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复习课(课件+教案+练习+反思+分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复习课(课件+教案+练习+反思+分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10-20 09:59:37

文档简介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安排在九上第一部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既是学生前面学习三角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等的进一步延伸,又是对本部分内容的一个总结与提升。研究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思想方法又为我们学习后面的相似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共22张PPT)
一组邻边相等
一个角是直角
一组邻边相等
一个角是直角
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的关系
一组邻边相等且一个角是直角
平行四边形与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包含关系
①AB=
=
=
;
AC⊥
;
AC
×
=2S△ADC
③若∠ABC=60°,AB=a,
则AC=
;
BD=
;
S△ABC
=
;
S菱形ABCD
=
.
【基础知识梳理·菱形性质】
②S
=
图1
如图1,在菱形ABCD中,
①AB=
BC
=
CD
=
DA
;
AC⊥
BD
;
AC
×
BD
=2S△ADC
③若∠ABC=60°,AB=a,
则AC=
a
;
BD=
;
S△ABC
=
;
S菱形ABCD
=
.
【基础知识梳理·菱形性质】
②S
=
图1
如图1,在菱形ABCD中,
a
已知:四边形ABCD是矩形,
则:
①∠A=∠B=
=
=90°
②AC=
;OA=OB=OC=OD;
③在RT△ABC中,OB
=
AC;在RT△ADC中,OD=
;
在RT△BAD中,OA=
;
图2-2
图2-1
【基础知识梳理·矩形性质】

若∠AOB=60°,AB=a则∠ACB
=
;AC=

BC=

S矩形ABCD
=
;
⑤如图2-2,过点A作AH⊥BD,
垂足为H,若AB=3,AD=4,则AH
=
.
图3
【基础知识梳理·正方形性质】
如图,
在正方形ABCD中,若AB=a则:
①AC=BD=
;
OA=OB=OC=OD
=
;
②S正方形ABCD
=
;
S△ABC
=
;
S△AOD
=
;
③在正方形的边AB上任取一点P,过点P作
PE⊥OA,PF⊥OB,则PE+PF的值为
.
①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各边的中点,则各图中四边形EFGH的形状依次分别是




