良,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取而代之;亲美英派宋美龄等竭力主张和平解决。
假如你是共产党的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把蒋介石扣押起来后,你准备怎样处理蒋介石?
蒋介石
“兵谏”亭
【出谋划策】
议一议: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这是为什么?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入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日本有机可乘,从而有利于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不计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方向转变。
中国共产党赴西安代表:博古、
叶剑英、周恩来(右)
西安事变后宋美龄飞赴西安
西安事变的解决
(1)和平解决:
①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代表调停
②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
抗日”的条件,被释放。
(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
(3)意义:
①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③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周恩来等返回延安
西安事变谈判旧址
九一八事变
为主要矛盾
战线初步形成
西安事变
东北三省沦陷
局部抗战开始
1931.9.18
1936.12.12
民族矛盾上升
抗日民族统一
1.侵华日军花谷少佐在战后的回忆录中写道:“……
以巡视铁路为名,率部向柳条湖方向走去,……在这
里,河本亲自把炸药放在铁轨下,并点了火。……川
岛中队长立即率兵南下,开始袭击北大营”。他回忆
的历史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八一三事变
D.
七七事变
A
2.右下图是沈阳九一八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残历
碑”。巨大石雕台历上密布着千疮百孔的弹痕,隐
约可见无数个骷髅,象征着千万个不泯的冤魂的呐
喊和呼号。右面的一页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
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左面的一页镌刻
着九一八事变的史实。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
进入了(

A.局部抗战阶段
B.全面抗战阶段
C.局部反攻阶段
D.大反攻阶段
A
3.
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华北危
急,中华民族危急!”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的态度
是(

A.联共抗日
B.采取不抵抗政策
C.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派兵北上抗日
B
4.如果你来编写《西安事变》课本剧,代表中国
共产党出现在西安谈判桌上的应该是(

