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案
教学背景分析
《祝福》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篇小说。这篇课文篇幅长,需要抓住小说的相关知识来分析。高中要求会做小说阅读,能力要求比较高。
【自主学习】
课前助读资料
1.古诗赏读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赏读:对千夫所指的民贼怒目而视,对孤弱的幼儿甘愿俯身做牛马。表现了鲁迅对敌斗争、对弱者关爱的精神。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赏读:把我的拳拳爱国心向天上寒星表达,虽然不被察觉,但我仍要把一腔热血献给祖国。
2.成语积累
(1)爱莫能助:爱,爱惜;莫,不。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
(2)哀鸿遍野: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灾民。
3.名句积累
(1)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则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2)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浪费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鲁迅
二、走近作者
1.走近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 周树人 ,字 豫才 ,中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 、思想家 、 革命家 ,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2.写作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 1 篇。也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选自《彷徨》中的唯一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创作了小说《祝福》,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流弊和余毒。
3.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三、知识积累
1)文化常识: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是指“仁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礼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智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信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三从四德:“三从”为“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宋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2)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还有补叙、分叙)。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故事的一种方法,它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叙述方法。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它可以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效果。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这种写法叫插叙。它可以帮助情节的展开,丰富作品的内容。
3)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提供人物生活的场所。②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特征。③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④侧面反映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⑤暗示、推动情节的发展。
四、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
1、一般小说的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组成,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速读课文,梳理本文的情节结构。(B级)
情 节
内 容
起讫段落
时间
序 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旧历年底祭灶日(腊月二十三)的夜晚
开 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一年的冬初到新年过后十几天(时祥林嫂二十六七岁)
发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一个新春(祥林嫂被婆家抢走后没几天)
高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后又过了两个新年
尾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
祥林嫂死后(恰巧是)祝福日
由上可见,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 倒叙 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C级)
(1)设置悬念,引起人对祥林嫂一生的关注。(2)增强作品的悲剧气氛。(3)避免叙事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深度学习】
1、分析祥林嫂形象:
(1)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B级)
时间
年龄
服饰
面貌
眼睛
初来鲁镇
二十六七岁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只是顺着眼
再来鲁镇
三十来岁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有泪痕,眼光无精神
临死之前
四十上下
头发全白,手拄竹竿,下端开了裂,手提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失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他是一个活物
附:祥林嫂年表
到鲁镇以前
在卫家山和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结婚,后来没有了丈夫。
到鲁镇一年
二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
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
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
第二任丈夫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
春天阿毛被狼吃掉。秋天到鲁镇。年底祭祀时很闲。
到鲁镇六年
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
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被主人允许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反应迟钝。
到鲁镇九年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到鲁镇30年
问我三个问题。死亡
。