②若所得四边形EFGH为矩形,则AC⊥BD; 若所得四边形EFGH为菱形,则

小结: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与对角线有关。
【基础知识梳理·判定】
两条对角线_________
_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条对角线_________
_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两条对角线_______________
_的四边形是矩形
两条对角线_________
_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两条对角线____________
__的四边形是菱形
两条对角线_________
_的矩形是正方形
两条对角线_________
_的菱形是正方形
两条对角线_______________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两条对角线___________________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互相平分
互相平分且相等
互相垂直平分
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
相等
互相垂直
相等
互相垂直
互相垂直且相等
【基础知识梳理·判定】
如图(1),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过点D作
DP∥OC,且
DP=OC,连结CP.
(1)试判断四边形CODP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如果题目中的矩形ABCD变为菱形(图(2)),(1)中结
论是否还成立?请说明理由;
(3)如果题目中的矩形变为正方形图(3)呢 请直接写出
结论.
图(1)
图(2)
图(3)
【综合应用举例】
【常见模型及综合应用举例】
如图,点B在MN上,过AB的中点O作MN的平行线,分别交∠ABM的平分线和∠ABN的平分线于点C,D.
(1)试判断四边形ACBD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2)当AB绕点B旋转到何种位置时(与MN的夹角是多少时),四边形将变为正方形 请说明理由
考点3.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如图,点B在MN上,过AB的中点O作MN的平行线,分别交∠ABM的平分线和∠ABN的平分线于点C,D.
(1)试判断四边形ACBD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2)当AB绕点B旋转到何种位置时(与MN的夹角是多少时),四边形将变为正方形 请说明理由
【常见模型及综合应用举例】
(2016德州第23题)我们给出如下定义:顺次连接任意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叫中点四边形.
(1)如图1,四边形ABCD中,点E,F,G,H分别为边AB,BC,CD,DA的中点.求证: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2)如图2,点P是四边形ABCD内一点,且满足PA=PB,PC=PD,∠APB=∠CPD,点E,F,G,H分别为边AB,BC,CD,DA的中点,猜想中点四边形EFGH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猜想;
(3)若改变(2)中的条件,使∠APB=∠CPD=90°,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中点四边形EFGH的形状.(不必证明)
(2016德州第23题)我们给出如下定义:顺次连接任意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叫中点四边形.
(1)如图1,四边形ABCD中,点E,F,G,H分别为边AB,BC,CD,DA的中点.求证: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2)如图2,点P是四边形ABCD内一点,且满足PA=PB,PC=PD,∠APB=∠CPD,点E,F,G,H分别为边AB,BC,CD,DA的中点,猜想中点四边形EFGH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猜想;
(3)若改变(2)中的条件,使∠APB=∠CPD=90°,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中点四边形EFGH的形状.(不必证明)
【拓展延伸】
1.基本知识梳理;
2.常见模型及综合应用举例;
3.考点训练及方法规律小结;
4.中考链接及拓展延伸.
本章复习题:
A组:1-16
B、C组:1-10
D组:完成学案
3.如图,在RT△ABC中,
∠ACB=90°,D为AB的中点,
AE//CD,CE//AB,试判断四边形ADCE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证明:∵AE//CD,CE//AB
∴四边形ADCE是平行四边形
∵∠ACB=90°,D为AB的中点
∴CD=AD
∴四边形ADCE是菱形.
【常见模型及综合应用举例】备用
4.
如图,点P在矩形ABCD的对角线AC上,且不与点A,C重合,过点P分别作边AB,AD的平行线,交两组对边于点E,F和点G,H.
(1)求证:△PHC≌△CFP;
(2)证明四边形PEDH和四边形PFBG都是矩形,并直接写出它们面积之间的关系.
【常见模型及综合应用举例】
【常见模型及综合应用举例】备用
4.
如图,点P在矩形ABCD的对角线AC上,且不与点A,C重合,过点P分别作边AB,AD的平行线,交两组对边于点E,F和点G,H.
(1)求证:△PHC≌△CFP;
(2)证明四边形PEDH和四边形PFBG都是矩形,并直接写出它们面积之间的关系.
【常见模型及综合应用举例】
【常见模型及综合应用举例】备用【课堂检测】
1.正方形具有而矩形不一定具有的性质是(

A.四个角都是直角
B.对角线相等
C.对角线互相平分
D.对角线互相垂直
2.一个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是4cm和8cm,它的边长是(

A.5
B.
C.20
D.
2
3.
如果菱形的边长是a,一个内角是60°,那么菱形较短的对角线长等于(

A.
a
B.a
C.a
D.a
4.
一张矩形纸片ABCD沿对角线BD折叠。(1)重合部分是什么图形?试说明理由。
(2)若AB=3,BC=4,求AF的长。
D
B
C
B
C课题
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菱形、矩形、正方形复习课
课型
复习课
教法
讲练结合
教学目标
1.
掌握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
掌握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有关性质和常用的判定方法;3.
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能够证明与菱形、矩形、正方形等有关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并能用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证明一些重要结论;4.能够灵活运用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有关性质和常用的判定方法解决相关证明及相关计算;5.体会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数学思想方法的体会及其运用
教学过程学习目标:
1.
掌握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
掌握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有关性质和常用的判定方法;3.
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能够证明与菱形、矩形、正方形等有关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并能用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证明一些重要结论;4.能够灵活运用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有关性质和常用的判定方法解决相关证明及相关计算;5.体会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重点: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及性质的应用难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会及其运用知识结构:包含关系:一.【知识梳理】
1.菱形:(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性质:①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②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③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菱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3)判定:①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②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或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菱形性质及简单应用举例:如图1,在菱形ABCD中,
①AB=
=
=
;
AC⊥
;
②S=
AC
×
=2S△ADC
=

