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本文所选的这两则寓言是《揠苗助长》和《刻舟求剑》。“揠”是
“拔”的意思。“求”是“寻找”的意思。这两则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两个深刻的道理。仔细阅读两则寓言,结合注释,理解寓意,品味故事中的哲理。寓言二则第一课时9揠(yà)苗助长
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yǐ)!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qū)而往视之,苗则槁(gǎo)矣。1.认识2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读懂了故事大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清层次。(重点)
3.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难点)孟子:名轲,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其学说精粹集中于《孟子》一书中。矣yǐ趋qū揠yà长揠:
闵:
病:拔。
通“悯”,忧虑。
疲倦,累坏。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寓言,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核心问题:
这则寓言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串珠问题:
1.读课文,说一说这则寓言讲了什么事。
2.宋人拔苗助长后心情怎样?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请举例说明。揠(yà)苗助长【揠:拔。】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闵:通“悯”,忧虑。】有个宋国人担心他的禾苗不长,就把禾苗拔高了。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yǐ)!予助苗长矣!”
【芒芒然:疲劳倦怠的样子。】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对家里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禾苗长高了!”。【病:疲倦,累坏。】【予:我。】其子趋(qū)而往视之,苗则槁(gǎo)矣。【趋:快走。】他的孩子跑去一看,禾苗已经干枯了。【往:去,到……去。】【槁:枯干。】这是一则寓言。首句引出故事的主人公,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然后写出了宋人的具体做法。后一句“苗则稿矣”交代了故事的结局。禾苗都干枯了。他违背了自然生长的规律,希望靠外力让禾苗长高,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什么也得不到。引出故事的主人公,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揠”写出了宋人的具体做法。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他为自己的做法沾沾自喜,并向家人炫耀。“今日病矣”说明他确实为了让禾苗长高付出了许多辛苦。寥寥数语刻画出了宋人疲劳奔波,自以为是的愚蠢形象。“芒芒然归”的疲惫不堪与“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的得意扬扬、自以为有功的鲜明对比,以及两次使用的感叹号,都突出了宋人的愚笨及可笑、可气、可叹。
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yǐ)!予助苗长矣!”“苗则槁矣”交代了故事的结局:禾苗都干枯了。说明了他违背了自然生长规律,希望靠外力让禾苗长高,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什么也得不到。“揠苗助长”的结局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而往视之,苗则槁(gǎo)矣。这则寓言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揠苗助长》告诉人们任何事情都有它们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不能违背它,改变它。违反了客观规律,光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情,尽管用心是好的,但结果必然碰壁,把事情办坏。核心问题:1.读课文,说一说这则寓言讲了什么事。串珠问题:《揠苗助长》讲述了一个宋国人为了使自己的禾苗长得更快而把禾苗拔高,最后使禾苗全部枯萎的事。2.宋人拔苗助长后心情怎样?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请举例说明。宋人得意扬扬,自以为是,还不忘在家人面前炫耀一番。现实生活中像宋人这样急于求成、不遵守规律的人还是有的,如有的同学在看到蝴蝶破茧成蝶的时候,不忍看蝴蝶痛苦,帮它破开茧子,最后这只蝴蝶没有成为真正的蝴蝶。起因:苗不长
经过:助长
结果:苗枯违背常规
适得其反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讲述一个农夫为了使自己的禾苗长得更快而把禾苗拔高,最后使所有禾苗全部枯萎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客观规律,不从实际出发,只能好心办坏事。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会受到惩罚,事与愿违。课件39张PPT。第二课时1寓言二则9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读懂了故事大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清层次。(重点)
3.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难点)吕不韦:战国末年的著名商人、政治家,卫国濮阳(今河南安阳滑县)人。原本是个大商人,后成为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的仲父。他手下有门客三千,《吕氏春秋》就是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又名《吕览》。此书共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综合百家九流,畅论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契qì吾wú契约 涉江qìshè行遽:
契:
惑:
芒芒然:急忙,立刻。
用刀子雕刻。
迷惑,糊涂。
疲劳倦怠的样子。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寓言,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核心问题:
这则寓言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串珠问题:
1.读课文,说一说这则寓言讲了什么事。
2.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请举例说明。
