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六课语言的艺术教师用书(打包3套)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六课语言的艺术教师用书(打包3套)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20 16:07:22

文档简介

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我们之所以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因为有那蕴意丰富的“四书”“五经”,有那众说不朽的《三国演义》《红楼梦》,更是因为有那“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炼字精神,有那“含而不露,敛而不扬”的表达艺术。语言的艺术是一种无形的艺术,它就在我们身边。要学好这门艺术,我们就要认真研习文本,结合实例,深入研究语言表达的各个知识点,多想,多练。同时我们更要通过阅读课本上及该书各模块补充的风趣幽默的事例,体会语言和民族文化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将理念贯彻到平时的语言学习中。
 篇目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考点对接
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选择和锤炼词语和句子。目的是理解选词和炼句的重要性,并能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正确使用。语言表达要遵循的原则是切合语境和达到效果,因此一定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词语和句子
领悟选词炼句的精妙,培养自身的阅读、分析、评价能力。联系写作实际,讨论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选择和锤炼语句,激发对阅读与写作的思考与热爱。词语的辨析与使用,要注意用词的准确、生动。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
(1)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生动(2)炼字
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梳理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修辞格)。学习目的是对一些常用的修辞格作更细致的描述,以及辨别部分修辞手法的异同,提高在语言表达中准确、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熟练识别并恰当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够把语言表达得生动、鲜明、得体,符合社会语言运用的规范
(1)仿用句式(2)鉴赏修辞的艺术效果
第三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语言的各种“色彩意义”。人们在使用语句时并不只是利用词语、句子本身固有的意义,还会附带自己的主观态度和表达风格,这就给语言带来了各种“色彩”,如感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等
学会正确运用语言的色彩来表情达意,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熟练识别并恰当选用不同语体色彩、感彩和形象色彩的词语,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语言表达的得体
第四节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讨论语言表达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了解汉语和汉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不但可以从汉语现象中透视其背后汉民族文化的含意,也能从汉民族文化的角度体会汉语的特点
通过语言间转换造成的差异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传承民族文化
在新课标《考试大纲》中“论述类文本阅读”中间接涉及这一节的内容
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主题展示
?引子感悟
一字之师―→炼字出精彩
?活动探究
―→
要点归纳
选词
准确
用词要精当,选择最能明确恰当地表达你要说的意思的那个词
生动
不堆砌陈词滥调,善于使用新颖别致的词语,形象地表情达意
炼句
简洁
语言表达只要能够抓住要害、切中事理,即使只是片言只语,能传情达意便无须多言
连贯
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1.选词、炼句是修辞问题,同时也常常是语法问题。选词要求________、________。前者就是要求用词要________,选择最能表达你要说的意思的那个词;后者就是不要________,要善于使用新颖别致的词语,形象地________。
答案:准确 生动 精当 堆砌陈词滥调 表情达意
2.锤炼句子要求________、________。前者说的是要用________的句子形式表达________的思想,力求言简意赅;后者说的是前后句子在________上要恰当地衔接,做到行云流水。
答案:简洁 连贯 最经济 最丰富 内容和形式
3.下列关于选词、炼句要求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词要准确精当,选择最能表达你要说的意思的那个词。
B.选词要善于选择使用新颖别致的词语,形象地表情达意。
C.锤炼句子,力求简洁,要求抓住要害,切中事理,只能“少”不能“多”,只能“减”不能“加”。
D.写作中正确而又巧妙地选择不同的句式也很重要。
解析:选C 简洁不是单纯的语句简短,而是取决于内容的需要。如能传情达意,只言片语也可,但有时“多”一些,甚至“增加”些内容也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
4.试比较分析下面几组句子,说明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①A.巴蒂斯塔知道非得让梅西上场不可。
B.巴蒂斯塔知道得让梅西上场。
②A.我赞成你的意见。
B.我不反对你的意见。
③A.她不是不会唱,只是怕羞,不愿唱。
B.她会唱,只是怕羞,不愿唱。
④A.手工业在改造之后,品种只许加多,不许减少;货色只许更好,不许变坏;技术只许提高,不许降低。
B.手工业在改造之后,品种只许加多,货色只许更好,技术只许提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中A句“非得让梅西上场不可”是双重否定,比B句“得让梅西上场”语气要强烈、坚定。②中A句“赞成”是肯定的说法,B句“不反对”是否定的说法,后者语意轻弱,语气缓和。③中A句“不是不会唱”是双重否定,但比B句“会唱”语气显得委婉。④中A句包含了三组先肯定后否定的分句,构成正反对照,语意鲜明,语气强烈;而B句,语意较弱,语气也较缓和。
5.根据下面提供的词语,组合成一个语段,要求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不超过40个字)
流水 信念 过程 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流水怀着不灭的信念,朝着大海的方向不知疲倦的奔流过程,谱写了一曲壮美的生命之歌。
示例二:流水在奔流的过程中,不陶醉于群山的壮美,因为远处风景更美!这便是它不灭的信念。
链接考点
语言“简明、准确、生动”以及“炼字”
这一节主要是了解选词炼句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理解选词炼句的基本内涵。对应的考点是“简明、准确、生动”以及“句式的选用和变换”(“连贯”在第一课第一节已涉及,此处不再讲解)。
考查点一
简 明
[例1] (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渔民在夜间先用灯光诱集趋光性鱼类,然后围捕,称“光诱围网捕捞”。这种科学的捕鱼方法,渔获量高。有些渔民运用这种方法,拿网眼极小的密网围捕,连筷子粗细的、硬币大小的幼鱼,都统统捞了上来。
用密网进行光诱围捕,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一定要审清题目,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材料阐明理由,在阐明理由时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条理清楚。从材料可以看出,密网光诱围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考生可从多个角度阐述观点,如说明密网光诱围捕不可取的原因,如何制止这种行为,以及在以后的渔业发展中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答案] 示例一:这种“密网光诱围捕”的做法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不同的目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其结果大相径庭。“光诱围捕”原本是提高渔获量的科学方法,但由于利益的驱动,一切“向钱看”,使用“密网”围捕,将会使我们的渔业资源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我们要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遵循科学精神,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
示例二:这种唯利是图的做法,是对渔业资源的毁灭性破坏。为了眼前的利益用密网进行光诱围捕,致使鱼子鱼孙都被赶尽杀绝,中国近海无鱼可捕已不是耸人听闻的事。我们的古人尚且知道“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的道理,作为现代文明人的我们更应该具备长远眼光,为自己、为子孙后代着想,制止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保护自然资源。