(2)比较它们的异同,结合她不同阶段的具体生活遭遇,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初来鲁镇时的祥林嫂,是逃避婆婆逼嫁而离家打工的,她以精神力量抗拒人生灾难,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青年妇女。虽然生活困苦,“脸色青黄”,但精力充沛,两颊还是红的,穿着也反映了她旺盛的生命力量和内心世界的明净。再来鲁镇时的祥林嫂,第二个丈夫病死,儿子被狼吃,自己又被大伯逐出,精神受到挫伤,意志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但仍在勉力维持着习惯打扮。脸色和眼光表明她已经失去了精神力量。临死之前的祥林嫂,因再嫁而且丧夫,受到周围所有人的歧视,沦为乞丐,物质上一无所有,精神已经完全枯竭,也毫无寄托,从肉体到精神都垮掉了。
(3)研讨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写在下面。(C级)
祥林嫂是旧时代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对生活要求不高,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要,但仍被封建的思想文化与冷漠的社会拒绝。丈夫死去,婆婆逼嫁,她逃到鲁镇打工,但仍被婆家抢走,强行嫁人。第二个丈夫病死,三岁的儿子被狼吃掉,自己又被大伯逐出,只好再次到鲁四老爷家打工。她的不幸命运非但无人同情,反而因再嫁成为众人眼中的不洁之人,在鲁镇处处受歧视,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压力,后来被辞退,乞讨为生,最后在人们年终的祝福中悲惨地死去。祥林嫂是旧时代勤劳、易于满足却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生活悲惨,最终被社会彻底厌弃的悲剧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小组讨论)(C级)
(1)画出文中描写鲁四老爷的文字,并分析人物形象。
①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之后便大骂其新党,所骂的还是康有为。② 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③ 四叔皱了皱眉,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④ “可恶!然而……。”四叔说。 ⑤ 四叔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叔是一个封建卫道士,顽固坚持封建礼教,反对一切变革。因为祥林嫂是寡妇而嫌恶,对祥林嫂的婆家绑架祥林嫂非但不反对,反而表示理解。对祥林嫂失去第二个丈夫毫无同情,反而剥夺她参加祭祀的权利。对祥林嫂的祝福时悲惨死去竟然骂其是“谬种”。他满口仁义道德,却毫无人性,正是他从精神上,进而从物质生活上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他是杀害祥林嫂的主要凶手。
画出文中描写柳妈的文字,并分析人物形象。
①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 ②“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是撞坏的吗?” ③“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④“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⑤“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⑥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 ⑦“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⑧“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柳妈是一个不杀生的善女人,却讥笑祥林嫂的再嫁,并用她的鬼神观念严重威胁了祥林嫂的生存信心,导致了祥林嫂的精神崩溃,这反映出迷信的鬼神观念也是封建礼教的一种形式,无知的柳妈也是运用封建礼教逼死祥林嫂的凶手之一。
(3)画出出文中描写鲁四婶的文字,并分析人物形象。
①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 ② “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 ③ 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 ④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 ⑤四婶慌忙的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⑥四婶又慌忙的说。“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⑦“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四婶和四叔一样,是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当祥林嫂能干活时,她利用祥林嫂劳动;当祥林嫂丧夫失子后,本已悲伤异常,四婶不但没有安慰,反而和四叔一起,认为祥林嫂是寡妇,不干净,不让她参加祭祀,从而彻底摧垮了祥林嫂的生存愿望,把祥林嫂推向了精神崩溃乃至最后死亡的深渊。四婶和四叔一样,是用封建礼教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作品中的“我“是
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2.你认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是什么?(C级)
(1)封建的政权、族权、父权、神权四大绳索编织成严密的网,将祥林嫂捆绑其中,直至窒息而死。婆婆的转卖,大伯的收屋,使祥林嫂的生活一步步走向深渊。而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对寡妇的厌恶,对再嫁寡妇的歧视,则从精神上摧垮了祥林嫂存在的价值。
(2)另一方面,祥林嫂周围一大群不觉悟的有名无名的群众:短工的麻木、鲁镇群众的奚落、柳妈迷信的精神威胁……他们与祥林嫂同属受压迫剥削的劳动者,然而偏偏信奉“三纲五常”,并用统治阶级的观念审视、责备、折磨祥林嫂,使她处于孤立无缘的地步。
(3)再者,祥林嫂的悲剧还有她自身的原因,她满足于坐稳了奴隶的地位,出逃、抗婚等反叛行为的背后却是“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道德,她的捐门槛是出自封建父权下的精神恐怖。她始终以封建礼教的是非为是非,正是这种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无情地绞杀了祥林嫂的精神和肉体。
根本原因是封建礼教的桎梏遍布祥林嫂生活的角角落落,使她没有一点生存的空间。
3.体会本文精彩的环境描写。
(1)环境描写一(B级)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漫了幽微的火药香。
(2)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C级)
交代了典型的社会环境。旧历年的热闹反映出当时虽是辛亥革命后,人们的观念还是旧的,为文中鲁镇人陈腐的思想观念、毫无进步的言行做铺垫,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环境描写二(B级)
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C级)
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描写出祝福夜鲁镇的热闹气氛,反衬出祥林嫂之死的寂寞、悲凉。
4、讨论小说题为“祝福”的含义。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学习小结】祥林嫂,一个年轻、健康、勤劳、朴实、坚强、善良的女子,在封建礼教的逼迫下,失去正常生活的权利,未老先衰,最终被这个世界彻底遗弃。鲁四老爷夫妇、柳妈乃至全鲁镇的人都在用封建礼教的刀子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突出了批判封建礼教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