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诗二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古诗二首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18 17:3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9张PPT。鹳雀楼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
谁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干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登鹳雀楼?
鹳雀楼在什么地方?
鹳雀楼是什么样子?
……一边看课文,一边听朗读两遍;想想刚才提出的问题。学古诗要求一:读准字音 自己大声读课文几遍,做到不错读,不漏读,不重读,不打结。学古诗要求二:读通诗句guàn què lóu yī kào liú rù
鹳 雀 楼 依 靠 流 入
qiān lǐ mù yù qióng gèng shàng
千 里 目 欲 穷 更 上
yì céng lóu
一 层 楼
鹳 雀 楼 依 靠 流 入
千 里 目 欲 穷 更 上
一 层 楼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登山鹳雀楼,看见大阳依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溯流向大海。 huáng黄黄色
黄河 gèng更更加
更多 céng一层
楼层层 lóu楼房
高楼楼 rù出入
加入入 qiān 千里
千万千 lǐ 里里面
千里 mù目目光
目击题 西 林 壁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临鄱阳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声誉。
庐山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
庐山西林寺西林寺壁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独立识字学词。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文中所
蕴含的道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早年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作品大都挥洒自如,明快豪放。他以诗为词,扩展了词的领域和表现手法,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
注释: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这横看侧看侧看成峰远看近看抬


望抬


望低


视 低


视 放飞想象:
横着看, 庐山 山岭绵延不绝
侧着看, 庐山 山峰高耸入云
从远处望, 庐山 遮天蔽日
从近处看, 庐山 危崖险岩
从高处俯视,庐山 深沟幽壑(hè)
从低处仰望,庐山 重峦叠嶂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诗的意思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小组讨论: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正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背一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测一测: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诗中蕴含的道理:
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客观地、 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主观地被局部的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背景资料:
在官场历经坎坷的苏轼,却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是著名诗人,他同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是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是著名的书法家,还是著名的画家。在水利、教育、音乐、数学等很多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