考查点二
准 确
“准确”指在正确理解文意、句意的基础上,把握句段的关键信息、内容要点、中心思想,按照题目的要求,使词语运用、句式选择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的需要。准确在语言运用试题的各种题型中均有考查,包括所用语言符合特定的情境,符合特定的身份地位,正确运用谦尊称呼,准确表达褒贬感情,准确表达喜怒哀乐的心理状态,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准确表达范围大小、程度深浅,等等。
[例2] (新课标全国卷Ⅰ)下面是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图应属于思维导图类,要注意理清思维框架的层次。最低端是整个框架的中心:“瑶族村3日行”。下级节点分为两个方面——“准备”和“实施”,每个方面又包含新的子节点。
[答案] 本次瑶族村3日行考察要求参加人员事先查阅资料,了解瑶族概况,备好所需行装;考察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以及与村民联谊,每人需写日记记录考察情况。
考查点三
生 动
“生动”就是表达能充分调动人们的形象思维,使表达形象可感。在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压缩与扩展语段和修改病句等题目中均有体现。
[例3] (湖北高考)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蔺相如和刘和珍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要求:①请先将所选人物姓名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颁奖词;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颁奖词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写作颁奖词时,内容上要能用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人物的事迹与品质;语言上要寓情于叙,融情于议,要对人物的精神进行颂赞,以达到感染人、鼓舞人的效果。
[答案] 示例一:蔺相如:身为门客,胆识超群。完璧归赵,智勇无双;渑池赴会,舌战群狼;位超廉颇,忍辱避让;国家为先,如海器量。伟哉蔺相如,千秋美名扬!
示例二:刘和珍:你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你激励我们每个热血青年,为了祖国更加强盛,“奋然而前行”!
考查点四
炼 字
[例4] (广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 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首先,应明确“软”的意思和所用的手法;其次,展开联想与想象,描述画面内容,“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最后,点明“软”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①“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②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③展现了一幅风吹波澜、风和水暖的清晨美景,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
一、语言表达“简明”的三个要求
1.语言要简洁
(1)语句中不要出现表意功能完全相同的成分。如:他年龄不大,头上却早早地谢顶了。“谢顶”就是指成片的头发脱落这一生理现象,再加上“头上”一词,就不简洁了。
(2)可用可不用的虚词,尽量不用。如:这是一件新的毛衣。句中的“的”字当省去。
(3)能用指代性或替代性词语替代的内容,要尽量替代。如: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学术讨论会,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在这个复句中,后一分句中的“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完全可以用“上述问题”来替代。
2.语言要明白
做到语意明白、确定,可以从口语、书面语两个角度来考虑。
(1)对于口语,一是要注意重音恰当。在口语中由于重音不同,一样的话能表示不同的意思。二是要注意合理停顿。在口语中,同一句话由于停顿不同,表达的意思有时会有很大差别。三是要注意避免同音误听。
(2)对于书面语,要注意以下两大方面:一是要防止晦涩难懂,二是要避免歧义。如:纺织局批准了厂长免除张明因被诬告违反操作过程而被取消由于一年来工作成绩突出被给予晋升一级工资的处罚的请示。这句话在语法上、逻辑上没有错误,但是语义不够清晰,使人难以一下子理解其意思,这就是晦涩难懂。这句话可以用几个短句来表述:张明因为一年来工作成绩突出,被奖励晋升一级工资,后来因有人诬告他违反操作过程,又受到取消上述奖励的处罚,厂长为此请示纺织局免除对张明的处罚,纺织局批准了厂长的请示。
对于造成歧义的原因及怎样避免歧义,在“病句”专题中已详细讲述,在此不再赘述。
3.话题要集中
说话必须围绕中心,传达必要的信息,不要东拉西扯,滥加与中心无关的信息,偏离句子中心,以致影响句子主要意思的表达。
二、用词“准确”的五种技法
1.符合情境
例: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如果在白天,与李凝关系亲则“推”,关系疏则“敲”,而当时是半夜里(连鸟都在树上的窝里睡着了),李凝住的又是幽居,因此“敲”门很符合情境。
再如: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其中“扶”“失”两字用得相当准确。“扶”字把“轻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柔美之感。恬静的月亮已经辉照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用一个“失”字,就勾画出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2.符合事理
例:今日洞庭,诗意盎然,彩笔难绘,简直是一个用珍珠砌成的崭新世界。
其中的“砌”用得不准确。“砌”是层层垒起之意,用颗粒状的珍珠来“砌成”,不大可能。可把“砌”换作“缀”,它有连缀组合和装扮的意思,能形象地描绘出洞庭的新气象。
3.符合心理
例: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更”字用得准确,写出了诗人越走近家乡,越是担心家里的变故超乎想象的惶恐心理。
4.符合程度
比如:陶醉、沉醉、迷醉,醉的程度是不同的。
5.符合对象
例:有一个贝壳迷花了近十年的心血,收集到几千种远东出产的贝壳。
“收集”用得不准确。句中有“花了近十年的心血”,找寻的程度应该很高,所以,用“搜集”才准确。
“用词准确”与“同义词辨析”有交叉,比如都要注意程度、对象、范围等。
三、语言表达“生动”的四种技法
1.恰当选用词语
(1)使用表现力强的词语。使用的词语要具有生动传神的表现力。
例: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2)使用色彩浓重的词语。这里主要指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例如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屈原的侍女婵娟有一段痛斥宋玉投靠南后背叛老师的话。台词本来是:“宋玉,我特别地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演出后有人建议郭老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拍手叫好。好在哪里?原稿是不带感情的判断句,改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后便带上了婵娟强烈的感彩,骂得痛快淋漓。
2.恰当选用句式
语言表达中,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就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在句式的选择中,应注意特殊句式、常用句式、长句、短句、排比句、对偶句、陈述句与疑问句的穿插交错,注意语句的整散、错综变化、语气、倒装等。
例:是他们,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迅速组织出动,协助地方抗震救灾,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
这是一个倒装句,通过倒装,既强调了中国军队和武警部队,又使句式生动而不呆板。
3.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语言表达生动就应该选择那些具体的、形象的、新鲜的、内涵丰富的和能够调动人的感官体验的词语。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更生动、准确、鲜明,增强语势。
例: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这是杰克·费洛斯特的名片。杰克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
语段中把“枯叶”比作“名片”,生动新颖;把冬天拟人化,使它具有人情味,富有幽默感,正好体现出苏比早就想好了自己的冬季寓所而并不畏惧冬天的心情。
4.恰当运用谚语、惯用语、歇后语
例: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以为开几晚上夜车就可以把成绩弄上去,简直是白日做梦。
与一般的表述相比,运用俗语“临时抱佛脚”和惯用语“开夜车”,显得格外生动。
四、“炼字”题解题技巧
解答诗歌中的“分析炼字型”题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将所炼之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2.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