A.周恩来
B.杨虎城
C.张学良
D.毛泽东
A
5.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西安事变的讨论。其中,哪位
同学的表述与史实不符
(
)
A.小华: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的
主张
B.小李:张学良、杨虎城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C.小林: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
D.小王: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要求处决蒋介石
D
6.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而东北军民和中国共产党则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答案:政策:不抵抗政策。
后果:①东北三省沦陷。②助长了日本侵略者侵华的嚣张气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当时国民党政府处理九一八事变的政策,并分析由此导致了什么后果。
答案:表现:部分东北军民组织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
(3)国共两党采取不同的对策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答案:本质:国共两党代表的根本利益不同或国共两党性质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部分东北军民和中国共产党采取的“积极的应对措施”各有什么表现?
风吹铁马动,还我旧山河。
——杨虎城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一课一练·达标闯关
一、选择题
1.(2017·青岛质检)这首《九一八小调》 (  )
A.赞美了东北三省的美丽富饶
B.赞扬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
C.控诉了日本鬼子的凶恶残暴
D.揭露了中国民众的麻木不仁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歌曲中的关键信息“杀人放火真是凶”控诉了日本侵略者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罪恶行径。
原教材:
漫画《东北军脚上的镣铐》形象地揭示了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我国就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千米河山的主要原因是 (  )
A.日军突然发动袭击
B.英美等国纵容日本侵华
C.抗日义勇军力量弱小
D.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知识迁移能力。由图片中拴在东北军脚上的镣铐上的“不抵抗”这一关键信息,可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导致九一八事变后我国丧失大片国土的主要原因。
2.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浪潮。下列不属于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史实的是 (  )
A.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B.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原教材:东北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
C.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斗争
D.东北抗日联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其目的是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这不属于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史实。B、C、D都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史实。
3.“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句话生动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严峻的社会形势。青年学生掀起了 (  )
A.五四运动
B.一二·九运动
C.九一八事变
D.“华北自治运动”
【解析】选B。题干材料反映了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1935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而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形势下,北平学生掀起了一二·九运动。
4.为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救亡运动。下列有关一二·九运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揭露了日本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
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D.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事件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一二·九运动无关;A、C、D均叙述正确。
5.“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 不是!为泄私愤吗 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辱的外交!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以上是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在《告全体将士书》中所说的话,可以看出他们发动西安事变的理由是 (  )
①争夺国民党的领导权
②抗议蒋介石向日本侵略者妥协的对外政策
③逼迫蒋介石下台
④反对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据材料“我们反对政府屈辱的外交!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可以得出其理由为反抗蒋介石的对外妥协和对内内战的政策,所以选D。
【知识拓展】西安事变的背景
(1)日军侵占东北,魔爪又伸向华北;(2)全国掀起抗日救亡高潮;(3)共产党要求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5)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亲临西安督促张、杨进攻红军。
6.蒋介石屠杀过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却主张和平解决,释放蒋介石。中国共产党这样做的根本出发点是 (  )
A.对蒋介石宽容些
B.改善国共双方的对立关系
C.粉碎亲日派扩大内战的阴谋
D.为了全民族的利益,共同抗日
【解析】选D。中国共产党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同时中国共产党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因此中国共产党这样做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全民族的利益,共同抗日。
7.捉蒋——英雄壮举;放蒋——大局为重;送蒋——情真意切。与此评价相关的人物是 (  )
A.周恩来
B.杨靖宇
C.张学良
D.毛泽东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捉蒋”再现的是1936年张学良为逼蒋抗日发动西安事变这一事件;“放蒋”反映的是张学良以民族大义为重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一事件;“送蒋”反映的是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不顾安危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这一事件。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漫画名为《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发表在1946年的《东北画报》上。
材料二 1935年,日本侵略势力向关内扩张。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其鲸吞中国的野心日益膨胀,华北形势变得万分危急。
材料三 西安事变发生以后,掌握实权的何应钦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积极准备讨伐张、杨,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国民党内亲英美派竭力主张和平解决,宋子文、宋美龄亲自到西安和张、杨进行谈判。
(1)材料一中事件是发生在哪一年的什么事 此事件结局如何
(2)依据材料二,说出当时国民党政府采取的对日政策及由此引发的爱国救亡运动。
(3)结合材料三,说出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内部的两种不同的主张。
(4)中国共产党支持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观点 为什么
(5)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重大意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综合认识能力。材料一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是“十五年前”“1946年”,以及漫画中的“张学良”“东北”、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可知是发生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第(1)题迎刃而解;由材料二中重要信息“1935年”“华北事变”,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由此可解答第(2)题;第(3)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亲日派和亲英美派采取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但第一种选择会导致中国内战,对日本扩大侵略非常有利,第二种选择考虑到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复杂形势,可知和平解决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抗日,由以上分析可正确回答第(3)(4)题;第(5)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结合课本知识即可轻松作答。
答案:(1)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敌手。
(2)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一二·九运动。
(3)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讨伐张、杨,而以宋子文、宋美龄为代表的亲英美派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
(4)第二种观点(或和平解决)。因为当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5)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备选习题】
1.下图是为警示国人“铭记历史”而作。下列各诗句,能准确反映这一主题的是
 (  )
A.月映华夏魂 日照乾坤辉
B.月圆神州情 勿忘国耻恨
C.同胞共圆月 两岸一家亲
D.奋臂揽明月 随手摘星辰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画中左上方的日历显示9月18日,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3
000万同胞惨遭丧国破家的惨痛。因此与主题相关的应该是“月圆神州情、勿忘国耻恨”。
2.下图是1936年12月13日《解放日报》的一篇新闻报道示意图,从中可以获取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
A.日本策动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
B.蒋介石命令张、杨对陕北红军发起进攻
C.张、杨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爆发
D.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由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36年12月13日”和图片中的文字信息“张杨发表对时局宣言”,可以确定与西安事变有关。A中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B中蒋介石命令张、杨对陕北红军发起进攻发生在12月12日以前;D发生于1935年。
【拓展延伸】西安事变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是国共两党从对峙走向合作的转折点,其发生是偶然和必然的结合。(1)必然性体现在当时民族矛盾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联合国内所有的抗日力量共同抗日就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最终实现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2)偶然性则是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国家的主要矛盾,但是蒋介石仍然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并亲临西安指挥“剿共”,而张学良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就是西安事变的直接原因,也就是其偶然性的一方面。因此,西安事变是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3.西安事变结束时,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是指 (  )
A.西安事变最终获得和平解决
B.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到来
C.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D.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共33张PPT)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原教材: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爆发
_____年9月18日,日军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
地北大营,占领_____,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扩大
日军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1932年,日本扶植_____
在长春建立_________,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
影响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_________的起点,揭开
了世界_________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
了抗战
1931
沈阳
溥仪
伪满洲国
抗日战争
反法西斯
抗战
局部
抗战
东北各族民众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
兵,组织起___________,抵抗日军侵略
中国共产党派_______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发展
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___________
抗日义勇军
杨靖宇
东北抗日联军
原教材:
1.九一八事变:
(1)时间:_____年9月18日。
(2)借口:日本关东军炸毁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
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
1931
(3)经过:日军突然袭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_____。
(4)结果:_________沦于敌手。
(5)巩固:1932年,日本扶植_____在长春建立_________,
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沈阳
东北三省
溥仪
伪满洲国
2.局部抗战:
(1)背景: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
(2)表现。
①东北民众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___________,抵抗
日寇侵略。
②中国共产党派_______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
抗日游击战争。
抗日义勇军
杨靖宇
(3)意义:中国人民的_________开始了。
(4)发展: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_____________。
局部抗战
东北抗日联军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华北危机:
(1)背景:日本占领东北后,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2)表现: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_____________”。
(3)政策: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_______的妥协政策。
(4)影响: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华北自治运动
不抵抗
2.一二·九运动:
(1)时间:_____年12月9日。
(2)经过:北平学生示威游行,遭到反动军警镇压。
(3)性质:爱国救亡运动。
(4)意义: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_________的阴谋,打击
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___________
___新高潮的到来。
1935
吞并华北
抗日救亡运

