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主题展示
?引子感悟
“秀才买柴”―→汉语的演变
?活动探究
要点归纳
汉语的演变
内容
表现
说明
语音演变
声调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入声调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已经消失,并入“平、上、去”等声调了
韵母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韵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带“ p/ t/ k”塞音尾的韵母都消失了,带“ m”鼻音尾的韵母也已经消失了
词汇演变
词语的词形变化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
词语的消长变化
词语的消长变化
随着社会进步,出现了一大批新词语,同时一些旧词语退出词汇舞台,或者仅在复合词或成语中作为构词成分保留下来
词语的替换变化
现实中某类现象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表达这类现象的词语发生了变化
词语的引申变化
词语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
语法演变
语序的变化
古代汉语中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在现代汉语中这些宾语都放到动词之后
在动词前,在现代汉语中这些宾语都放到动词之后
句式的变化
古今汉语都有判断句,但表现形式不同。“把字句”古代没有,到近代才逐步形成
词类的变化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而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基本上已经消失了
1.下面对汉语演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言是很早以前的汉语口语,由于汉语的口语从古到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言也逐渐变成了一般人不懂的书面语。
B.汉语的演变包括语音的演变、词汇的演变和语法的演变。
C.语音的演变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以及音节组合规律的变化。
D.古代诗歌讲究“平仄”,“平”指平声字,“仄”包括上声、去声、入声的字。入声调在现代已经彻底消失,并入“平、上、去”等声调了。
解析:选D D项,入声调在普通话里已经消失,但在粤语等方言里还存在。
2.下面对汉语语法的演变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明显的不同,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而状语常常要放到动词后,有时定语为了强调也放到中心词的后面。
B.许多句式古今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如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格式是“……者,……也”,现代汉语必须用动词“是”;被动句,现代汉语一般用“被”,而古汉语却常用“为”和“见”等。
C.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是很普遍的,常见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而现代汉语基本没有这种词类活用现象。
D.在汉语的演变中,语音、词汇比较稳定,发展变化慢,而语法则发展快,古今变化大。
解析:选D D项,词汇相对不稳定,发展变化快。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汉语中“其”的一个重要用法就是作表示领有的第三人称代词,现代汉语里“各得其所、自得其乐、自圆其说、望其项背”等成语中的“其”就是这一用法。
B.“窥”在古代有“从小孔或缝隙里看”的意思,如成语“管中窥豹”。从这个意思还引申出了“暗中查看”的意思,保留在“窥测、窥察、窥度、窥视”等词语中。
C.“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是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子格式,“吾与徐公孰美”与现代汉语句子的格式也不相同。
D.“忌不自信”是古代的说法,现代的说法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解析:选C C项,“吾与徐公孰美”与现代汉语句子的格式相同。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语跟其他语言一样,语音、词汇、语法等也处在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
B.当人们用现代语音读古人的诗时,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和谐。一般来说,这并不是因为古人用错了韵,而是因为古今汉语的语音已发生了变化。
C.古今词义基本相同的词,在全部词汇系统中只占少数,大部分词语都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
D.古代汉语表示行为的数量,一般是把数词放在动词的后面,如“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七遇”是“交战七次”。
解析:选D D项,应该是“把数词放在动词的前面”。
5.在下列空白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古代汉语中表示“行走”的词因使用场合和方式不同而有区别:在室中慢步走叫“跱”,在堂上中步走叫“________”,在堂上举足徐行叫“________”,在门外快走叫“________”,在中庭快走叫“________”,在大路上疾行叫“________”,在草丛山林中走叫“________”,在水中走叫“________”,等等。
答案:行 步 趋 走 奔 跋 涉
链接考点
文言文阅读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汉语从古到今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哪些主要的区别。对应的高考考点主要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考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了解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近几年,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涉及面进一步拓展,复习过程中只注意《考试说明》规定的常用实词还远远不够,常见实词应引起高度重视。虚词的考查也相对集中,规定考查18个,另外也要注意一下规定外的虚词,如“见”“已”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很少直接设题。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文言文的翻译,分数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例] (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常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 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zēnɡ)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同“悦”,高兴
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花纹
C.下之疾其上甚矣
疾:痛恨
D.宗君而处身
宗:尊崇
[解析] 文:名词活用为动词,绘上纹饰。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D项,连词,表转折,但、却。A项,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或许”“大概”/代词,他们;B项,介词,对于/介词,从;C项,介词,拿、用/表目的连词,来。
[答案] D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解析]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可根据标志词或句式等断句。画线句子中“冠足以修敬”“衣足以掩形御寒”结构相似,“不务其饰”“不务其美”结构相同,“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结构相同,据此即可正确断句。
[答案] A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解析] 本题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理解错误。原文中“不法其制”的意思是“不效法他们服饰宫室的形制”,而非“制度”。故选B。
[答案] B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其”,代词,他们。“为”,搭建,建造;“以”,连词,为了。(2)“乃”,副词,却;“致”,使动用法,使……到来,这里应翻译为“使……归附”;“过”,错误。(3)“是”,这样;“虽然”,虽然这样;“独”,难道。
[答案] (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3)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贤之王的衣服,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大概会来归附吗?”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代圣贤之王的节俭就可以;效法圣贤之王穿的衣服,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代的明君穿不同的衣服而都能统一天下,不是凭借衣服招致诸侯。诚心地爱护人民,坚决地推行善事,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德行而归向他们的道义,如果他们的衣服节俭人民大众也会喜欢他们。帽子足够用来培养恭敬,不必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不必致力于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的装饰不要精雕细刻。古代曾有居住在用柴薪搭建巢穴(的君王)不厌恶人,只施惠而不向百姓索取,天下人不朝拜他们的宫室,而是共同归附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庄重恭敬。衣服的轻重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因此明堂的形制是,(只求)地下的潮湿,不能上来;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绘上纹饰,木建筑物不加镂刻,这是向百姓显示懂得节俭。等到他们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超过足以培养恭敬的限度,宫室的华美已超过避开潮湿的限度,使用人力太多,使用钱财非常浪费,这是与民结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代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服饰宫室的形制,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未必能治理好,或许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而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如果按照我的想法,恐怕国家危险,而您也不得安宁呀。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藁邑作为食邑。晏子谢绝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已经疲困了;又喜欢游乐玩赏器物,刻意打扮宫中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的死亡很近了。使民力疲困,使民财用尽,使民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统治者了!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说:“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安定国家后才安居自己的家,尊重国君而后安处自身,为什么说偏偏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呢!”