3.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本节训练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生动以及炼字
1.我国已经在室内公共场所实行全面禁烟。请你为校园内的“禁烟提示牌”编写一条温馨提示语。要求:①符合场景;②语言表达简明、生动、得体;③不超过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书香何需烟草香
示例二:祖国花朵正娇嫩,请君勿用烟草熏
2.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
A.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呢?
B.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吗?
C.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无疑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的。
D.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思考了。
解析:选A A项是一个疑问句式,用的是询问的、商量的语气,很委婉。该题考查的是句式的选用,也可联系到语言运用中的“准确”。不同的句式有着不同的语气和表达效果,人们常说“一句话让人跳,一句话让人笑”说的就是这种效果。该题难度不大,干扰较大的项是D项,该句虽然用了“恐怕”表示推测的语气,但双重否定的语气还是比较强烈的。
3.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已是世界趋势。除了公共场所,在一些特定的场所更需要禁烟,请你分别为下列三个场所各写一则不超过20字的禁烟公益广告。
医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商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油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医院:远离烟草,拥抱健康,珍爱生命!
商场:人口密集,空气流通不畅,请勿吸烟!
加油站:严禁烟火,吸烟等于引爆定时炸弹!
4.阅读下面的一则报道,本着语言文字要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两题。
科学院举行①超对称性和超引力学术讨论会
为加强基础理论工作和准备参加国际性粒子物理会议,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②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学术讨论会,③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④“超对称性”和“超引力”是70年代才引入的物理学中的新概念。在这次会上,介绍了当前国内外⑤对于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研究的情况,展开了热烈、自由的⑥学术讨论,⑦在某些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1)应删除的两处语句是(写画线处的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简略的一处语句是(写画线处的序号)_____,这句可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②⑥
(2)⑤ 对于这两个问题
5.(山东高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的茶俗以大众化为主流,茶馆茶客盈门,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而文人雅士在饮茶上另有讲究。历来的研究者在饮茶著述中,试图教给人们一种优雅的饮茶方式即茶舍要雅致,茶叶需上品,入茶水最好是甘洌的山泉主宾身份情趣要相宜,或有诗文唱和、书画助兴或会心赏鉴;主宾不解茶道和饮茶时佐以荤食;茶舍布置混乱茶具粗劣,。
(1)为了表达简明,画线的词语有两处应该删除,序号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画线的标点有两处错误,序号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1)① ② (2)③ ⑥
6.阅读下面的材料,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概括老舍喝茶的特点。要求:使用对偶的手法,不少于20字。
旧时的“老北京”爱喝茶,晨起喝茶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只有把茶喝“通”了,这一天才过得舒坦,才有精神头,老舍(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作为地地道道的“老北京”,自然如此。他酷爱花茶,自备有上品花茶。虽说老舍喜饮花茶,但却不是情有独钟,一味偏爱,他不论绿茶、红茶或其他茶类都爱品尝,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祁门红茶、重庆沱茶,等等,且茶瘾很大。老舍还有个习惯,爱喝浓茶,并且是边饮茶边写作。他认为“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他在《多鼠斋杂谈》中写道:我是地道中国人,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早起喝茶彰显“老北京”习惯;写作饮茶体现舒庆春爱好。
7.下面是2012~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名句考查一览表,请根据图表内容,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命题特点。要求:①答出三个特点;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③不少于50字。
2012~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名句考查一览表
类别年份
篇名
题料来源




初中
高中
诗词
散文
2010
《劝学》《马说》《游山西村》
2
1
1
2
荀子、韩愈、陆游
2011
《论语》《蜀道难》《醉翁亭记》
2
1
1
2
孔子、李白、欧阳修
2012
《孟子·告子上》《师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
2
1
2
孟子、韩愈、辛弃疾
2013
《观刈麦》《阿房宫赋》《赤壁赋》
1
2
1
2
白居易、杜牧、苏轼
2014
《离骚》《蜀道难》《春望》
1
2
3
0
屈原、李白、杜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所选篇目来看,大多出自唐、宋名家名篇,重复的几率较小;从体裁来看,对于诗词和散文的考查较均衡;从材料来源来看,考查重点由初中教材转向高中教材。
8.(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发
罗 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9.(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
10.(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要点①)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要点②)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要点③)(2)“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要点①)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要点②)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要点③)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注] 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表现了作者一种闲适的心情。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 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两首诗最后一句中的“独”字都有表现力,但内涵不同,试作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首诗最后一句中的“独”是“独自一人”的意思。李诗是说此将领独自一人率领残部突破重围、夺路而归。一个“独”字凸显了此将领的出众,它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赞颂之能事。柳诗是说在空灵雪飘的世界,万物皆退缩隐匿,只有此老渔翁在寒江独钓。一个“独”字,突出了蓑笠翁形象。而写此形象是为了自寓,表现诗人在长期流放过程中特立独行、不甘屈服的精神。第四节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
主题展示
?引子感悟
说“狗”―→
?活动探究
要点归纳
语言和民族文化
语言与民族精神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从语言看民族文化
(1)通过文字和词语,人们往往可以发现早期民族文化的痕迹(2)通过语言文字直接了解文献所记载时期的民族文化,更是研究文化的重要途径
从民族文化看语言
(1)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在词语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一种情况是相同的事物不同民族用不同的词语,这只能从民族文化角度来解释;另一种情况是不同语言中似乎相同的词语实际的意义和用法可能很不相同,这也往往需要从民族文化意识来解释(2)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在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表现得也很明显
