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登鹳雀楼(教案+课件+素材+同步练习及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2.登鹳雀楼(教案+课件+素材+同步练习及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18 17:44:37

文档简介

【精品】二年级上语文同步备课资料包(教案)
西师大版
12.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诗文,理解诗句内容。
3.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2.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做预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
1.课件出示:鹳雀楼图片。
小朋友们看到的这座楼,名叫鹳雀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楼高三层,建好后有鹳雀在上面栖息,因此而得名。
2.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登鹳雀楼)
3.作者简介。
作者: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音频《登鹳雀楼》
1.对照拼音自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检查读的效果。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记生字。
入:拼音rù
部首:人部
结构:独立
笔画:2
组词:出入、投入
尽:拼音jìn
部首:尸部
结构:上下
笔画:6
组词:尽早、尽头
穷:拼音qióng
部首:穴部
结构:上下
笔画:7
组词:穷苦、穷困
层:拼音céng
部首:尸部
结构:半包围
笔画:7
组词:层次、楼层
4.理解词意:
①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②白日:太阳。
③尽:消失。
④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穷:尽,使达到极点。
⑥千里目:眼界宽阔。
⑦更:再。
三、精读领悟
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
(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
(2)根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全诗大意: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3.读古诗一、二句。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4.读古诗三、四句。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5.指名读。找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6.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今天同学们学得真棒,老师要奖励你们,我给你们配乐配录像,请你们来配音,一边读一边想像诗句中的画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动作。相信你们这次会读得更好。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之涣了,试试看——个人读,齐读。
7.同学们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谁来试试?(学得好,记得牢啊!向你们学习!)
8.回去我们也像这样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告诉他们诗意和作者,能行吗?
四、课堂总结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五、课堂练习
1.读对音节,连一连。






gèng
qióng
jìn


céng
2.比一比,再组词。
人(

会(

尽(

穷(

入(

舍(

层(

空(

六、课堂练习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古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诗人当时写诗的背景。然后引导孩子们将后两句与学习等联系起来,有什么启发?孩子们逐步感悟,意识到了诗人的宽大襟怀,也明确了今后为人、学习等应积极向上。(共22张PPT)
12.登鹳雀楼
西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2
3
学会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诗文,理解诗句内容。
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鹳雀楼
鹳雀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楼高三层,建好后有鹳雀在上面栖息,因此而得名。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初读感知
播放音频《登鹳雀楼》
初读感知
对照拼音自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同桌互读,检查
读的效果。
阅读要求
初读感知
分析字形
指导书写

拼音:

部首:
人部
结构:
独立
笔画:
2
组词:出入、投入
初读感知
分析字形
指导书写

拼音:
jìn
部首:
尸部
结构:
上下
笔画:
6
组词:尽早、尽头
初读感知
分析字形
指导书写

拼音:
qióng
部首:
穴部
结构:
上下
笔画:
7
组词:穷困、穷苦
初读感知
分析字形
指导书写

拼音:
céng
部首:
半包围
结构:
上下
笔画:
7
组词:层次、楼层
理解词意
①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
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②白日:太阳。
③尽:消失。
理解词意
④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
依傍山峦沉落。
⑤穷:尽,使达到极点。
⑥千里目:眼界宽阔。
⑦更:再。
精读感悟
指导读诗,读出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精读感悟
全诗大意: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精读感悟
古诗第一、二句
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
“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精读感悟
读古诗第三、四句。
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精读感悟
指名读。找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课堂总结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1.读对音节,连一连。







gèng
qióng
jìn


céng




2.比一比,再组词。
人(人们)
会(会好)
尽(尽头)
穷(穷苦)
入(出入)
舍(舍得)
层(层次)
空(天空)
作业布置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背诵课文。
1
2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精品】一年级上语文同步备课资料包(同步练习及解析)
西师大版
12.登鹳雀楼
一、读对音节,连一连。






gèng
qióng
jìn


céng
参考答案:






gèng
qióng
jìn


céng

解析:重点考察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
二、比一比,再组词。
人(

会(

尽(

穷(

入(

舍(

层(

空(

参考答案:人(
人们

会(
会好

尽(
尽头

穷(
穷苦

入(
出入

舍(
舍得

层(
层次

空(
天空

三、理解词意。
①鹳雀楼:
②白日:
③尽:
④依:
⑤穷:
⑥千里目:
⑦更:
参考答案:
①鹳雀楼:
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②白日:太阳。
③尽:消失。
④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穷:尽,使达到极点。
⑥千里目:眼界宽阔。
⑦更:再。
(解析: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即可。)
四、说说诗句的意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参考答案: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解析:根据课文理解填写即可。)
五、按要求写句子。
1.成了
一片
广场上
海洋
欢乐的(连词成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参考答案:广场上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连词成句的能力。本句的基本结构是“广场上成了海洋”。“一片”、“欢乐的”修饰“海洋”。)
2.校门口
我们
美丽的
有一个
大花坛
(连词成句并加上合适的标点)
参考答案:我们校门口有一个美丽的大花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连词成句的能力。本句的基本结构是“校门口有大花坛”。“我们”修饰“校门口”,“一个”“美丽的”修饰“大花坛”的。)
3.月亮弯弯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句子补充完整)
参考答案:你有没有去南极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此句为询问语气,所以用“?”。)
4.明明被妹妹气哭了。(改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妹妹把明明气哭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被字句变把字句的能力。“妹妹”是施动者;“明明”是受动者,此句变为把字句为:妹妹把明明气哭了。)
六、默写课文。
登鹳雀楼




参考答案: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要求学生能够背诵默写课文。)
七、阅读理解。
绝句
(唐)杜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诗中描写色彩的词有:

参考答案:翠

(解析:“翠”蓝色加白色,就可调出翠绿色
有点浅蓝或深绿的感觉。“青”色是在可见光谱中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颜色。)
2.诗中描写动作的词有:

参考答案:含

(解析:重点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诗中表示数量的词有:

参考答案:两个
一行
(解析:重点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一种景色?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早春时节,万物复苏,通过窗子可见西山睛雪。诗人睹物生情,想念遥远的故乡。
(解析: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当时安史之乱初定,交通得到恢复,早春时节,万物复苏,通过窗子可见西山睛雪。诗人睹物生情,想念遥远的故乡,同时对唐王朝抱着复杂的感情,虽感觉到无能为力,但仍希望它好。)
八、看图写话
根据图片内容写一段话,在写话之前,先仔细看看图,想想图上画的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在做什么?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吧,要求语义连贯,情节完整。
参考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