三、西安事变
1.背景:
(1)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_______政策的感召,张学
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3)蒋介石亲赴西安威逼张、杨进攻红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爆发:1936年12月12日,_______、_______在西安扣
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
张学良
杨虎城
3.结果:
(1)中国共产党从_______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
蒋抗日,派_______参加谈判。
(2)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_________等条件,西安
事变和平解决。
全民族
周恩来
联共抗日
4.意义:
(1)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
_________的关键。
(2)从此,_________基本结束,_________________初
步形成。
扭转时局
十年内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微点拨】
☉易错点1: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易错点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而不是正式形成。
【微思考】
西安事变中抓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这是为什么
提示:(1)从民族利益看:有利于团结全民族抗战,共同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维护民族独立,争取民族解放。
(2)从国内局势看: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入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乘,从而有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
【微阅读】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解读】充分说明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此政策的提出,严重影响了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的抵抗,使东三省迅速沦陷。
【图解历史】
事件:
A

人物:
B
、杨虎城
结果:
C

A:_________  B:_______  C:_________
西安事变
张学良
和平解决
【知识构建】
歌曲是时代的心声,20世纪30年代诞生的一系列抗战歌曲,既有对日本法西斯侵略暴行的控诉,也有爱国志士们以血肉之躯奋起抗争的最强音。
【泣血的控诉】
材料一 歌曲:《松花江上》(节选)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1)20世纪30年代一曲悲怆的《松花江上》唱遍了大江南北,这首歌表达出了怎样的感情 从什么时候开始东北人民被迫脱离家乡
提示:①对日寇侵略的愤怒,对流离失所的悲愁,还有对家乡的热爱。②九一八事变之后。
(原教材:有(2)为什么会出现东北沦陷的局面
提示: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军十几万人撤入关内。)
【愤怒的吼声】
材料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
(2)(原教材:(3))为了实现“我们万众一心”,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提示: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3)(原教材:(4))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根本原因: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②直接原因:蒋介石顽固反共,拒绝张、杨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建议。
③社会背景: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④个人因素: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具有爱国之心。
(4)(原教材:(5))西安事变发生后,如何处置蒋介石,成为影响时局的关键。当时,存在着两种意见:一种是杀蒋,另一种是放蒋。请你分析“杀蒋”与“放蒋”的利弊。
提示:①杀蒋:西安事变后,国内局势动荡,杀蒋会使中国陷于内战的泥潭,而中国内战再起,必使日本有机可乘,扩大侵略,最终使中国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甚至亡国。
②放蒋:释放蒋介石,有利于推动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转变,挽救民族危机。
(5)(原教材:(6))西安事变最终得到和平解决,其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中日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积极参与谈判。
②国内不断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
③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④蒋介石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被迫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⑤国民党左派从大局出发,主张和平解决事变,结束内战,共同抗日;国民党内的亲英美派要求和平解决事变,积极营救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