1.下列关于语言与民族文化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是产生不同民族语言差异的根源。
B.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C.民族语言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渗透于民族语言的每一个方面。
D.中西方语言的差异是表面的,其实质是一样的。
解析:选D 由于文化、地理等影响,中西方的语言有着本质的不同。
2.日常生活中,讲究措辞文雅和形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使用的词语和句子。
示例:比赛夺了冠军,可以直接说“胜利”;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夺魁”;如用四个字,可以说“成为擂主”“传来捷报”;甚至还可用“雄壮的国歌响起来了”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1)决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文雅一点,可以说“①________”“②________”(两个字);如果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③________”“④________”;甚至可以用“⑤________”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2)比赛平了,可以直接说“战平”;如果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互交白卷”“⑥________”
“⑦________”“⑧________”“⑨________”。
答案:(1)①败北 ②折戟 ③饮恨赛场 ④铩羽而归 ⑤冲击冠军的努力付之东流
(2)⑥握手言和 ⑦难分伯仲 ⑧均无建树 ⑨难决雌雄
3.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和”字被精彩地呈现和演绎。请你从“和”字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方面来谈一谈,为什么要选取“和”字作为向世界展示的一个汉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儒家思想认为“礼之用,和为贵”,作为关系国计民生、天下之计的“礼”,是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礼”都讲求“和”,这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字还体现了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国强不称霸”的主张和希望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4.请看下面这些称谓词语,按要求回答问题。
海涵 家严 令堂 高足 拙荆 贤契 寒舍
伉俪 后进 贵庚 台甫 忝列 拙作 不佞
(1)将这些称谓语分为两类:
①敬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谦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这些词语的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敬辞:海涵、令堂、高足、贤契、伉俪、贵庚、台甫 ②谦辞:家严、拙荆、寒舍、后进、忝列、拙作、不佞
(2)海涵:大度包容(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贤契: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多用于书面语)。伉俪:指对方夫妻。贵庚:问人年龄。台甫: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家严: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拙荆:旧时称自己的妻子。寒舍:称自己的家。后进:表示学识和资历较浅的人。忝列: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拙作:称自己的作品。不佞:表示没有才能,旧时用作“我”的谦称。
链接考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节主要是让同学们了解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本节内容没有直接与高考相对应的考点。但这些知识间接地与《考试大纲》中的“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相关联。
[例] (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解析] D项,“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一句属以偏概全且夸大事实,从原文第二段倒数第二句话“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看,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只能证明《史记·殷本纪》记载的殷王世系基本可靠,并不能证明《史记·殷本纪》所有的内容都真实可信。
[答案] 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解析] B项,从原文第四段“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一句看,古史辨派批判旧史学是因为旧史学经不住史证,其中有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的原因;说他们“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于文无据。
[答案]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解析] D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说法错误,东汉时期就有了以小篆为本探究先民造字之法的《说文解字》,自北宋以来,随着金石学的发展,对金文的研究成果又成为了学者们探究造字法的重要依据。
[答案] D
解答论述类文章阅读的方法
1.初读
快速扫描,有个大体印象。
2.再读
逐句快读,迅速地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同时动笔画出关键词、句,以备解题之需。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如“目前”“将会”“已经”“最……”“除……之外”“大概”“也许”“可能”“其”“这”“与此相反”等,以及那些表示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而关键句则主要包括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联结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阅读解题的突破口。
3.精读
看清题干要求,将选项一一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确定答案。这一步的关键在于对照比较。
4.注意选项的设置
选项的设置一般不照抄原文语句,而要换一种说法。经过转换,正确的说法变得“似非而是”,而错误的说法又显得“似是而非”。正是在这“换”的过程中,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答题时,一定要仔细比照原文,特别要留意以下几种情况:
①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
②偶然、必然有意混淆。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
③已然、未然有意混淆。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完成。
④以偏概全。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
⑤张冠李戴。这种干扰项常常把甲的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
⑥因果颠倒。即把因说成果,或把果说成因。
⑦误划类别。即把同类的拆开或把不同类的归在一起。
⑧无中生有。即原文中本无此意,而凭空提出这种说法。
⑨偷换概念。这种选项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本节训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
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汉字的衍生和分类也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的感知方式。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事实世界的一个“类”。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纵横相交的十字路,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需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
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么”,比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
(选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