S△ADC=
=
=
③若∠ABC=60°,AB=a则AC=
;BD=
;S△ABC
=
;
S菱形ABCD
=
;2.矩形:(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2)性质:①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②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由此得到的重要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③矩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矩形是中心对称图形.(3)判定: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②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或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矩形性质及简单应用举例:如图2-1,
在矩形ABCD中,
①∠A=∠B=
=
=90°②AC=
;OA=OB=OC=OD;
③在RT△ABC中,OB
=AC;
在RT△ADC中,OD=
;
在RT△BAD中,OA=
;④若∠AOB=60°,AB=a,则∠ACB
=
;AC=
;S矩形ABCD
=
;⑤如图2-2,过点A作AH⊥BD,
垂足为H,若AB=3,AD=4,则AH
=
.3.正方形:(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2)性质:
①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②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③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也是中心对称图形.(3)判定:①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②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③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④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⑤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正方形性质及简单应用举例:如图3,
①若AB=a则AC=BD=
;
S正方形ABCD
=
;
S△ABC
=
;
S△AOD
=
.
②在AB上任取一点P,过点P作PE⊥OA,PF⊥OB,则PE+PF的值为
.
4.判定举例:中点四边形问题(1)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一定是
;(2)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一定是
;(3)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一定是
;(4)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一定是
;(5)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一定是
;规律:顺次连接各类特殊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的形状主要取决于两条对角线的关系.巩固练习:①在四边形ABCD中,E、F、G
( http: / / www.21cnjy.com )、H分别是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各边的中点,则下列各图中四边形EFGH的形状依次分别是




②若所得四边形EFGH为矩形,则AC⊥BD; 若所得四边形EFGH为菱形,则
;规律:顺次连接各类特殊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的形状主要取决于
.二
.【常见模型及综合应用举例】1.如图(1),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过点D作DP∥OC,且
DP=OC,连结CP.
(1)试判断四边形CODP的形状;(2)如果题目中的矩形ABCD变为菱形(图(2)),(1)中结论是否还成立?请说明理由;(3)如果题目中的矩形变为正方形(图(3))呢 请说明理由.学生板演示范(1)
(2)引导学生进行规律小结:2.(备用)如图,点B在MN上,过AB的中点O作MN的平行线,分别交∠ABM的平分线和∠ABN的平分线于点C,D.(1)试判断四边形ACBD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2)当AB绕点B旋转到何种位置时(与MN的夹角是多少时),四边形将变为正方形 请说明理由.解:(1)
四边形ACBD的形状是矩形.理由如下:∵CD∥MN∴∠OCB=∠CBM∵BC平分角∠ABM∴∠OBC=∠CBM∴∠OCB=∠OBC∴OC=OB同理可证:OB=OD
∴OA=OB=OC=OD
∴AB=CD∴四边形ACBD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2)
当AB绕点B旋转到AB⊥MN时四边形将变为正方形.理由如下:∵CD∥MN
AB⊥MN
∴AB⊥CD由(1)得OA=OB=OC=OD
AB=CD∴此时四边形ADBC是正方形.小结::因为已知条件有点O是AB的中点,又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角做条件去证明O也是CD的中点,故得对角线互相平分,再通过一个直角即可证得.第二问是开放题,我们的目标是要得到对角线互相垂直,所以需要具备AB⊥MN这个条件.三
.【巩固练习】1.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B.菱形的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C.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D.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2.将矩形ABCD沿AE折叠,得到如图所示的图形,已知∠CED’=60°,则∠AED的大小是(

A.60°
B.50°
C.75°
D.55°3.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a,则它的对角线的交点到各边的距离为(

