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山行(教案+课件+素材+同步练习及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4.山行(教案+课件+素材+同步练习及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02 08:45:12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14.山行
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2
3
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山行




杜牧(公元803-公元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阿房宫赋》等,其中《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初读感知
播放音频《山行》
初读感知
对照拼音自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同桌互读,
检查读的效果。
阅读要求
初读感知

拼音:
fēng
部首:
木部
结构:
左右
笔画:
8
组词:枫叶、枫树
理解词意
①山行:在山里走。
②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③径:小路。
④坐:因为、由于。
⑤于:比。
理解词意
⑥生:“生出”的意思。
⑦红于:比……红。
⑧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傍晚。
⑨车:轿子。
精读感悟
指导读诗,读出节奏。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精读感悟
全诗大意: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精读感悟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
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
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精读感悟
理解“寒”、“远”、“斜”在诗中的作用: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
“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精读感悟
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
描写诗人在山中行走
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精读感悟
体会“生”字在诗中的作用: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精读感悟
体会“有人家”在诗中的作用: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精读感悟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
景实在太迷人了,所
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精读感悟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①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③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④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精读感悟
读古诗第四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精读感悟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精读感悟
这首诗蕴含怎样的哲理?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课堂总结
《山行》这首由晚唐诗人杜牧所写清新俊逸的小诗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1.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1)远在寒山石径(jìng
jìn)斜(xié
xiá)。
(2)白云生(shēng
shēn)处有人家(jiā
jia)。




2.比一比,再组词。
径(石径)
停(停留)
枫(枫叶)
霜(风霜)
经(经常)
亭(亭子)
疯(疯病)
雪(雪花)
板书设计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精品】二年级上语文同步备课资料包(同步练习及解析)
西师大版
14.山行
一、给下列诗句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1)远在寒山石径(jìng
jìn)斜(xié
xiá)。
(2)白云生(shēng
shēn)处有人家(jiā
jia)。
参考答案:(1)远在寒山石径(jìng)斜(xiá)。
(2)白云生(shēn)处有人家(jiā)。

解析:重点考察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
二、比一比,再组词。
径(

停(

枫(

霜(

经(

亭(

疯(

雪(

参考答案:径(
石径

停(
停留

枫(
枫叶

霜(
风霜

经(
经常

亭(
亭子

疯(
疯病

雪(
雪花

三、理解词意。
①山行:
②寒山:
③径:
④坐:
⑤于:
⑥生:
⑦红于:
⑧晚:
⑨车:
参考答案:
①山行:在山里走。
②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③径:小路。
④坐:因为、由于。
⑤于:比。
⑥生:“生出”的意思。
⑦红于:比……红。
⑧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傍晚。
⑨车:轿子。
四、按要求填空。
1.《山行》的作者是
朝的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诗的意思是:

3.《山行》中写行路的人被傍晚枫林吸引而停下车来
,那经霜打的枫叶在夕阳的晚照下比二月的花朵还要红艳的诗句是


参考答案:1.《山行》的作者是

朝的
杜牧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诗的意思是: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3.《山行》中写行路的人被傍晚枫林吸引而停下车来
,那经霜打的枫叶在夕阳的晚照下比二月的花朵还要红艳的诗句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析:根据课文理解填写即可。)
五、一字多义任我选。
坐:①坐下;②(房屋)背对着某一方向;③瓜果等植物结实;
④把锅、壶等放在炉子上;⑤因为
1.火旺了,快把锅坐下。


2.妈妈坐在沙发上织毛衣。


3.这座房子坐北朝南。


4.花谢后,瓜秧上坐了三个小瓜纽儿。


5.停车坐爱枫林晚。


参考答案:1.④
2.①
3.②
4.③
5.⑤
解析: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
六、默写课文。
山行




参考答案: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析:要求学生能够背诵默写课文。)
七、阅读理解。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本诗的体裁是什么?

参考答案:七言绝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的体裁的掌握。)
2.请补充诗句。
参考答案:风光不与四时同。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对诗句的掌握,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3.结合诗句解释下列词语:
毕竟:
别样红:
参考答案:(1)到底;(2)不一样的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对诗中词语的解释。注意平时的积累与记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对西湖景色的喜爱之情。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对诗人的情感的理解。)
八、作文。
秋是一首歌,秋是一幅画。秋天是一幅迷人的秋色图色。请你以“秋天”为题写一篇作文。
参考答案:略【精品】三年级上语文同步备课资料包(教案)
西师大版
14.山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过程与方法
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掌握“枫”字笔顺。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借助注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教师引导学生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做预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
1.秋是一首歌,秋是一幅画。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歌咏秋天,赞叹秋景,描绘秋天。唐代诗人杜牧漫步山间,写下了入目之秋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迷人的山林秋色图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山行)
2.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杜牧在山中行走,途中所看到的景色。
3.作者简介。
作者:杜牧(公元803-公元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阿房宫赋》等,其中《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音频《山行》
1.对照拼音自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检查读的效果。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记生字。
枫:拼音fēng 部首:木部
结构:左右
笔画:8
组词:枫叶、枫树
4.理解词意:
①山行:在山里走。
②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③径:小路。
④坐:因为、由于。
⑤于:比。
⑥生:“生出”的意思。
⑦红于:比……红。
⑧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傍晚。
⑨车:轿子。
三、精读领悟
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
(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
(2)根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全诗大意: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3.读古诗第一句:
(1)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
(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2)理解“寒”、“远”、“斜”在诗中的作用: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4.读古诗第二句:
(1)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
(描写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2)体会“生”字在诗中的作用: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3)体会“有人家”在诗中的作用: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5.读古诗第三句:
(1)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2)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①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③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④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6.读古诗第四句:
(1)“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2)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7.这首诗蕴含怎样的哲理?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四、课堂总结
《山行》这首由晚唐诗人杜牧所写清新俊逸的小诗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五、课堂练习
1.给下列诗句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1)远在寒山石径(jìng
jìn)斜(xié
xiá)。
(2)白云生(shēng
shēn)处有人家(jiā
jia)。
2.比一比,再组词
径(

停(

枫(

霜(

经(

亭(

疯(

雪(

六、课堂练习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学反思】
《山行》这首由晚唐诗人杜牧所写清新俊逸的小诗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教学中,我以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为出发点。利用学生已有的古诗学习经验,再加上诗画相通的特点,大胆让学生想象画面,说画面,将片段的意象展现出来,再让学生加以综合,展示媒体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走进夕阳西下,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温暖人家,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全诗的理解和意境的体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