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 宋明理学 课件(2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 宋明理学 课件(2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21 20:4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第3 课 宋明理学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 第3课 宋明理学课 标体 系探 究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一、含义二、背景三、代表思想四、影响一、宋明理学的含义 以儒学内容为主,吸收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宋朝和明朝时期为主。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理学家认为,“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就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了。使儒学成为具有系统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二、背 景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儒学、佛教、道教互相影响和发展2、隋朝:儒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即“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调和、吸收佛、道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佛、道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儒学独尊地位动摇北宋儒学家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三教图 》
(清) 丁云鹏心学集大成者宋理学集大成者;代表作;传至;形成影响致良知,知行合一反省内心格物致知(物指天理等;目的为明道德之善)格物致知,知识—道德—天理认识论(如何获得理)天理即三纲五常,最高人性,“存天理灭人欲”直接联系,人伦者,天理也天理与伦理道德关系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主观唯心)心即理(主观唯心);万物于心理源于天理(客观唯心)天理;先有理后有物(客观唯心)世界本原(理)思想观点明南宋南宋北宋朝代王阳明陆九渊朱熹二程代表陆王心学程朱理学项目探究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同:
(1)承认“理”的存在,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2)思想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
(1)世界本原:程朱理学:理;陆王心学:心;
(2)认识事物方法: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陆王心学:内心反省。探究2: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更多吸收佛、道因素四、影 响总体:适应,成为,维护
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消极:束缚人民(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自然欲求)程颢
(1032~1085) 程颐
(1033~1107) 思考:联系所学宋朝有关政治、经济情况分析为什么宋朝出现程朱理学?宋朝著名书院朱熹
(1130~1200) 陆九渊
(1139~1193) 王守仁(1472~1529) 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贼易,破心中贼难” 。
材料三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北派首领神秀的同门、南派首领慧能所作佛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①材料一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②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守仁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③分析陆王心学与材料三所反映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义、礼、智、信皆仁”
道德修养论集中反映在“格物致知”和“克己复礼”一、判断下列语句是谁说的?朱熹王阳明陆九渊二程二、单项选择
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A、统治者反对儒学 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A、禅宗 B、理学 C、心学 D、道学
3、“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
BBA4、下列宋明理学家中,提倡“去人欲,存天理”观念的是
A、朱熹 B、程颢 C、周敦颐 D、王守仁
5、 “三从四德”的思想是从哪种理论而来的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宋明理学 D、佛教
6、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ACC三、材料辨析题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回答:二、材料辨析题
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
2、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3、参考思路:、
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