B.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滋蘖,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
C.在古代汉字中,“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思维特征。
D.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如指食物时有“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
解析:选D D项,“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说法绝对。由原文第三段中的“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可知,“木”便是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字的分类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的感知方式,分类的依据是一个现象、一个事物的表象,这种分类方式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分类方式。
B.象形的“初文”是汉字衍生的根基,作为义符,每个“初文”都能提示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汉字的大体意思,后来“初文”又被视为该类汉字的“部首”。
C.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体现了汉字归类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系联的特征。
D.“役”字原不从“彳”,后来才以“彳”为义符,因为“彳”是纵横相交的十字路的象形,所以人们看到“役”字就会产生从役之人奔波在路上的联想。
解析:选C C项,“进而引申出……再引申出……”理解错误。原文列举的几种情况彼此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非选项表述的一脉相承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既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反过来又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的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就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
B.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因而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某个意思时,无需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
C.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汉字具备了强烈的象形性。
D.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观念,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解析:选C C项,“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理解有误。原文只是说中国人“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很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真书(又叫做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形。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长久,真书至今仍在使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以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刻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唐代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祠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碑的拓本送给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祠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4.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B.在历史上,“书”与“金”“石”“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解析:选B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B项,误解原文,原文只表明“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并未言及“金”“石”与“画”。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B.真书写得萦连就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
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解析:选B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对原文理解有误,原文说:“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关系。
C.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D.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的“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解析:选C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的说法过于武断绝对,且“唐人碑版的书法”也并不全指皇帝、大官所写,“无名书家的作品”也在此列。第三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
主题展示
?引子感悟
―→
?活动探究
要点归纳
语言的色彩
词义的语体色彩
口语色彩
经常用于日常交谈,也经常用于比较口语化的文学作品和一般文学作品的对话描写
书面语色彩
经常用于比较庄重、正式的交际场合
词义的感彩
褒义色彩
表现的是肯定、赞许、喜爱的态度
中性色彩
没有表现出鲜明的爱憎态度
贬义色彩
表现的是否定、贬斥、厌恶的态度
词义的形象色彩
概念
指由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的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等的联想
类型
有时两个或几个词的所指对象相同,但因词的内部组成成分不同,就可能带上不同的形象色彩
在语言中,用摹状、拟声方法构造的词语大都具有明显的形象色彩
1.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三个交际情境,加点的谦、敬辞分别存在使用不得体的错误,请解释原因并加以改正。
①肯定专家的水平:“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②接受朋友礼物:“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③询问长辈年龄:“老奶奶,请问您芳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不得体的原因:“忝列”,谦辞,表示自己位列其中辱没他人,心中有愧。此处误作敬辞。改为:名列。
②不得体的原因:“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礼物,是敬辞,此处误作谦辞。改为:愧领。
③不得体的原因:“芳龄”,一般用于年轻女子。此处用错对象。改为:高寿。
2.阅读宋代词人石孝友的《惜奴娇》,然后完成后面的练习。
我已多情,更撞著、多情底你。把一心、十分向你。尽他们,劣①心肠、偏有你。共你。风②了人,只为个你。
宿世冤家,百忙里、方知你。没前程、阿谁似你。坏却才名,到如今、都因你。是你。我也没星儿恨你。
[注] ①劣:慈善、善良。②风:通“疯”。
这是一首采用热恋中男女对话形式来写的爱情词,请根据词的内容及提示把对话补充完整。
男(热烈地):我本来就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更何况不期而遇上了一个多情的你。我的心虽然只有一个,但我对你的爱却有十分。
女(羞涩地):任凭他们怎么议论,说三道四,我都不在乎。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在我的心中,偏独只有你的位置。别人都说我痴迷狂呆,但还不都只是为了你!
男(脱口而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娇嗔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男(有点不服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嗔怪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男(急切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男:前世的冤家,我日忙夜忙,什么都顾不上,到现在才知道是为了你。
女:谁又会像你一样这么没有出息!
男:到现在弄得我名声不好,说我没出息,还不都是因为你。
女:是你自己没有本事,怎么能怨我!
男:我是一星半点都没有恨你呀!