3.本课两则寓言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刻舟求剑【求:寻求。】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楚国有个乘船过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了江里。【涉:这里是渡江的意思。】遽(jù)契(qì)其舟他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了个记号。【遽:急忙,立刻。】【契:用刀子雕刻。】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说:这是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是:这。】【坠:落、掉。】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航行”,像这样寻求剑,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这是一首寓言,首句交代事情起因。写这个人在过江的时候,把剑掉入了江中,他在船上刻下了一个记号。第二句,写出了事情的经过。他自以为聪明,船停了才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最后一句,点明找不到宝剑的原因,有针对地发表了议论。这句话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写这个人在过江的时候,把剑掉入了江中,他在船上刻下了一个记号。“遽契”是这个人的动作,表现出他的愚蠢可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写出了事情的经过。他自以为很聪明,船停了,才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入水求之”表现出他的自信,同时也反衬了他的愚蠢。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点明找不到剑的原因,发表看法——“不亦惑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懂得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则寓言蕴含了怎样的道理?核心问题:《刻舟求剑》告诉人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应该适应变化的需要。死守教条,不知变通,只能使结果变得更糟。1.读课文,说一说这则寓言讲了什么事。串珠问题:《刻舟求剑》讲述了有个楚国人过江时把剑掉到了水里,他在船舷上剑落水的地方刻上记号,等船停下,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自然找不到的故事。2.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请举例说明。因为楚人正在涉江,船是行驶着的,“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所以他按记号求剑,是求不到剑的。现实生活中像楚人墨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的人还是有的,如有的学生,明明有更好的学习方法,他却坚持死读书,结果学习效率远不如其他同学。3.本课两则寓言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两则寓言都是通过叙述的方式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言简意赅,对情境的描摹并不细致,却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并通过事件告诉我们生活的道理。不同点是《揠苗助长》只是单纯地叙述事件,没有对事件的评价和议论;而《刻舟求剑》不仅有对事件的叙述,还有作者本人的议论和感慨,说理更直接。 起因:剑坠水
经过:契舟
结果:寻剑不得拘泥固执
不知变通刻舟求剑《刻舟求剑》讲述了一个人在剑掉入江中后,在船上刻记号以求剑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大意: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到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 【源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滥竽充数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南辕北辙 买椟还珠 杞人忧天 杯弓蛇影
自相矛盾 井底之蛙 画蛇添足 亡羊补牢
叶公好龙 黔驴技穷这个故事中宋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汲取宋人的教训,脚踏实地,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努力学习,创造美好的明天。读课文,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寓言,说说两则寓言分别讲了件什么事,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参考答案:《揠苗助长》讲了有个宋国人想帮禾苗长高,结果却使禾苗都枯死了的故事。《刻舟求剑》讲了有个楚国人乘船时把剑掉入水中,在船上刻记号,最后没有找到剑的故事。从中懂得了做事应从客观实际出发,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另外,还应该要学会变通。
点拨:反复阅读课文,先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再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朗读课文。
参考答案: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点拨: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标“?”的为重音。
背诵课文。
点拨:背诵课文应在熟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同学们还可以一边表演一边背诵,这样记忆会更深刻。词句积累。揠苗助长 刻舟求剑一、把汉字和其正确的拼音连起来。
yà qū qì wú ɡǎo jù mǐn
契 揠 吾 槁 趋 闵 遽二、选字填空。
感( ) ( )国
( )声叹气 悔之晚( )
( )而不舍 ( )约 契 锲吾 悟矣 唉悟吾唉矣锲契三、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 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C. 予助/苗长/矣C四、解释加点的字,并翻译句子。
1.其子趋而往视之。
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楚人有涉江者。
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吾剑之所从坠。
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快走。
他的孩子跑去看禾苗的情况。
渡江。
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
我的。
这是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