景公说:“这样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
晏子回答说:“君王让渔业盐业进入商品市场,对集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赋税;减轻刑罚,犯死罪的改为判刑,该判刑的改为罚款,该罚款的就免了。如果这三条(实行了),就是对我的赏赐,也是君王的利益所在。”
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
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以后,派人去问大国,大国的君主说:“齐国安定了。”派人去问小国,小国的君主说:“齐国不会欺凌我们了。”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既考查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也通过考查实词的语境义检测考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范围包括课内出现的和课外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能力要求上,注重考查实词的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值得注意的是,古今词义在很多方面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可单纯以现代汉语词义来解释古代汉语词义。因此,不可以将古代汉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解释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实词断义五法
1.据形断义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的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据辞定义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同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其中有些是修辞上所说的排比、对偶、互文等。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如“追亡逐北”,“亡”与“北”对应——败逃者。又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与“箭”相对,可判断它是名词,意义是“奔马”。又如“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失”与“纵”相对,“奉”与“敌”相对,敌是敌人,为名词,那么“奉”也是名词,据此可推断“奉”为“机会”之意。
3.语位定义
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对实词所在的词组作结构分析,同样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词性、活用及意义。如“不审于何得此绢”,“审”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用引申义“知道”。“取樵炊爨”,“樵”作动词“取”的宾语,“樵”为名词,“柴草”的意思。
4.成语推义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如“收天下之兵”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是“兵器”之意。又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5.语境推义
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就是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如“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优待”虽为动词,但从语境来看又译不通,只能是“对待”。再如“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里的“人事”是什么?只要探究一下下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的事实和经验教训,即可理解为“人的作为”。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注重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识记与辨别的能力,也强调依据语感判断。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文言虚词的辨析,要掌握《考试大纲》要求的虚词的不同用法,在分析词性时,要联系上下文语境分析用法,还要从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了解其意义和用法。如广东卷考查了比较辨别“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与“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句中“以”字的用法。这两个“以”的词性明显不同,前一个是介词,后一个是连词,所以意义更不同,前一个译为“凭借”,后一个则相当于“而”。湖南卷也曾考查过比较辨析“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与“《齐谐》者,志怪者也”两句中“者”的用法。这两个“者”字虽然在句中所处的位置相同,但作用却不同,前一个为代词,译为“……的人”,后一个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在句中起停顿作用,表判断的标志。
虚词辨析六法
1.语境分析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代苏迈。
2.句意推敲法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气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的。
3.句位判断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4.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一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难道)。
5.语法切入法
比如有虚词“以”的四个句子:①俅以幸臣躐跻其位;②得全首领以没;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以”字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字的后面是名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由此可知,题中①④两句是介词,用于名词之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但一用在身份前,一用在工具前,意义不同;②③同为连词,都是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用法意义相同(表目的,用来)。
6.代入筛选法
如果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筛选出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②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③通“呵”,“喝问”;④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对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考查实际上是对文言语法的考查。近年来全国卷和各省市卷大多不从语法理论角度单独设题,主要结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译来考查。如江西卷曾考查比较辨别文言阅读材料中的“郑人病之”的“病”字用法和来自课文文句中的“病”字用法的异同,就是对名词意动用法的考查;浙江卷中对句子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与否的判断,如“流闻(于)禁中”“伪者(国相)即能辨之”,就是对文言省略句式的考查。
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文言翻译有两种出题方式:一种是直接从文言文阅读文段中选择2~3句;另一种是另外提供一段短文要求翻译。在给分上常常采用分点给分的形式:比如重点实词、活用、句式分别给分,句子大意正确只有1~2分。所以,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直译关键实词;②译出实词活用;③体现文言句式;④注意译文的规范与简洁;⑤译出某些虚词的语气。
翻译七法
1.留。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其中包括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制度名词等。将它们保留下来,不要强行翻译。
如: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译文:如果派烛之武去拜见秦君,秦军一定会撤退。
2.对。对译是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文言词语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为主,所以对译主要是将古代的单音节词换译成现代汉语里对应的双音节词。如:
是故无(无论)贵(高贵)无贱(卑贱),无长(年长)无少(年少),道(道理)之所存(存在),师(老师)之所存也。
3.换。主要有两种情况:
(1)古汉语中有些现代汉语中已经消亡了的词语,需要用现代汉语里意义相当的词语将之替换过来。如:
俄而(一会儿)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
(2)古代的通假字或古今字要用现代汉语对应的词语替换过来。如: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智慧)明而行无过矣。
②距(拒,把守)关,毋内(接纳)诸侯。
4.拆。文言中有时两个单音节词连在一起和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形式上一样,这就需要将这两个单音节词拆开来进行翻译,不要误认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来翻译。如:
①今齐地方(土地方圆)千里,百二十城。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跟随而且)师之。
5.删。部分文言虚词只有语法功能却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如音节助词、结构助词、发语词、语气词等。有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没有实在意义,也应不译。尤其要注意偏义复词的翻译,偏义复词的意义只偏指一边,所以只需翻译一个词语的含义,另一个词语不译。如:
①今者(不译)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存亡”是偏义复词,意义偏指“亡”,“存”不能翻译)之秋也。
6.补。主要是省略句的省略成分需要补出来。古汉语讲究言简意丰,省略的内容特别多,翻译时不补出来则语意难以完整。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如果不补出括号内的主语,整个句子就会造成误解,以为蛇触了草木都死了,和原文相悖。
7.调。主要是倒装句的翻译需要调换语序,使之和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一致。如:
夫晋,何厌(通“餍”)之有?
译时应按“晋有何厌(通‘餍’)”的顺序,即:“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五、文言断句
