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练习
一、基础达标
1.我国土地资源中,耕地的比重低,主要原因是( )
A.山地多,平地少 B.土地面积小 C.人口众多 D.气候复杂
2.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地资源类型少,耕地、草地比重大 B.难利用土地比重小,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C.耕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 D.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3.下列土地利用类型与干湿特点对应正确的是( )
A.森林——半干旱地区 B.水田——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C.草地——湿润地区 D.荒漠——半干旱、干旱地区
4.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 )
A.北方的高原、山地 B.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丘陵
C.南方的山地、丘陵 D.西北内陆地区
5.我国林地集中分布在( )
A.西南、西北、东北 B.东南、西南、西北
C.东北、西南、东南 D.东北、西北、东南
下图为“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6至7小题。
6.图中①②农业生产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 )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沙漠
7.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④地最适宜发展的农业是( )
A.种植业 B.林业 C.水产养殖业 D.畜牧业
8.我国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对应正确的是( )
A.耕地——高原 B.草地——平原 C.林地——山地 D.建设用地——高原
9.由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是( )
A.提高土地利用率 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C.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D.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第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10.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于美国的原因是( )
A.中国的陆地面积多于美国
B.中国的平原面积广阔
C.中国耕地总面积少于美国,人口数量远大于美国
D.美国人多地少
二、综合提升
1.读黄河流域图,完成下列任务。
(1)图中A和B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C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2)将A与B的土地利用类型进一步划分,A为 B为 。
(3)区域A和B大致以 、 为界线,这条线与我国1月 ℃等温线一致,以及 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从干湿地区来看,A地区主要分布在( )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 C.半干旱地区 D.干旱地区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答案
一、基础达标
1.A.
解析:从地形构成来看,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2/3,平原面积小,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2%,所以耕地的比重低。故选A.21教育网
2.C.
解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构成特点是:土地资源类型多样,耕地、林地比重小,草地和难利用的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故选C.21cnjy.com
3.D.
解析: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多属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水田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于湿润地区;草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的高原和山地,多属于半干旱和干旱地区;荒漠主要分布在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以下的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故选D.
4.B.
解析:从“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地区,因为这些地区从地形来看,地势较为平坦。故选B.
5.C.
解析:我国林地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东北有大、小兴安岭,西南有横断山区,东南丘陵有人工林。故选C.21·cn·jy·com
6.A.
解析:图中①②均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属于耕地。①为水田,②为旱地。故选A.
7.D.
解析:④地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最适合发展畜牧业。故选D.
8.C.
解析:耕地——平原;草地——高原;林地——山地;建设用地——不在耕种范围内。故选C.
9.D.
解析:针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制定颁布了《土地法》、《森林法》、《草原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并且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故选D.www.21-cn-jy.com
10.C.
解析:美国耕地总面积17043万公顷,中国耕地总面积12173万公顷,但由于中国人口数量太大,导致人均耕地面积远少于美国。故选C.2·1·c·n·j·y
二、综合提升
1.读黄河流域图,完成下列任务。
(1)耕地 草地
(2)水田 旱地
(3)秦岭 淮河 0 800
(4)A.
解析:图中A和B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C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将A与B的土地利用类型进一步划分,A为水田,B为旱地。区域A和B大致以秦岭——淮河为界线,这条线与我国1月0℃等温线一致,以及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从干湿地区来看,A地区主要分布在湿润地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
B
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