3.下面是一篇“中国首届全球通手机短信文学大赛”散文类获奖作品,请你为这篇作品写几句评点的话。(80字左右)
山里的母亲
母亲这辈子只识得三个字,那就是她的名字。母亲这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劳动。母亲这辈子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让三个孩子走出这山。母亲这辈子唯一的欣慰,那就是她的孩子秉承了她的执着和坚韧。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母亲的崇敬与爱戴源自内心,排比的修辞手法以及质朴真切的文字更增加了情感传递的力度。这一篇感人至深的短文再一次证明:最灿烂的人性之光往往来自贫穷的劳动者,来自泥土一样质朴和坚实的人民。
4.在不同的语体和语言环境中,对同一内容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请按限定的语体和语言环境,将“欢迎对方到时参加”的意思分别作恰当的表述。
例如:在给下级的通知里:届时务必参加,不得缺席。
①在商场的广告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办家宴父母给子女的口头通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届时热忱欢迎新老顾客惠顾。②到时不能不来啊!
链接考点
语言表达得体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语言的各种“色彩意义”。本节内容与新课标相对应的考点较多,涉及“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语言表达得体”等。
[例1] (北京高考)日常交际中,“得体”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完成①②题。
①下文是一份请柬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  )
(甲)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乙)您是著名民俗专家,对民俗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丙)今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为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做出认真的指导。(丁)敬请届时光临。
A.(甲)     
 B.(乙)
C.(丙)
D.(丁)
②午宴上,某中学生遇到父母的朋友劝酒,下列回应得体的一项是(  )
A.下午还有两门考试呢,别劝了,行不?
B.谢谢足下,家父从来不准许我喝酒。
C.不喝,不喝。中学生不是不能喝酒吗?
D.谢谢,谢谢!我年龄还小,不能喝酒。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①邀请对方进行指导,却提出“认真”的要求,显然不得体,将“做出认真的指导”改为“提出宝贵的意见”。②A项,“别劝了,行不?”是对劝酒人的诘问,用语太不礼貌,不得体;B项,“足下”“家父”文言色彩很浓,不适于劝酒的场合;C项,“不喝,不喝”口气生硬,另外,反问语气也太生硬,不得体;D项,礼貌拒绝,最为得体。
[答案] ①C ②D
[例2] (江苏高考)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
B.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C.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
D.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B项,“敝”是称呼自己的谦辞,“敝校”意为“我们学校”,色彩上是谦辞,但因为交际对象是校方,所以在本句中运用不当,可以改为“母校”。“躬”意为“亲自”,“躬临”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不能躬临”可以改为“不能参加”。
[答案] B
[例3] (四川高考)《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请根据其中一句给你的启示,写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要求:①内容具体;②句式工整;③语言简明、得体;④60~80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经典语句的理解及语言表达简明、得体、鲜明的能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是(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即能够“推己及人”。答题时紧扣这两句话的意思,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即可,注意要有理有据。
[答案] (示例一)自己不想说的话,不强求他人说;自己不愿听的话,不强求他人听;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强求他人做。设身处地感受他人难处,推己及人避免强人所难。
(示例二)为他人生活提供方便,为和谐相处创造条件;为他人成长贡献力量,为共同发展奉献智慧。在成全他人中成就自我,在分享快乐中创造幸福。
语言表达“得体”的六种技法
1.分清对象
语言交际总是双向的,既有说或写的一方,也有听或读的一方。因此,说写者就不能一厢情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从对象的年龄、职业、思想、性格等不同特点出发,说恰当的话,即所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同一个意思,对不同的人就应有不同的说法;同一个内容,对不同的对象,说话时的重点也应不同。例如,“嫦娥”一号圆了中华民族的探月梦,记者采访公众对此事的感想。回答时,如果是中学生,就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侧重谈对未来的憧憬:“‘嫦娥’一号登月极大地激发了我们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要以此为动力,好好学习,将来做一名科学家,让我们的探月科技走在世界最前列。”如果是中学教师,就应突出自己职业的特殊性,侧重谈理想任务:“‘嫦娥’一号登月鼓舞了中华儿女的士气,这表明中国的科技在飞速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投身于国家的教育事业,为我国科技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注意场合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的就是要注意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同样的话,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氛围下,应有不同的说法。一般来说,在庄重场合,要求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话题集中,语气庄重,而不能用拉家常的口吻和语气。在其他场合,则使用口语多一些,例如在公园里,说话就可随意、自然一些,话题分散一点儿;在与人促膝谈心时,不宜用外交辞令,故弄玄虚,因为面对面说话,发话人和答话人都有一定的语境,许多话都可以十分简短甚至省略,不必追求完整;在娱乐场合,用语要有趣、生动,有时还需要幽默。
用语注意场合,还包括标语的位置和广告的时机。例如,有关计划生育、晚婚晚育的标语最好放在人们的生活区;而在北京八宝山火葬场入口处贴上“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的标语,让人看了就觉得不舒服。
3.把握语体
不同的语体,往往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适应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要,具有不同的语言特点。比如文言词语典雅、简洁、庄重,在比较庄重的书面语体如公文事务语体中经常使用;方言词语、俚词俗语等,简明、通俗、易懂,在口头语体或书面语体中的文艺语体中经常使用。例如,电影《林则徐》中写林则徐召见外商,申明中国政府关于严禁贩卖鸦片的命令,其中说到如有违令者,“船货交公,人即正法”。有外商问:“什么叫‘正法’?”中国官员答:“正法就是杀头。”这一段,林则徐说的是法令,所以用的是庄严典雅的“正法”,官员是口头对话,所以用了浅显易懂的“杀头”,两种说法和各自的语体都很协调。又如书面语体中的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常常使用长句、常式句、完全句等,而口头语体、文艺语体则常常使用短句、变式句、省略句等。
如果在口语性较强的文章里硬要使用一些书面语就会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4.考虑目的
交际目的不同,即使说同样的内容,说话的角度、重点等也应有所不同。譬如老师劝学生读书,如果对方不想读书,老师就要帮其分析原因,说明读书的重要性;如果对方很用功,但效果不好,老师则应在学习方法上作指导;如果对方文理关系处理不当,老师就应该着重谈全面打好基础,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如果老师不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谈话的重点,只泛泛地说一通,效果会理想吗?