A.
B.
C.
D.
4.
如图,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正方形A′B′C′O与正方形ABCD的边长相等..那么正方形A′B′C′O绕点O在旋转的过程中,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请证明你的结论.
5.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0cm,动点P从点A开始沿AB边以4cm/s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D边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1cm/s的速度运动,点P和点Q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动点的运动时间为ts,则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APQD是矩形 四.【中考链接】(2016德州第23题)我们给出如下定义:顺次连接任意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叫中点四边形.(1)如图1,四边形ABCD中,点E,F,G,H分别为边AB,BC,CD,DA的中点.求证: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2)如图2,点P是四边形ABCD内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且满足PA=PB,PC=PD,∠APB=∠CPD,点E,F,G,H分别为边AB,BC,CD,DA的中点,猜想中点四边形EFGH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猜想;(3)若改变(2)中的条件,使∠APB=∠CPD=90°,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中点四边形EFGH的形状.(不必证明)
引导学生进行规律小结。五.【课堂检测】1.正方形具有而矩形不一定具有的性质是(
)A.四个角都是直角
B.对角线相等
C.对角线互相平分
D.对角线互相垂直2.一个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是4cm和8cm,它的边长是(
)A.5
B.
C.20
D.
23.
如果菱形的边长是a,一个内角是60°,那么菱形较短的对角线长等于(

A.
a
B.a
C.a
D.a4.
一张矩形纸片ABCD沿对角线BD折叠。(1)重合部分是什么图形?试说明理由。(2)若AB=3,BC=4,求AF的长。六.【拓展延伸】如图,在一张矩形纸片ABCD中,A
( http: / / www.21cnjy.com )B=4,BC=8,点E,F分别在AD,BC上,将纸片ABCD沿直线EF折叠,点C落在AD上的一点H处,点D落在点G处,有以下四个结论:
①四边形CFHE是菱形;
②EC平分∠DCH;
③线段BF的取值范围为3≤BF≤4;
④当点H与点A重合时,EF=.
以上结论中,你认为正确的有(  )个.
A.1
B.2
C.3
D.4七.【课后小结】1.
基本知识点的回顾;2.
常见模型及综合应用举例;3.
考点训练及方法规律小结;4.中考链接与拓展延伸.课后作业:分层做章节复习题.
图1
图2-1
图2-2
图3
图(1)
图(2)
图(3)
第2题图书1
第4题图书1菱形矩形正方形教学反思
注重特殊性注重菱形矩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行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知识间的迁移。
通过复习、回顾定义来建立知识结构图。利用直观图形解读了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为下面的变式应用埋下了伏笔。
二、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的设
( http: / / www.21cnjy.com )计中都重性质轻判定,所以大量的练习及综合应用都放在了性质的应用上。《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实施“新课标”,就是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陈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这一堂课,学生自始至终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例如,在讲例题部分时,提出了“能判断四边形的形状吗”问题后,就让学生去自主思考探究,自主解决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来分析解决问题,老师引导小结。关于这一点这节课做得还不够,还没有做到完全放开,我以后也会更加努力改进。
小组合作,分层落实。
在我的课上,有时候是无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步的,因为这个学校的学生的基础差别很大 ,所以齐步走不起来,我就采取了分层指导,上课不同练习,下课不同作业的教法,课堂上例题规范书写步骤的落实问题有七个同学遇到了困难,我就没有让他们往下进行,而是停在原地,利用其它学生做练习的空给他们再补一遍,然后再让他们都讲一遍,这样来一个个落实效果比较好,这也是这两年在这所比较特殊的学校面对很多学习自觉性不是很好的学生总结出来的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但是这样很显然影响了正常的课堂容量。但是针对这所学校是我目前必须要采取的一项措施。
四、注重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受到数学思想的渗透。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变与不变”、对折及转化等数学思想。
不足之处 对于本节课总想面面俱到,所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间把握上还是不太准确,超时三分钟,与当时的设计稍有点出入,所以只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少了点。例题后的总结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自已完成,但因为这班学生基础稍差,所以导致不能如愿。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去总结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