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 (共2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 (共23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21 20:3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西汉:董仲舒创立新儒学儒学创立和发展确立正统地位宋明:明清之际:发生变化发展到理学的新阶段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及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了解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
——(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和目标》
轴心期最令人铭记于心的主题:人类精神的觉醒。人们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实践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认识到自身孕藏着的巨大潜能,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看社会、看人生。人重新认识了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西汉初年,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将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术流派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大派别。到了西汉末年,刘歆著《七略》,则将战国诸子划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十家”中除去属于文学范围的小说家,又可合称为“九流”。 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春秋战国历史“大变革”时代(1)经济:
(2)政治:
(3)阶级:
(4)教育:“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微,战乱频繁;“士”阶层活跃;民间私学兴起;思想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历史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兼容并包、宽容开放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长九尺六寸——《史记》1、孔子——创立儒学:
樊远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泛爱众,而亲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修身为政教育二、孔子和早期儒学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修身:
为政:
教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朱熹注:“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 仁、孝、悌、忠、恕、信以德治民、反对苛政、恢复周礼首创私学、有教无类、删述六经1、孔子——创立儒学:仁学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仁”
(爱人)“仁政”仁义、 王道
礼治以德治民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本善性恶论(1)孟、荀二人都继承了孔子儒学中“仁”的思想,孟子偏重于内,荀子偏重于外;二人的政治主张都具有民本思想倾向。
(2)人性论观点截然不同: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3)荀子强调礼的制裁一面,隐含着法的作用,表现出趋向法治的观点。2、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儒学:三、道家、法家、墨家1、老庄哲学——无为之道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汉书·艺文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道德经》 哲学:“道”是宇宙的本原;辩证法思想;
处世:顺应自然、清静无为;
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俄然觉……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 《庄子·齐物论》 周庄梦蝶图
2、韩非子——法家学派集大成者 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
——《韩非子·五蠹》 以法治国、集权专制
变法图强、提倡耕战
秦王借法家思想振兴国家,实现统一大业。统一后,秦始皇继续厉行法治,结果呢?——天下大乱,15年便灭亡。历史启示?3、墨子——平民思想家 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明鬼”。
“量腹而食,度身而衣”
“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墨子正是一个对感性经验抱有非常天真的信赖的朴素经验论者。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滕文公下》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课堂总结知识巩固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重视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经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D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D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是(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