5.学会面陈和转述
当面陈述和请人转述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要恰当运用。面陈,根据双方的关系,把陈述的内容讲清就行,这种表达方式简单一些。请人代转,涉及第三人,不仅叙述角度变了,时间、地点、称代等因素也变了。这种表达方式复杂一些,必须考虑变化了的各因素,综合运用以上各种方法恰当表述。
6.谦敬要恰当
好多汉语词汇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闹出笑话。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己方。
有人把谦敬辞用一句话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即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例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例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表示敬重,例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本节训练点:语言表达的得体
1.下列四句中,用语得体的一句是(  )
A.看到您老95岁高龄还这样硬朗,我们从心里高兴,祝您长命百岁。
B.今天是您的生日,妈妈,女儿祝您青春永驻,永远漂亮。
C.大家既然欢迎我表演一个节目,我就不怕献丑了,唱一支歌吧。
D.小芳,一次考试失败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振作起来,胜利终归是你的。
解析:选C A项,“长命百岁”一般只用于儿童,不用于老人。B项,祝妈妈“青春永驻,永远漂亮”不得体。D项,“胜败乃兵家常事”一词太大,用在这里不妥当。
2.期中考试,小明成绩滑坡,心里很难过,班主任想找他谈话。下面四种说法,效果最理想的是(  )
A.你怎么搞的,考成这个样子!往后怎么办?还会有希望么?
B.你这次是考得不理想,你难过我理解。但不能灰心,我相信下次你会考好的。
C.考坏了,难过不中用,该找找原因才是,下次争取考好!
D.你这次考不好,早在我预料之中。这叫作自作自受,还难过什么!不好好反省反省,下次会更糟。
解析:选B A项,完全是训斥,指责语气,不会有好的效果。C项,也带有责备语气,效果也不好。D项,不但指斥,而且嘲笑,效果更不好。
3.下列选项是四则“遗失启事”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通顺、得体的一项是(  )
A.本人昨日在体育馆遗失一副红色羽毛球拍,您若及时联系鄙人,不胜感激之至。
B.昨日本人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于阅览室,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谢谢哟。
C.本人昨日在图书馆不慎丢失黑框眼镜一副,希望拾到者与我联系,不胜感激。
D.昨日本人遗失饭卡于学校饮食服务中心,恳请拾者高抬贵手交还,万分感激。
解析:选C A项错在“鄙人”,谦辞,旧时用于自称,此处不得体。“不胜感激之至”用语重复,删去“之至”。B项错在“璧还原物”,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璧”敬称对方的东西。“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于阅览室”不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D项错在“高抬贵手”,这个成语是旧时恳求人原谅或饶恕的话,意思是您一抬手我就过去了。不合语境。“遗失饭卡于学校饮食服务中心”不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4.广播稿要求通俗、口语化,一听就明白。把下面一段文字改作广播稿时,有四处非改动不可,写出这四处的序号。
自a从我省西部b地区发生强烈地震c以来,本市各界d对震灾e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赈灾f活动,捐款累计g已逾100万元之巨h。我厂原来已经捐款(包括捐赠衣服、物品折款i)8万元,昨天又捐款
2万元。这些钱物j已经转送到了灾区k。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中“震灾”与“赈灾”同音异义,用口语表达时必须修改,以免产生误解。“逾”是书面词语,不通俗。“100万元之巨”也是书面化词语,不通俗,不符合广播稿要求。另外,广播中不能使用书面语才能用的括号加注释说明的表述方法。
答案:e f h i
5.下面是张晓亮给即将退休的语文老师的留言,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此时此刻,我们想到的是与您一起的日日夜夜:课堂上,你抛砖引玉,循循善诱;生活中,您无所不至,细心呵护。如今,您要离我们而去了,我们内心十分悲伤。祝愿您身体健康,一路走好。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抛砖引玉”应改为“悉心引导”。②“无所不至”应改为“无微不至”。③“离我们而去”改为“退休”。④删去“一路走好”。
6.整个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比如学生减负、大学自主招生、高考英语分值降低等话题每每成为舆论热点。如果你要就教育问题采访教育部领导,请拟写三个采访问题。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得体;每个问题不超过2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您对我们目前教育的整体情况是怎样看的?
②您认为社会对教育问题特别关注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③您对解决教育问题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7.某校文学社将举办“读《诗经》·品经典”活动,拟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宣传语。请拟写一则宣传语,用以制作宣传海报。要求:①紧扣活动主题;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③不超过40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徜徉风、雅、颂,感受庄重、淳朴的气息;解读赋、比、兴,体会形象、浪漫的魅力。
8.某同学被浙江大学录取,打电话告诉班主任这一消息。下面是师生二人的对话,请根据情境将空缺部分补充完整。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生: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你好!