断句即句读,对断句的考查也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性考查方式,而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和语感,其中语感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加强诵读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
1.要分清专属名词(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等)与非专属名词。
2.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一般对话容易断清,如果对话中又有对话,或者行文时把说话的人甚至连“曰”都省略掉,断句就难一些了。如果是转述、引述,情况又有不同。如“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听之问曰解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加上标点则是:“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听之,问曰:‘解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
3.注意句子结构、句式、修辞和语气。重点是抓动词,以动词为中心,前后分析出不同的结构关系,从而断句和标点。另外,文言文里常见的一些惯用句式和固定格式已成为断句的显性标志,而修辞技巧如比喻、对比、对偶、排比、顶针等也是断句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4.要掌握文言虚词与断句的关系。“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常用于句首,“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关联词和“既而、未几、俄而、少间、方、有顷”等表时间的词前面常断开,“曰、言、道、云”等对话标志词后面常用冒号,“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常用于句尾。
5.断句口诀:
“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
“曰”后往往加冒号,“矣”“耳”后面加圈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哉”字后面用感叹。
“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要灵活。
本节训练点:文言文阅读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①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⑤吾从而师之 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⑦小学而大遗 ⑧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⑨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⑩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A.①③⑥
B.①⑥⑧
C.④⑤⑦
D.②⑨⑩
解析:选B ②非常:意外的或突如其来的;③博学:广泛学习;④学者:学习的人;⑤从而:跟从(他)并且;⑦小学:小的方面学习;⑨行李:出使的人;⑩可怜:可惜。
2.判断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是否相同。
①
②
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同。①方位名词作动词;方位名词作状语。②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下列句子全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③君何以知燕王 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⑤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⑥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⑦求人可使报秦者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⑤⑦
D.②④⑥
解析:选D ①②④⑥被动句,③宾语前置句,⑤介宾短语后置句,⑦定语后置句。
4.古人的称谓体系很复杂,一般总是对自己用谦称,对别人和长辈用敬称,对平辈和晚辈可以相对随意些。请看看下面这些称谓,说明它们分别用于什么人。
(1)仆,不才,不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子,竖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孤,孤家,寡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夫子,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公,君,足下,丈,大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一般人自称。(2)称晚辈。(3)王侯自称。(4)称师辈。(5)称朋友、尊长。
5.(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 逸:散失
B.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先例
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
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
解析:选D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项,“采录《永乐大典》逸书”,句中“采录”为“采集收录”的意思,据此可推断“逸”在此解释为“散失”正确。B项,“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句中“汉熹平、唐开成”为两个朝代年号名称,而“故事”作为古今异义词有“过去的事例”即“先例”之义,与此语境义相吻合,正确。C项,“未遇时”与后句中的“名于时”前后对比,由此可推断“遇”的解释正确。D项,“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句中“劝”为“劝勉”之义,“语意”指语气神情。因此,此处“殷勤”翻译为“周到”明显不当,应为“诚恳殷切”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A A项,均为副词,才。B项,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结果,以致。C项,代词,……的人;代词,……的地方。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功名。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
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
C.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的说法错误,原文中的表述是“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诸生贤者”意为“贤能的生员”,并非其“门下学子”。
(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
②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
③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意思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讨之宜。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
除廷尉平,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迁散骑侍郎。杨骏执政,多树亲属,厚封赏,欲以恩泽自卫。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奏曰:“今承洪基,此乃天授。至于班赏行爵,优于泰始革命之初,不安一也;今恩泽之封,优于灭吴之功,不安二也;今之升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臣等敢冒陈闻,窃谓泰始之初,及平吴论功,制度名牒,皆悉具存,纵不能远遵古典,尚当依准旧事。”帝不纳。
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邑万户,赐绢万匹。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征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大司农。转兖州刺史,加鹰扬将军,固让不就。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攀莅职,中诏又加切厉,攀竟称疾不起。及赵王伦篡位,遣使召攀,更称疾笃。伦怒,将诛之,攀不得已,扶疾赴召。卒于洛阳,时年五十八。
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巴西陈寿、阎乂皆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节选自《晋书·何攀传》,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为别驾 辟:征召
B.而王浑恚于后机
恚:生气
C.今之升制,当垂于后
垂:将近
D.迁散骑侍郎
迁:升任
解析:选C C项,垂:流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A A项,介词,皆表被动。B项,表判断,是;副词,竟然。C项,连词,表假设,如果;与“夫”合用放在句首,引起论述,可译为“要说那”“像那”。D项,介词,在、到;从。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讨之宜
B.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讨之宜
C.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讨之宜
D.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讨之宜
解析:选C 通读文意,凭语感和主语的变化等来断句。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濬谋划讨伐吴国,派遣何攀带着奏章到台口口述计谋,皇帝又召见何攀,命令他与张华筹划讨伐事宜。
B.何攀与石崇的奏章提出即使不能遵循远古的典制,也应当依照泰始初及平吴时的封赏旧制的建议,皇帝没有采纳。
C.何攀在任扬州刺史、加封鹰扬将军的时候,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就职,皇帝也下诏催促,他竟然声称自己有病而不赴任。
D.陈寿、阎乂都是西州名士,被乡里诽谤,何攀任梁州、益州中正的时候,为他们辩明曲直,洗清冤枉。
解析:选C 何攀坚决推辞时是任“兖州刺史”。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当时适逢何攀正在为母亲守丧,于是(毅然)到梁州上奏章,证明皇甫晏没有谋反。(关键词:适、诣、反)
②何攀心地公平适当,担任官职严肃,喜欢鉴赏人物,尊儒爱才。(关键词:莅、敦、贵)
参考译文:
何攀,字惠兴,是蜀郡郫县人。在州任主簿。刺史皇甫晏被牙门张弘杀害,诬陷他谋反。当时适逢何攀正在为母亲守丧,于是(毅然)到梁州上奏章,证明皇甫晏没有谋反。所以皇甫晏的冤情得以申雪。王濬为益州刺史,征召他担任别驾之职。王濬谋划讨伐吴国,派遣何攀带着奏章到台口,口述计谋,诏令第二次接见,于是命令张华与他筹划讨伐事宜。王濬还派遣何攀拜访羊祜,当面陈述讨伐吴国的策略。何攀善于传命,皇帝爱惜他,让他参与王濬军事。等到孙皓向王濬投降,王浑却因为晚到一步而生气,想要攻打王濬。何攀劝王濬把孙皓送给王浑,由此矛盾化解。
