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件(共3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件(共3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21 20:4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贞节牌坊——从青春到坟墓的漫长苦守,一个女人终身幽禁的证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课程标准: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明清儒学活跃的历史背景材料一;思想上:
明清文化专制、理学仍占统治地位,西学东渐政治上: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明末,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引发明末农民起义,明朝统治被推翻;清军入关后,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激起强烈反抗。材料三: “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 。材料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的反映.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一)李贽的离经叛道生平(1527-1602)
著作《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等
李贽 李贽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族。李贽12岁开始作文,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小人”。26岁中举人 。30岁至45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 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1588年)夏天又剃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李贽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 1602年最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李贽入狱后,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于是愤而以剃刀自刎。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焚书·答邓石阳》 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焚书·何心隐论》 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参见李贽《初谭集》《藏书》3、观点:
(1)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2)揭露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3)倡导个性自由发展,主张男女平等4. 评价(1)进步性: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生平(1610-1695)时人尊称为“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2、著作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学问极博,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以及佛经,无不研究。
 年轻时积极参加反明朝宦官权贵的斗争和反清斗争,后隐居著述。
 其学说的核心是“非君说” ——他否定君主专制,抨击君主一人私有天下产业之状,主张改革土地、赋税制度,强调工商皆本。“天子所是未必是,天子所非未必非。”
——《明夷待访录》人物介绍 材料2:“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1: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明夷待访录》3. 观点(1)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4)反对 “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4. 评价 (1) 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2)尚未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未提出新方案(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生平(1613-1682)时人尊称为“亭林先生”《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2、著作 顾炎武,江苏人,明末清初儒学思想家、诗人。青年时曾参加抗清武装斗争,他学识渊博,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国家典制、郡邑掌故等都有研究,其诗堪称清诗冠冕。他能文能武,却不走科举之路,明、清朝廷多次请他做官,他都坚拒。他为人刚正,重视做人的品德修养,且擅长理财,他在山西创办的票号钱庄经营成绩卓越。他大力批判宋明理学,提倡“经世致用”,主张理论为现实服务,以经学济理学之穷。顾炎武(1613-1682)材料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日知录》
材料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材料三:“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阅读材料,总结顾炎武的思想观点3. 观点(1)倡导经世致用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4. 评价 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何谓“经世致用”?
  指的是一种治学思潮,要求将经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生平(1619-1692)世称“船山先生”《周易外传》、《读通鉴论》等,后汇编为《船山遗书》2、著作 王夫之,湖南人,曾起兵抗清,兵败后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人称船山先生。他对经学、史学、天文、历算都深有研究,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王几十年坚持每天打伞穿木履,表示与清廷不共戴天、不踏清朝土地。3. 观点(1)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2)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3)主张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4. 评价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三、影响进步性: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的要求,具有反封建的民主色彩,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局限性: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限制君权。
(2)学术思想上:
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主张“经世致用”,共同的观点比较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思想的异同(1)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倡导实学,积极求真并实践。
(3)王夫之:哲学贡献大,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不同的思想1.以下著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 ② ③ ④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②①④③ D ③④①② D2. 黄宗羲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下列与他有关的是( )
A.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B.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民主思想
C.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点
D.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A 3. 明末清初.顾炎武主张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对后代学风影响很大。他的代表作是 ( )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天下郡国利病书》
D《坤舆万国全图>>
C 4.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阅历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① 生活在明末清初
② 参加过抗清斗争
③ 学术活动集中在哲学领域
④ 受到文字狱迫害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③④ C思考问题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批判理学的? 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
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
王夫之通过气和理的关系,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的辩证关系批判理学形而上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