生:我是王子豪。我被浙江大学录取了。
师: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这是我应该做的。到大学好好干,相信你会学有所成的。
生: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再次祝贺你和你的家人。
生:嗯,我代表家人谢谢您,有空去看您,请多保重身体!
师:好的,多联系。
生:老师再见!
师:再见!
答案:①老师,您好!②祝贺你!努力终有回报。③谢谢老师!感谢老师三年来对我的关心和培养。④我一定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的厚望。
9.某校即将举行校庆100周年活动,一位成为著名画家的校友王先生寄来一幅曾经获得全国大奖的处女作《锦绣河山》表示祝贺,校学生会的宣传委员替校长办公室写了一封短信给这位校友,其中四处画线部分里有的词语用法不妥,请写出修改意见。
王先生:
你好!校长近日收到你获得过全国大奖的①第一幅处女作《锦绣河山》,非常高兴,已安排我们②将你的作品惠存于校友作品陈列室。你随寄的对这幅画的说明文字,③我们已按你的吩咐请校庆办公室雅正。④感谢你对敝校所尽的绵薄之力。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第一幅处女作”重复,删除“第一幅”。②“惠存”改为“珍藏”。③“雅正”改为“略作改动”。④“你对敝校所尽的绵薄之力”可以改为“你对母校做出的贡献”。
10.下面这句话太长,不适合播音,请把它改成符合广播语言特点的一段话。
一座缩短了从福州市区到金山开发区路程的横跨闽江的钢结构斜拉索大桥今天上午在省委领导同志的参加下举行了通车典礼。
要求:①保留原意;②分成四个短句;③语言连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一座钢结构斜拉索桥,它横跨闽江,缩短了福州市区到金山开发区的路程,今天上午正式通车,省委领导同志参加了通车典礼。
11.某班五位女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夺得了四项冠军。在班会上,班长说了如下一段话:
①我热烈恭贺我们班五位同学,在运动会上出尽风头、轻而易举地夺得了四项冠军,是与她们刻苦拼搏分不开的。②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她们为我们班争了光。③我要感谢她们,为她们感到荣幸,并衷心地向她们学习。
其中,三句话中有一个病句,请具体说明一处病因;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两处予以修改。
答:(1)第________句是病句。病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得体处: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答案:(1)第①句是病句。句式杂糅:恭贺……取得冠军;取得冠军与……分不开。或自相矛盾:“轻而易举”与“刻苦拼搏”矛盾。
(2)“恭贺”改为“祝贺”;“出尽风头”改为“大显身手”;“轻而易举”改为“奋力拼搏”;“荣幸”改为“骄傲”或“自豪”。
12.请你分别以一名艺术工作者和普通群众的身份,对下面这则材料发表议论,要求观点得当,符合人物身份特点。
据11月2日《新京报》报道,深圳市即将出台高雅艺术票价补贴政策,今后,每场高雅艺术演出将保证将一定比例的低价票出售给普通市民,满足市民欣赏高雅艺术的需要。深圳市文化局局长日前透露,深圳市将对市民观看高雅艺术节目进行补贴,保证20%的门票不超过100元,10%的门票甚至不超过50元。
艺术工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普通群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艺术工作者:高雅艺术以低价的方式走向民间,为广大群众带来更多的精神享受,这对提高人民的艺术欣赏水平,普及高雅艺术有着深远的意义。
普通群众:我们可以用优惠的价格看到高雅的艺术,这是政府为我们做的一件大好事,我们真心欢迎政府出台这样的惠民政策。
13.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做学问。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①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②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③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④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答案:①“光临”改为“回到”;②“至今健在”删去,或改为“精神矍铄”;③“高足”改为“学生”;④“欣慰”改为“高兴”。
14.穆天宇给余爷爷留了一张便条,本想写得有点文采,却有四处用词不得体。请将不得体的词语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余爷爷:
惊悉阁下病了,父亲让我登门造访,未能见面。现馈赠鲜花一束,祝早日康复!
小宇
6月7日
①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②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③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④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答案:①将“惊悉”改为“获悉”;②将“阁下”改为“您老”;③将“造访”改为“探望”;④将“馈赠”改为“敬献”。
15.根据下面的情景和要求,代拟一段对话。
情景:一青年学生与一老教师相约登山,各备行囊。学生要替老师背包,老师婉拒,学生坚持。
要求:①老师要说出婉拒的理由,学生坚持的理由要有针对性;②符合情景与身份,语言得体。
老师婉拒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坚持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老师婉拒说:谢谢你,你自己都背着行囊,够累的了,我怎么能让你再背一个呢?我们来登山,就是要锻炼一下自己的体魄和毅力,背着它更能考验我们的耐性。
学生坚持说:老师,您的年龄大,山路崎岖,路途遥远,会很危险的;我年轻,力气大,动作灵便,还是让我来背吧!
16.以下是某校文学社发布的招募信息,请将这一信息改写成正式的招聘启事,要求内容准确、层次清晰、表达得体。不超过70字。
帅歌靓女,你喜欢文学不?希望在文学的天空翱翔不?希望提高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不?快快来看哟,“文星文学社”在这儿撒网啦!现根据发展需要招收有一定文学功底的新社员30名,心动不如行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哟!要是有意,请于31日前到校办公楼二楼“文星文学社”处报名,等你大驾光临,不见不散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校“文星文学社”根据发展需要,招收新社员30名。要求热爱文学、有一定文学功底。有意者请于31日前到校办公楼二楼“文星文学社”处报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