被任命为廷尉平,当时廷尉卿诸葛冲因他是蜀地的人,轻视他,等到共同审理疑难案件,诸葛冲开始佩服他。升任散骑侍郎。杨骏执掌政事,大量培植亲族,丰厚地封爵赏赐,想用这种恩惠来保卫自己。何攀以为不妥,便与石崇共同弹劾他,上奏章说:“现在陛下继承宏业,是天意所授。而赏赐封爵,厚于武帝泰始革命初期,这是第一个令人不安的;今日施加恩泽的封赏,高于对灭吴功臣的封赏,这是第二个令人不安的;今日封赏的爵位和制度,应当传之于后世,如尊卑之位没有差别,有爵位者都要晋升,那么数世之后都成了公侯,这是第三个令人不安的。臣等敢冒死向陛下提出建议,认为泰始初及平吴时的封赏制度和封赏名单,都保存完好,即使不能遵循远古的典制,也应当依照我朝旧制。”皇帝不采纳。
因参与谋划杀掉杨骏有功劳,皇帝封他为西城侯,封赏他食邑一万户,赏赐丝绢一万匹。何攀坚决推辞,让出食邑和丝绢各一半,剩余的分给亲戚,基本上没留给自己。征用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升任大司农。改任兖州刺史,加封鹰扬将军,何攀坚决推辞不就职。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他就职,皇帝手诏又催得紧急严厉,他竟然声称自己有病而不赴任。等到赵王司马伦篡位,派人召见何攀,他却越发说自己病重。司马伦发怒,将要杀他,他不得已,带病应诏。在洛阳去世,年仅五十八岁。
何攀心地公平适当,担任官职严肃,喜欢鉴赏人物,尊儒爱才。任梁州、益州中正,引荐了被埋没的人才。巴西陈寿、阎乂等都是西州的名士,被乡里诽谤,评议了十多年。何攀辩明曲直,洗清冤枉。何攀虽然担任显要的官职,家里却非常贫穷寒素,只把周济穷人当作重要的事情。第三节
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
主题展示
?引子感悟
?活动探究
要点归纳
1.汉语的方言分区
特点方言
代表方言
分布地域
使用人口
北方方言(北方话、官话方言)
北京话
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南岸九江以东镇江以西沿江地带、湖北(东南除外)、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部
占说汉语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吴方言(吴语)
上海话和苏州话
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南部
7
000万以上
湘方言(湘语)
长沙话
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广西东北部
3
000余万
赣方言(赣语)
南昌话
江西省中部和北部,及其毗连的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部等
3
000余万
客家方言(客家话)
梅县话
广东省东部和中部以及毗连的赣南、闽西和湘东南地区、台湾省西北部一些市县,广西、四川还有一批小片的分布
约4
000万
粤方言(粤语)
广州话
广东珠江三角洲、广西东南部和香港、澳门地区
4
000多万
闽方言(闽语)
福州话和厦门话
福建省、海南省、台湾省、广东潮汕地区和雷州半岛等
5
000多万
2.方言和普通话
(1)方言的概念
“方言”是指同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或者说是一种语言的地域变体。历史比较长、分布范围比较广、使用人口比较多的语言都会有比较多的方言。汉语就是一种有许多方言的语言。
(2)普通话的概念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3)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
①普通话和方言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变体,是兄弟姐妹关系而非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②普通话是一种最具影响力和模范作用的权威方言,是国家的通用语言,有法律保障。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汉语词典》里词条后标有“〈方〉”标记的,大都是来自方言还没有进入普通话的词语。
B.如果方言词语具有普通话词语所没有的意义,或者能使词语更准确、生动,并且为大多数群众了解和接受,那么可以吸收方言词进入普通话,丰富普通话的词汇。
C.如果方言词的意思在普通话中本来已能够表达,或者大多数群众不能接受和认可这样的词,那么就不应该吸收这样的方言词。
D.在语法方面普通话接受方言的影响比较慢,如“你走先”“给钱你”,就是一些年轻人受港澳、广东文化的影响刻意模仿的说法,但是还没有被普遍接受。
解析:选A A项,《现代汉语词典》里词条后标有“〈方〉”标记的,大都是来自方言而已进入普通话的词语。
2.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是属于普通话词汇还是属于方言,请将相应的序号填入后面的横线上。
①许多网友表示,山寨机的美往往来自于“高仿真”,“有些山寨机不仅仅是外观模仿行货机,还常常在品牌名称上揩油”。
②公安机关在维护治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打黑除恶”要想有良好的效果,就一定要“面对面”“硬碰硬”。
③目前看来,巴蒂斯塔并没有比前任老马高明到哪去,他们都没有改变梅西一到国家队就“歇菜”的顽疾。
④钱大宝生性豁达诙谐,但置身于情人、女儿、兄弟之间的恩恩怨怨中,却时常陷入拎不清摆不平的尴尬。
⑤虽然没能在第一时间见到新弟子,但马季奇对如何发挥蒿俊闵的特点已经成竹在胸,认为他更适合打中场。
普通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普通话:①②⑤ 方言:③④
3.请大家猜猜下面(1)~(5)句中加点的方言词是什么意思,(6)~(8)的方言句子是什么意思,然后分别换成普通话的表达方式。
(1)经过这一次遇难,世界我都睇淡。(黄谷柳《虾球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蓑衣箬笠挂在金钩上,夹糖麦饼放在饭镬头。(吴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就是李玉山的婆姨。(杜鹏程《保卫延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家今天来了人客,是我童年时的同学。(闽语、粤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种人少跟他搭界。(吴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拨本书我。(吴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佢高过我。(粤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格认得?(昆明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看(“睇”是个古语词,东南方言都比普通话保留了更多的古汉语词);(2)饭锅(“镬”也是古语词);(3)妻子、老婆;(4)客人(一些方言词和普通话词的差别在于字的排列顺序刚好相反);(5)搭理、联系;(6)给我本书(吴语、粤语等方言的双宾语句是把表物的宾语放在表人的宾语前面,这和普通话的语序相反);(7)他比我高(粤语的比较句格式比普通话更接近古汉语格式,如古汉语格式说这个意思要说“某人高于某人”);(8)你认识不认识?/你认识吗?(有些方言中使用疑问副词来构造类似于普通话反复问句或简单问句的疑问句形式)
4.各地的方言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和普通话用词不同而意义相当的词;比如“向日葵”,有些地方分别叫“葵花”“朝阳花”;“土豆”,有些地方分别叫“山药蛋”“洋芋”。请你在自己的方言中也找出一些有特色的词汇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玉米”,有些地方分别叫“棒子、苞米、包谷”;“馄饨”,有些地方分别叫“抄手、云吞、清汤”;“喜欢”,有些地方分别说“欢喜、中意”;“这儿”,有些地方分别说“呢度、该搭、这旮”;等等。
5.有关网络用语对学生的影响,近来不断被老师和家长提起。很OUT(表示老土)、886(再见)、7456(气死我了)、TST(踢死他)、GG(哥哥)、MM(妹妹)常常出现在孩子们的作文中。一名有着多年网龄的“网虫”把网络语言概括为“网络语言=汉字+数字+符号+外文+其他”。对此,专家、教师、家长、学生等见仁见智,争论不休。有人认为,这种网络语言很可能会带来汉语的革命,就像20世纪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简化字取代繁体字一样,给汉语带来巨变。也有人认为这种不伦不类的语言一旦进入共同语,会对语言造成污染。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网络语言,属于一种社会方言,是特定社会群体约定俗成、自我确认、互相认同的标志,是特定群体之间使用的交际工具。这种夹杂了数字代码、外语字母以及谐音假借文字写成的网络语言,简单方便,能快捷迅速地把思维和情绪变成语言符号,深受青少年网友热爱不足为奇。但是,随着网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和网络使用者的日渐增多,网络语言必然要在特定群体中小范围流行,进入社会共同使用的语言之中。当众多网友在报纸、杂志、作文、书信中使用这种语言的时候,它就会进入全民语言。对有生命力并为多数人所接受的语言,应该收入现代汉语;对那些难理解、不健康、不为多数人所接受的语言应该加以抵制。(应从网络语言的利弊两方面来谈)
链接考点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之间,以及方言和方言之间的异同,学好用好普通话。对应的高考考点主要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对汉字字音的考查要求仍然会以现代汉语的2
500个常用字和1
000个次常用字为主。语音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受地方方言影响较严重的字及一些常见的易错字读音的辨别。
语音题的题型每年都有些变化,设问形式多样,考查角度花样翻新,有“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读音完全相同”“读音有错误”“读音完全正确”“读音不全都相同”“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等形式。选择材料重点是常见的双音节词语和四字词语,也有放在更大的语境中将字音和字形结合起来考查的。
[例1] (浙江高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煲汤(bāo)
恫吓(dòng)
脐带血(jì)
整齐划一(huà)
B.古刹(chà)
衣钵(bō)
挑大梁(tiǎo)
言为心声(wèi)
C.掣肘(chè)
卤味(lǔ)
处女座(chǔ)
寅吃卯粮(yín)
D.笃定(dǔ)
痤疮(cuó)
病恹恹(yāng)
血气方刚(xuè)
[解析] A项,脐带血(qí)。B项,“言为心声”中“为”是动词,应读“wéi”,“为”作介词时,读“wèi”。D项,病恹恹(y?n)。
[答案] C
[例2] (山东高考)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湛蓝/斟酌
崛起/倔脾气
提防/醍醐灌顶
B.跻身/犄角
女红/彩虹桥
沟壑/豁然开朗
C.毛坯/胚芽
蒜薹/跆拳道
拙劣/咄咄逼人
D.劲敌/浸渍
咆哮/酵母菌
着陆/着手成春
[解析] 本题考查多音字和形近字的读音。A项,湛,读zhàn;斟,读zhēn。崛,读jué;倔,读juè。提,读dī;醍,读tí,“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B项,跻,读jī;犄,读jī。红,读ɡōnɡ,“女红”也作“女工”,多指女子所做的针线活方面的工作;虹,读hónɡ。壑,读hè;豁,读huò。C项,坯,读pī;胚,读pēi。薹,读tái;跆,读tái。拙,读zhuō;咄,读duō。D项,劲,读jìnɡ;浸,读jìn。哮,读xiào;酵,读jiào。两个“着”,都读zhuó,“着手成春”同“妙手回春”,用于称赞医生医术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答案] A
[例3] (广东高考)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滋润/蕴含 赡养/瞻仰 调试/调和
B.湖畔/装扮 怄气/枢纽 阻塞/边塞
C.造诣/逃逸 堤岸/提拔 抹黑/抹布
D.对峙/嗜好 竣工/英俊 强迫/倔强
