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第十五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习目标】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此前的社会政治制度,原来都是整个民族在数千年中,从生活实践中慢慢发展起来的文化整体。在这个整体的结构之内,帝王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围绕着这个帝王,还有一整套交互运作的国家机器和与它们配合得天衣无缝的文化体系、社会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系统。它们是个相辅相成、一转百转的整体。……因此在辛亥革命之后,那有数千年历史的“帝制”,在表面上虽被废除了,但以后的中国历史要进入真正的“民治”时代,还要很长段时间,才能慢慢地转化过来。
——唐德刚《袁氏当国》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1914年袁世凯祭孔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1)经济:
(2)阶级:
(3)政治:
(3)思想文化: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袁世凯复辟帝制; 袁世凯掀起复古尊孔逆流;
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陈独秀《一九一六年》,载《新青年》第1卷第5号新青年大事年表
1、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
2、1916年,杂志改名《新青年》,陈独秀主编,徽籍作者群体,发行量不大,面临停刊。
3、1917年,《新青年》迁入北京,北大同人刊物,发行量16000多份。
……
4、1926年停刊。ks5u精品课件 《宽容》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蔡元培辜鸿铭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一、新文化运动 2、内容 陈独秀等人民主诉求的重心,已从国体、政体等具体政治建制层面,转向民主政治内在精神的探讨,……这种动力,上承严复“开民智”的呼吁,梁启超“新民说”的探索,而在五四时期则以民主与科学相结合的“理性启蒙”、文学革命、伦理革命以及“改造国民性”等形态得以展开。
——冯天瑜《<新青年>民主诉求之特色》一、新文化运动 2、内容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1919年1月
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好,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 非谓孔教一无可取,惟以其根本的伦理道德,适与欧化背道而驰,势难并行不悖……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吾人只得任取其一。
——陈独秀答读者信为建立一个欧化的中国新文明,必须取西方近代民主与科学,而抛弃中国孔教。1917年2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鲁迅发表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文学革命三大主义
平易、抒情的国民文学;
新鲜、立诚的写实文学;
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朋友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只忽飞远。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1920年写下白话文新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北大首开女禁 有一天我去取北大《日刊》,哪知早已被同学们一抢而光,原来这天报上登着这些女同学的姓名,大家要先睹为快。
——顾颉刚《悼蔡元培先生》男女平权,推动女性解放一、新文化运动 3、评价 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新青年)》。我非常钦佩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
——毛泽东
从毛泽东的言论中,我们解读出哪些历史信息?1919年12月4日:“看《新青年》。”
1919年12月5日:“上下午各看《新青年》杂志一次。”
1919年12月10日:“看(《新青年》)易卜生号。”
1920年4月9日:“在船中看《新青年》杂志。”
1926年4月21日:“看《新青年》。”
1926年4月22日:“看《新青年》。”
1926年5月5日:“看《新青年》。”
——《蒋介石日记》 取消汉语,用英语或法语代替。
——钱玄同、刘半农
强烈地主张废除汉字,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陈独秀局限性: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有片面性;
局限于知识分子,没有普及工农; “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的坏就是绝对的坏,所谓的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
——毛泽东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的凯歌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8年《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载于《新青年》 李大钊 五四运动 中共一大传统文化被彻底否定
欧美文明的弊端暴露近代中国志士仁人向西方学习线索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洋务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科学) 无产阶级革命者(马克思主义)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1922年,周恩来在《共产主义与中国》中写道:“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世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们的无能,我们也不必走这条死路。”这说明当时先进的中国人( )
A.批判、揭露西方资本主义
B.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C.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D.对西方的幻想破灭,转向学习俄国革命经验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