[解析] 本题考查类型丰富,每一选项第一组辨析形异音同(或音异)字,第二组辨析形近音同(或音异)字,第三组辨析多音多义字,有利于全面考查方言地区学生普通话字音的识记能力。
A项中,“润”“蕴”分别读rùn、yùn,韵母相同,声调相同,声母的发音相近,广东人容易听错、读错。“赡”“瞻”分别读shàn、zhān,两字都有“詹”旁,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韵母相同,容易读错。“调”
是多音多义字,表示“调动”“调查”意思时读diào,如“调兵遣将”“调配”等;表示“和谐”“配合得当”“调整”等意思时读tiáo,这里都读tiáo。
B项中,“畔”“扮”分别读pàn、bàn,粤方言有些地区对“p”“b”两个声母的读音比较容易混淆。
“怄”“枢”分别读òu、shū,两字都有“区”旁,容易读错,或者都读òu。“塞”是多音多义字,表示“堵住”“把东西填入或胡乱放进”“塞子”等意思时,读sāi,如“塞车”“塞牙”“塞子”;表示“可供据守御敌的险要地方”意思的,读sài,如“关塞”“要塞”;表示“堵塞”意思的且用于成语和某些双音节词的则读sè,如“茅塞顿开”“敷衍塞责”“闭塞”等,这里分别读sè、sài。
C项中,“诣”“逸”都读yì,两字读音相同,由于字形相差较远,有些人误认为是不同的读音。“堤”“提”分别读dī、tí,形似音近,粤语中更多的人把“堤”错读为tí。“抹”是多音多义字,在“抹布”“抹脸”词语中读mā,在“抹杀”“抹黑”“抹脖子”等词语中读mǒ,在“拐弯抹角”一词中读mò,这里分别读mǒ、mā。
D项中,“峙”“嗜”分别读zhì、shì,一般容易把“峙”错读为shì。“竣”“俊”都读jùn,是形近音同。“强”
是多音多义字,表“态度强硬不屈”意思的读jiànɡ,如“倔强”;表“健壮”“坚强”“程度高”等意思的,读qiánɡ,如“强大”“强风”“强烈”等;表“迫使”“勉强”意思的读qiǎnɡ,如“强迫”“牵强”等,这里分别读qiǎnɡ、jiànɡ。
[答案] B
[例4] (天津高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惬(qiè)意 撕(sī)杀
狩(shòu)猎
金榜题(tí)名
B.折(zhé)本
角(jué)逐
按(ān)装
舐(shì)犊情深
C.筵(yán)席
偌(ruò)大
着(zháo)陆
前倨(jù)后恭
D.岿(kuī)然
毗(pí)邻
装帧(zhēn)
噤(jìn)若寒蝉
[解析] 本题考查多音字和音同造成的别字。A项,“撕杀”应为“厮杀”;B项,“折本”的“折”应读shé,“按装”应为“安装”;C项,“着陆”的“着”应读zhuó。
[答案] D
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注意要点:
1.多义多音字——据义定音
由于“多义”,故而“多音”,可以根据其义来确定其音。如“挨”,取“顺着次序或靠近、紧接着”义的时候,就读为āi(挨边、挨家挨户),而取“遭受、忍受、困难地度过(岁月)或拖延”义时,就读为ái(挨打、挨时间)。
2.形声字——谨防声旁误导
声旁有表声的作用,命题者往往利用这一特点来设置迷惑项,因为大多数的形声字的声旁和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平时学习中,对于拿不准的字一定要查字典,弄准字音,增加积累。
3.形近字——明察细微差别
一是做题时一定要认真读题,不能马马虎虎,以致看错;二是平时要尽可能地多积累,减少识记盲区。如赢、羸、嬴、蠃,揣、湍、端、喘、惴,薄、簿、礴。
4.口语和书面语——记少不记多
有些多音字在意义上没有区别读音的作用,但在语体色彩方面却有这一功能。如“血”,在口语中一般读为“xiě”(流血了、血淋淋的),而在书面语中读为“xuè”(鲜血、血海深仇、血癌、血迹)。
5.统读的字音和成语中的难读字——牢记
有些字原来是多音字,后来统读了,要特别留意。一些成语中的难读字被考查的频率比较高,平时在记字形、字义时也要留意一下字音,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
6.方言音——注意辨正
有的地方平翘舌不分,有的地方边鼻音不分,有的地方前后鼻音不分,有的地方f、h不分,有的地方i、ü不分,还有的iɑn、inɡ不分。所以要注意自己所属地的方言特点,尽可能减少方言音对自己的不利影响。
本节训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菁华(qīng)
宁可(nìng)
冠心病(guān)
翘首回望(qiáo)
B.吐蕃(fān)
庇护(bì)
歼击机(jiān)
呱呱坠地(gū)
C.请帖(tiě)
梵文(fán)
发横财(hèng)
按捺不住(nà)
D.链接(liàn)
创口(chuāng)
倒春寒(dào)
拈花惹草(niān)
解析:选D A项,菁华(jīng);B项,吐蕃(bō);C项,梵文(f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蜇伏(zhé) 掉书袋(diào)
呶呶不休(náo)
疾风劲草(jìng)
B.襁褓(qiáng)
泊来品(bó)
平心而论(píng)
蛛丝马迹(mǎ)
C.抬杠(gàng)
挖墙脚(jiǎo)
惹是生非(shì)
徇私舞弊(xún)
D.菲薄(fěi)
水龙头(lóng)
拐弯抹角(mò)
鞭辟入里(lǐ)
解析:选D A项,蜇—蛰;B项,泊—舶;C项,徇xùn。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契合(qì) 隽永(juàn) 市侩(kuài)
碑帖(tiè)
浑身解数(xiè)
B.饮马(yìn)
欢谑(xuè)
机械(jiè)
狡黠(xiá)
循规蹈矩(jǜ)
C.羞赧(nǎn)
沉疴(kē)
尽管(jǐn)
埋怨(mán)
满目疮痍(cāng)
D.箴言(zhēn)
璞玉(pǔ)
谙习(ān)
挟制(xiá)
垂涎三尺(xián)
解析:选A B项,机械(xiè),循规蹈矩(jǔ);C项,满目疮痍(chuāng);D项,璞玉(pú),挟制(xié)。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矜持(jīn)
戛然而止(jiá)
砧板(zhēn)
鞭辟入里(bì)
B.婀娜(nuó)
命运多舛(cuǎn)
吮血(shǔn)
文采斐然(fěi)
C.亲昵(ní)
前倨后恭(jù)
罗绮(qǐ)
良莠不齐(yǒu)
D.聒噪(guō)
鳞次栉比(zhì)
愆期(qiān)
千补百衲(nà)
解析:选D A项,辟pì;B项,舛chuǎn;C项,昵nì。
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角色/矫枉过正 沏茶/休戚相关
创伤/悲怆欲绝
B.枯燥/怙恶不悛
儒教/相濡以沫
惆怅/风流倜傥
C.否决/否极泰来
拾掇/拾级而上
扛枪/力能扛鼎
D.间距/间不容发
数字/数见不鲜
下载/千载难逢
解析:选C 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A项,jué/jiǎo,qī/qī,chuāng/chuàng;B项,kū/hù,rú/rú,chóu/tì;C项,fǒu/pǐ,shí/shè,káng/gāng;D项,jiān/jiān,shù/shuò,zài/zǎi。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馥郁 束缚 物阜民丰 赴汤蹈火
B.羸弱 擂鼓 身陷缧绁 果实累累
C.跻身 畸形 缉拿归案 掎角之势
D.腈纶 粳稻 泾渭分明 草木菁菁
解析:选C A项全都读fù;B项全都读léi;C项前三个读jī,第四个读jǐ;D项全都读jīng。
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伺候(sì)
翘楚(qiáo)
发卡(fà)
量体裁衣(liàng)
B.绿林(lù)
巷道(hàng)
采邑(cài)
天遂人愿(suí)
C.踏实(tā)
地壳(qiào)
炮烙(luò)
自怨自艾(yì)
D.拓本(tuò)
埋怨(mán)
寒舍(shè)
差可告慰(chā)
解析:选C A项,伺候(cì);B项,天遂人愿(suì);D项,拓本(tà)。
8.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朔风/追本溯源 劲歌/疾风劲草
楔子/锲而不舍
B.跻身/济济一堂
霰雪/谄媚讨好
奴婢/筚路蓝缕
C.胼胝/民脂民膏
趑趄/锱铢
必较粮秣/没齿不忘
D.矜持/情不自禁
粗犷/旷日持久
殷红/绿草如茵
解析:选C A项分别读作shuò/sù,
jìng/jìng,xiē/qiè;B项分别读作jī/jǐ,xiàn/chǎn,bì/bì;C项分别读作zhī/zhī,zī/zī,mò/mò;D项分别读作jīn/jīn,guǎng/kuàng,yān/yīn。
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媲美 麻痹 庇护权 刚愎自用 大有裨益
B.豢养 隐患 盥洗室 风云变幻 焕然一新
C.老妪 熨帖 郁金香 与会代表 鹬蚌相争
D.旗帜 炽热 滞纳金 博闻强识 炙手可热
解析:选C C项,都读yù。A项,“媲”读pì,其余都读bì;B项,“盥”读guàn,其余都读huàn;
D项,“炽”读chì,其余都读zhì。
10.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靓妆(liàng) 嬗变(shàn)
洗涮(shuàn)
舐犊情深(shì)
B.奇葩(pā)
羞赧(nǎn)
剽窃(piāo)
宵衣旰食(gàn)
C.胼胝(pián)
饿殍(piǎo)
骠勇(biāo)
捉襟见肘(zhǒu)
D.妯娌(zhóu)
笑靥(yè)
恪守(kè)
暴戾恣睢(suì)
解析:选B A项,“靓”读jìng;C项,“骠”读piào;D项,“睢”读suī。
1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吮吸(shǔn) 疾风劲草(jìn)
掣肘(chè)
博闻强识(zhì)
B.拙劣(liè)
长歌当哭(dàng)
横财(héng)
心宽体胖(pán)
C.氛围(fēn)
积极参与(yù)
证券(quàn)
力能扛鼎(gāng)
D.创伤(chuāng)
酩酊大醉(dǐng)
蒙骗(méng)
一哄而散(hòng)
解析:选C A项,疾风劲草(jìng);B项,横财(hèng);D项,蒙骗(mēng)。
1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拜谒 疮痍 颐指气使 贻笑大方
B.湮没 蓦然 秣马厉兵 含情脉脉
C.屏障 上涨 通货膨胀 乌烟瘴气
D.畸形 绮丽 无稽之谈 羁旅之愁
解析:选B B项,都读mò。A项,谒yè,其他均读yí;C项,涨zhǎng,其他均读zhàng;D项,绮qǐ,其他均读jī。
1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相称/称心 枉费/妄想 血统/血汗
B.木讷/吸纳 狙击/沮丧 佣金/雇佣
C.聘请/娉婷 捎带/稍微 上校/校对
D.阿谀/婀娜 拙劣/罢黜 着陆/着凉
解析:选B B项,nè/nà,
jū/jǔ,
yòng/yōng。A项,chèn,wǎng/wàng,xuè;C项,pìn/pīng,shāo,xiào/jiào;D项,ē,zhuō/chù,zhuó/zháo。
1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秸秆(jiē) 抹脸(mā)
纤维(xiān)
潜移默化(qián)
B.稍息(shāo)
枢纽(shū)
闪烁(shuò)
怨声载道(zài)
C.轻佻(tiǎo)
湍急(tuān)
色子(shǎi)
脍炙人口(kuài)
D.压轴(zhóu)
畏缩(wèi)
殉职(xùn)
怦然心动(pēnɡ)
解析:选A B项,“稍”读shào;C项,“佻”读tiāo;D项,“轴”读zhòu。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投奔(bèn)
择菜(zé)
假惺惺(xīnɡ)
薄利多销(bó)
B.恐吓(hè)
旺盛(shènɡ)
和稀泥(huó)
应有尽有(yīnɡ)
C.绉纱(zhòu)
渐染(jiàn)
翘辫子(qiào)
逢场作戏(chǎnɡ)
D.精辟(pì)
劳累(lèi)
木脑壳(ké)
羽扇纶巾(ɡuān)
解析:选D A项,“择”读zhái;B项,“和”读huò;C项,“渐”读jiān。
1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是多音字,其中只有两种读音的一组是( )
A.果实累累 吃苦受累 连篇累牍 累赘
B.曲径通幽 曲高和寡 曲突徙薪 曲直
C.漂洋过海 漂洗衣裳 作风漂浮 漂亮
D.蔓菁遍野 蔓草难除 顺蔓摸瓜 蔓延
解析:选B B项,读音分别为qū、qǔ、qū、qū,只有两种读音。A项,读音分别为léi、lèi、lěi、léi,有三种读音;C项,读音分别为piāo、piǎo、piāo、piào,有三种读音;D项,读音分别为mán、màn、wàn、màn,有三种读音。
1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有两种读音的一组是( )
A.舆论哄然 一哄而散 四处哄传 哄逗小孩
B.应接不暇
应有尽有
点头应允
应答如流
C.不顾劳累
日积月累
冗长累赘
连篇累牍
D.强词夺理
强弩之末
弱肉强食
生性倔强
解析:选B B项依次读为yìnɡ、yīnɡ、yīnɡ、yìnɡ。A项依次读为hōnɡ、hònɡ、hōnɡ、hǒnɡ;C项依次读为lèi、lěi、léi、lěi;D项依次读为qiǎnɡ、qiánɡ、qiánɡ、jiànɡ。
18.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落笔/落照 剥削/瘦削不堪
靡靡之音/风靡一时
B.刹那/古刹
累赘/果实累累
强弩之末/强人所难
C.佣工/佣金
攒射/万头攒动
解甲归田/解囊相助
D.殷红/殷切
绰约/绰绰有余
擢发难数/数典忘祖
解析:选A A项分别读luò/luò、xuē/xuē、mǐ/mǐ。B项分别读chà/chà、léi/léi、qiáng/qiǎng;C项分别读yōng/yòng、cuán/cuán、jiě/jiě;D项分别读yān/yīn、chuò/chuò、shǔ/shǔ。
1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A.号角 角色 钩心斗角 群雄角逐
B.强制 强迫 博闻强识 强词夺理
C.辅弼 辟邪 筚路蓝缕 刚愎自用
D.跻身 侪辈 济济一堂 同舟共济
解析:选C C项,加点的字皆读bì。A项,“号角”“钩心斗角”中加点的字读jiǎo,“角色”“群雄角逐”中加点的字读jué;B项,“强制”“博闻强识”中加点的字读qiánɡ,“强迫”“强词夺理”中加点的字读qiǎnɡ;D项,加点字的读音依次为jī、chái、jǐ、jì。
20.下列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分红/本分 供应/供认不讳
行箧/行云流水
B.中暑/中意
朝拜/朝令夕改
长相/源远流长
C.弹词/弹道
否定/否极泰来
差劲/差强人意
D.创伤/创办
强迫/强人所难
没有/没齿难忘
解析:选C C项读音分别为tán/dàn,fǒu/pǐ,chà/chā。A项读音分别为fēn/fèn,gōng/gòng,xíng;B项读音分别为zhòng,cháo/zhāo,zhǎng/cháng;D项读音分别为chuāng/chuàng,qiǎng,méi/mò。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相同的一句是( )
A.事情发生的当天晚上,他们就向当地执法部门作了详细的汇报。
B.在国人中热议不断的打黑行动表明,那些一心追求铜臭而不知廉耻的贪官污吏必将遗臭万年。
C.我们请他答复问题,他一脸横气,爱答理不答理的,还抱怨说自己也没想到,是受害者。
D.由于加大了株与株的间隙,终于使这项间作试验获得了成功。
解析:选D A项,dànɡ/dānɡ;B项,xiù/chòu;C项,dá/dā;D项,jiàn。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句是( )
A.不少市民被拦在场地外,或踮脚翘(qiáo)首,或扒栏张望,想一睹这位冬奥会冠军的风采。
B.操纵中国足球的高达几十亿元的赌资使得中国足球陷入低迷,他们的罪行真是罄(qìnɡ)竹难书。
C.她在春晚上演唱的一首脍(kuài)炙人口的歌曲,让歌迷们激动万分。
D.化学老师说:“先别着急,等水澄(chénɡ)清了再用也不迟。”
解析:选D D项,“澄”应读dènɡ。第一节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
汉语,属于中国。它是炎黄子孙的根,上起“风骚”的朴实,中经唐诗、宋词、元曲的典雅,下接三国、红楼的恢宏,以知识的琼浆玉液滋润着中华民族繁衍生长。它是华夏儿女的智慧开出的奇葩,历史悠久,穿越五千年的时空,承载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它是神州大地言语交际结出的硕果,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中华文明奉献给世界的最美丽的语言。
从本课开始,我们将走进一个奇妙的汉语世界,领略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请同学们在学习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热爱民族语言,保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与规范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2.观察和积累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注重思考和感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活动。
3.联系所学文言文及外语知识,注重运用比较法,真正理解汉语特点,把握汉语精髓,熟练、规范使用汉语。
篇目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考点对接
第一节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
通过进行“汉外比较”,对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交际工具——汉语,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了解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几个主要特点:汉语有区别意义的声调;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汉语的虚词和语序很重要
语言表达连贯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了解汉语从古到今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了解古今汉语的词汇演变和语法演变,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古代文献阅读能力
文言文阅读
第三节 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
了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之间,以及方言和方言之间的异同
掌握普通话的定义,了解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汉语的方言分区。学好用好普通话,规范使用现代汉语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第一节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
主题展示
?引子感悟
“迷人”的“眼睛”―→汉语美丽而奇妙
?活动探究
要点归纳
1.现代汉语概念
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叫作现代汉语。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汉语的各种方言,即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狭义的现代汉语是指“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2.现代汉语特点
内容
特点
说明
语音
每个音节都有声调
声调是汉语等少数语言特有的语音现象,是依附于音节(汉字)的音高变化。音节(汉字)的声调不同,意义也就不同
音节构造简单而有规律
(1)音节界限特别分明;(2)音节是一般人都能感知的基本的发音单位,几乎每个音节都有意义;(3)音节结构构造严密,每个音节都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构成
词汇
双音节词的数量占优势
双音节词占大多数,在日常口语中单音节词(主要是动词)还较常用
词的构造形式多种多样
(1)重叠构词,重复相同的词根构成词;(2)派生构词,由一个有实在意义的词根加一个意义比较虚的词缀构成词;(3)复合构词,由两个或多个有实在意义的词根构成词
有独特的量词和语气词
说明事物时用“数词+量词+名词”的形式,需要用到表示计量单位的量词。汉语句子表示语气,除了用句调外,常常在句子末尾加上一定的语气词
语法
词没有形态变化
汉语的词不论在词典中或在句子里,也不论在句子的什么位置上,读法和写法都是一样的
虚词重要而丰富
句子中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主要通过虚词表示。虚词的作用大致相当于印欧语言的形态变化,只不过不是词形的变化,而是独立出现的词
词序的作用重要
词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
1.下面对语言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上现有5
000多种语言,其中使用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有17种,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
B.人类的语言与民族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往往都有共同的“祖先”。
C.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按照语言的“亲属关系”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若干“语系”,“语系”以内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再分为若干“语族”。
D.现在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为以下一些语系: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戈尔—芬兰语系、萨莫狄语系、阿尔泰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闪含语系等。
解析:选A A项,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
2.下面对现代汉语的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汉语是指“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B.每个音节都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组成,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C.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数量占优势,在构造形式上基本都是合成词。人类语言的三种构词方式——重叠构词、派生构词、复合构词,在汉语中都存在,以复合构词为最多。汉语有独特的量词和语气词。
D.现代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句子中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是通过虚词和语序表示的,虚词的作用大致相当于印欧语言的形态变化。
解析:选A A项,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叫作现代汉语,狭义的现代汉语指普通话。
3.下列关于现代汉语词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汉语里双音节词占大多数,只不过在日常口语中,单音节词(主要是动词)还较常用。
B.复合构词在其他语言中很少,
在汉语中却最多,而且内部的构造类型也多种多样。
C.派生构词,即由一个有实在意义的词根加一个意义比较虚的词缀构成的词,如“老虎”,这种形式在汉语中是非常多见的。
D.现代汉语有着独特的量词。现代汉语在说明事物时不能直接用“数词+名词”的说法,一定要在中间加上一个表示计量单位的量词。
解析:选C 派生构词在英语等语言中很多,而在汉语中很少,而且也不属于严格的词形变化。
4.下列各项句子中两句话的意思一样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C A项,“坐飞机”,第一个表示方式手段,第二个表示目的;B项,前句是说他的成绩好,而后句是说他爱好学习;D项,前句侧重强调“我不是故意的”,为自己开脱,而后句侧重强调“我错了”,是勇于承担责任。
5.“差点儿”和“差点没”意思相近而又有区别,比较下面的句子,判断两个词语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规律?
(1)这道题真难,差点儿答错/这道题真难,差点没答错
(2)今天差点儿见着他/今天差点没见着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中的两句话意思一样,都是没答错的意思。
(2)中的两句话不一样。第一句是几乎见着而事实上没见着,第二句是几乎不能见着而事实上见着了。当表示不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实现而没有实现时,两个词的意思是一样的;当表示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实现而终于没有实现时,用“差点儿”;当表示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不能实现而终于实现时,用“差点没”。
链接考点
语言的连贯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现代汉语的特点:汉语有区别意义的声调;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汉语的虚词和语序很重要。对应的高考考点主要体现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这一部分,主要包括“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两个方面。很多内容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作专门讲解,本节我们仅就“语序”这一内容加以阐释和训练。
“连贯”是语言表达中语句排列组合的规则,也是加强语言联系和使语意通畅的方法之一。高考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形式主要有语句复位和语句排序题等。其中排序题又包括有语境排序和无语境排序两种题型。
[例1] (全国卷Ⅰ)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________。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
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
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
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整个语段叙述的中心是尾气排放量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提升“成品油质量”都是为了降低尾气排放量。所以,要填写的句子的叙述重点也应该落到尾气排放量上。B项叙述重点是“汽车的改造”;C项中的“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与原文中“只要使用……和柴油”矛盾;D项“不管……都……”句式,不如A项的“即使……也……”语气强烈,更能显示出后文“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的迫切性,所以A项更恰当。
[答案] A
[例2] (江苏高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⑥③④①②⑤
B.②⑤①④⑥③
C.②④⑥③①⑤
D.⑥④②⑤③①
[解析] 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语段的第一句引出清明节要插柳条的习俗。后面6句话我们经过阅读可知,其中④和①是说插柳条的目的;②和⑤是有关插柳条的行为;⑥和③则是说插柳条的渊源。根据语句表达的逻辑顺序,应该是渊源、目的、行为。所以选A项。
[答案] A
[例3] (广东高考)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汉字笔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③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④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区别性。
⑤但把笔画全部减到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⑥其次才是笔画简单,写起来省事。
A.②①④⑥⑤③
B.②①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
D.④⑥③⑤②①
[解析] 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解答本题首先要看语段的整体内容,即围绕汉字简化问题谈看法。其次就是要掌握行文的逻辑关系。②句中摆出了“不少人”对汉字简化的看法,①句中“这种看法”应指②句中“不少人认为……”这一看法,故②①组合在一起,这一组合表明了文段的观点,故排在首位;④句中的“首先”和⑥句中的“其次”相照应,故④⑥组合,这一组合初步阐明了汉字不宜进一步简化的原因,故排在②①之后;⑤句进一步指明简化汉字的不当之处,③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故将⑤③排在最后。
[答案] A
[例4] (山东高考)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①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也可以预作筹划,不妨就预作筹划,以解除近忧。
②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
③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预作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
④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的心里搁忧虑,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
⑤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之忧,自己折磨自己了。
⑥中国人喜欢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固然不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⑥②引出“远虑”这个话题;④中的“总之”表明是总结性的话,应放在最后;①③⑤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先是可预见可筹划,再是可预见不可筹划,最后是不能预见。
[答案] ⑥②①③⑤④
所谓语言表达连贯,就是围绕一定的中心,按一定的叙述角度和一定的顺序表达,使句子前后照应,语气上下贯通。语言连贯考查的是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问题。保持语言连贯,需要兼顾话题(有共同的话题)、句序(合理的句序)、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衔接与呼应)和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四个大的方面。
1.看其是否始终保持了前后话题的统一性
这是判断一段话是否连贯的最重要的方法。出题者设置此类语言连贯题目的时候,往往就会在我们不经意间,把前后的话题暗换了,或者说前后的主语不一致了。
2.看其是否始终保持了感彩或语体色彩的统一性
具体说来,如果它前面给出的句子是明朗的、欢快的,你的接句就不宜出现暗淡的、低沉的感情或语体色彩,必须保持前后一致,否则,就是不连贯。
3.看其是否保证了语序合理,衔接自然严密,前后呼应,句式衔接一致
这一点主要是看其句式的对应性。也就是说,如果它的上句是偏正句式,你的接句也必须是偏正句式;如果它的上句是主谓句式,你的接句也必须是主谓句式。
4.看上下句是否有相同的词语
如果上下句出现一些明显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能构成排比,那就是连贯的。
5.看其是否始终保持了事理的逻辑性
所谓“事理的逻辑性”,就是说无论叙事还是说理,都要符合生活的逻辑、自然的规律或思维的逻辑。比方说,“发现、收集、整理”这个叙述事物的过程,就不能任意地颠倒,否则,就是不合逻辑。
本节训练点:语言表达的连贯
1.(全国卷Ⅱ)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________,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
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
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解析:选C 本题考查语言连贯。根据陈述一致的原则,横线上应陈述的是“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也就是选项中的“这些兴奋性的刺激”,可排除A、B两项,再根据横线后一句“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可知答案为C。
2.(江西高考)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瓦尔登湖“波平如镜”,________。________。或许,一只燕子飞掠在水面上,低得碰到了湖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或许,还会有一只鸭子在整理它自己的羽毛
②其时,只有一些掠水虫,隔开了同等的距离,分散在全部的湖面
③有时,全部的圆弧展露了,银色的圆弧
④在远处,有一条鱼在空中画出了一个大约三四英尺的圆弧来
⑤它跃起时一道闪光,降落入水,又一道闪光
A.④⑤③②①
B.①②③⑤④
C.②①④⑤③
D.①②④③⑤
解析:选C 解答本题要着眼于话题“波平如镜”,再考虑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②句中提到“其时,只有一些掠水虫……”,说明在这之前其他动物都还没出现,所以②句应该放在最前面。①句以“或许”开头,所以判断①句一定与第二部分“或许,一只燕子……”这句排在一起。③④⑤句都是描写水面的鱼的,可以看作一个小句群,因此①句排在“或许,一只燕子……”之前。④句是鱼的出场,提到“鱼在空中画出了一个大约三四英尺的圆弧来”,这说明鱼儿跃出水面,并且⑤句代词“它”与“有一条鱼”相对应,所以应该紧承其后。③句提到“全部的圆弧展露了”,说明不止一条鱼出现,应该放在特写的那条鱼后面。所以小句群顺序为④⑤③。最后综合句序为②①④⑤③。
3.(辽宁高考)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比如告诉你的父母,陪他们一起逛街感觉非常开心
②如果只是将快乐私藏,积极的情绪便会很快消失
③它不仅有助于快乐感的延续,还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④告诉你的朋友,很怀念在一起时开心的时光,并开始筹划新的聚会等等
⑤传递快乐其实很简单
⑥积极与他人分享快乐的记忆和经历,是放大快乐感的最佳方法
A.⑤⑥①②④③
B.⑤③②⑥①④
C.⑥③②⑤①④
D.⑥⑤①④②③
解析:选C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该类题目,应关注各句子之间的联系,寻找有关联词语、代词或者列举事例的语句,分析与之联系密切的其他语句。为总分关系的可先找出总说句,经过分析,本题的总说句应为⑥句,而③句中的代词“它”指的是⑥句中的“积极与他人分享快乐的记忆和经历”。③应紧跟⑥。②是对⑥中说法的反面论证,应接③后。①④列举两个事例,证明⑤中观点,故为⑤①④。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人们为什么重视邻里关系呢?因为它不仅满足了日常生活之需,而且守望相助,危难时还可以互相保护,这是客观的实际利益需要,也受到了基层政治和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搞好邻里关系,________。良好的邻里关系还使人体验到了由我们同住在一起的亲近感所产生的人生意义感和幸福感。
A.不仅基于互利互助的实用功能,而且邻里和睦,会让人有精神家园之感,继而才会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B.不仅基于互利互助的实用功能,而且邻里和睦,会让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继而才会有精神家园之感
C.不仅让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且邻里和睦,基于互利互助的实用功能,继而才会有精神家园之感
D.不仅会让人有精神家园之感,而且邻里和睦,基于互利互助的实用功能,继而让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解析:选B 解答此题,要注重把握文段大意,并分析分句间的逻辑关系。选项在文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应承接上文的“客观实际利益”,并启示下文的“精神意义”,且根据逻辑顺序,应先是“实用功能”,然后是“归属感和认同感”,最后是“精神家园之感”,故选择B项。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何谓“角色之衡”?________,这是由舞台艺术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决定的。由于受天赋、机缘、人气等各方面的限制,能成头牌的毕竟是极少数。因此,在人才培养上既要勇于“开小灶”,为有潜力成为金字塔顶端的演员创造更多学习、实践和拜师的机会,同时,也要为二三线配角演员的培养制订扎实可行的计划。
A.戏曲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两个站在舞台中央的主角,还需要作为四梁八柱的相对整齐的配角
B.戏曲需要的不仅仅是作为四梁八柱的相对整齐的配角,还需要一两个站在舞台中央的主角
C.戏曲需要的不是一两个站在舞台中央的主角,而是需要作为四梁八柱的相对整齐的配角
D.戏曲需要的不是作为四梁八柱的相对整齐的配角,而是需要一两个站在舞台中央的主角
解析:选A 分析选项可知,解答此题的重点是理清“主角”与“配角”的关系。因文段在讲述人才培养计划时,先写“金字塔顶端的演员”,后写“二三线配角演员”,所以横线处的语句应先阐述“主角”,后阐述“配角”,排除B、D。由于舞台艺术具有整体性,所以主角和配角都是不可或缺的,排除C。选A。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拙政园,建于明代正德四年,占地78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世纪50年代,园又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
①名字借用潘岳《闲居赋》中的句子
②史上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
③初为唐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为大弘寺
④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政”
⑤聘文征明参与设计,历时16年建成
⑥明正德四年,御史王献臣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
A.③④⑥①②⑤
B.⑥③①②⑤④
C.⑥①③②⑤④
D.③⑥⑤①④②
解析:选D ③⑥有时间先后关系;⑤①④是先建设,后命名,再说命名深意;②中的“分”承接尾句的“合”。
7.下面是关于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的介绍。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________________
①场面热烈奔放,民族特色鲜明。
②舞者伴随唢呐、洞箫、锣鼓的节拍欢歌起舞,表达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
③舞前踩地神祭祀,表达了尊重自然、依靠自然的原始信仰。
④农乐舞已融入中国朝鲜族的血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
⑤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
A.①②⑤③④
B.②⑤③④①
C.⑤③②①④
D.⑤②③④①
解析:选C 先总说农乐舞的特点,然后是舞前祭祀、“欢歌起舞”、“场面热烈”,最后总结。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窗临湖开着,满眼波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切构成了一帧夏晚的佳作,充满了幽闲与静穆的味儿。
①残夏时节近处水浅的地方长着浓密的芦苇
②这时常有三两归巢的水鸟展着乌黑的翅膀从水面剪过
③远处可以望见琼岛上的白塔和湖里的倒影
④村子隔岸的晚云分外绯红
⑤芦苇深处时有青蛙出没,在水面打着一个个水圈儿
⑥近黄昏,四周的暮色深了
A.⑥②④①⑤③
B.⑥④②③①⑤
C.③⑤①②⑥④
D.③①⑤⑥④②
解析:选D 根据空间和时间顺序排序。③①⑤句是写窗外由远及近的景色,其中①⑤两句的衔接点是“芦苇”。⑥④②句写临近黄昏时的景象,其中⑥句“暮色深了”与④句“晚云分外绯红”紧密衔接。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美国作家梭罗说,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__________。从某种意义上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虽然很美,却并不宏伟 ②西湖的风景是卑微的 ③但是它女性的柔美,还是深深地吸引着我这位不远万里赶来的游人 ④未曾游玩过的人,总是沉浸在东坡笔下的潋滟水光和空濛山色的遐想中 ⑤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天性的深浅 ⑥住在它岸边的杭州人则未必能被它所吸引
A.①②⑤⑥③④
B.②④⑤①③⑥
C.④①③②⑤⑥
D.⑤②①④⑥③
解析:选D 注意逻辑顺序。⑤紧承上文“它是大地的眼睛”,这个“它”指的是梭罗所说的“湖”。以下是写西湖的美:②引出话题,①承接②,说明西湖的柔美特点;④与⑥形成对比;③转入下文,写作者自己的感受。
10.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更要用人生的尺度
②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人生的面貌也会不同
③在一定意义上,人是教育的产物
④衡量一种教育的优劣,不但要用社会的尺度,看它能否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
⑤看它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
⑥当然,这里说的教育是广义的,不限于学校教育
A.③②⑥④①⑤
B.④①⑤⑥②③
C.④⑤②③①⑥
D.③②④⑤⑥①
解析:选A 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先通读,掌握大意,然后再从局部入手。如本题的选项中首句有③和④,根据文段意思来看,③是一个统领句,“人是教育的产物”,由此引起下面关于教育的论述,所以③符合首句的要求,排除B、C两项。根据语意来看,④中有“不但要用”,①中有“更要用”,明显应该是④①紧密承接,由此排除D项,选择A项。
11.将下列语句重新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孩子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动机也更明确
②学前教育重要的是让儿童积累感性的经验,丰富处理问题的策略,真正做到智能上的提高
③才有利于提高智能,也有助于进入小学后系统地学习其他知识
④因为学龄前的儿童并未发展出足够的抽象性、概念性思维
⑤因此只有从游戏的亲身体验中获取渗透性、经验性的知识和技能
⑥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而言,在游戏中积累的零散经验越丰富,上小学后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A.②①④⑥⑤③
B.⑥⑤④③②①
C.④⑥②①⑤③
D.②⑥①④⑤③
解析:选D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语句意思的基础上把握重要词语以及语句间的逻辑关系。语段讲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阅读所给六句话可知,①②⑥讲的都是学前教育的积极意义,可划为一组,③⑤讲的是结果,④讲的是原因。分析可知,②是总领句,引出话题,⑥是对②的进一步说明,①是对⑥的补充,小排序为②⑥①。④和⑤构成因果关系,⑤和③构成条件关系,所以④⑤③应相连。
12.将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话。(只需填序号)
①诸葛亮也曾被人讥讽为“村夫”
②这些描写都使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更接近普通人
③不过,《三国演义》毕竟不同于正史,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下层民众是相通的
④在他笔下,刘备曾经“贩履织席为业”
⑤我们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帝王将相,确实看不到普通人的生活
⑥关羽“温酒斩华雄”时,只不过是个受人轻视的“弓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本题,可抓住一些关键性词语,进行局部组合,然后再进行整体考虑。例如,抓住③中的“不过”,可以组成⑤③小组合,抓住②中的“这些描写”,可知其在叙述刘、关、诸葛三句的④⑥①之后,而刘、关、诸葛三句,①中介绍诸葛亮用“也”,表明其在刘、关二人之后。这样分析,不难看出,⑤③是总说,④⑥①是举例,②是总说。
答案:⑤③④⑥①②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衣”排在第一位。①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人穿衣不仅仅是为了“蔽寒暑”、防虫防风雨、遮体避羞等,还具有装饰身体、美化生活,显示人的身份地位、民族信仰等作用。因此我国古代服饰成为了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②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生活条件很一般,但其民族服饰之精美,令人惊叹。“衣”能排在“衣食住行”之首,③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我国冬季十分严寒,许多贫困古人多为缺衣御寒所苦。“衣”之影响深入到了中国文化和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答案:①这并非偶然 ②这就不难理解
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