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60分,40分钟完成)
班级
姓名
总分
一、单选题(30分,每题3分)
1.
下面有关细胞的物质输人和输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2中结构①可以有保护和润滑的作用
B.
图2中运输方式a和b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
图2中的③具有流动性,②也可以运动
D.
图1中的△h不再升高时S1溶液浓度与S2溶液浓度相同
【答案】D
溶液浓度不相同,D项错误。
2.
如图为细胞中某一结构的局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②均为脂质,可以用苏丹
III
染液染色观察
B.
由①组成的膜称为单位膜,细胞膜由两层单位膜组成
C.
②是脂溶性的,分布在脂双层内部,其元素组成为
C、H、O
D.
①中的两层结构完全相同,②使该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答案】C
【解析】①表示磷脂双分子层,②表示胆固醇,磷脂和胆固醇均为脂质,但苏丹III染液只能鉴定脂肪,A项错误;由①(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膜称为单位膜,细胞膜由一层单位膜组成,B项错误;②所示的胆固醇是脂溶性的,其元素组成为C、H、O,分布在脂双层内部,C项正确;①中的两层结构完全相同,①②都能运动,使该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项错误。
3.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中用带有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两种细胞的膜蛋白,一段时间后两种膜蛋白能在杂种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如图是相关实验结果的记录,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温度超过15℃,细胞膜流动性开始增强
B.该实验证明膜蛋白能够运动
C.温度对膜蛋白的运动有影响
D.融合时间越长形成的嵌合体越多
【答案】D
4.单纯的磷脂分子在水中可以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如图),它载入药物后可以将药物送入靶细胞内部,下列关于脂质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a处嵌入脂溶性药物,利用它的选择透性将药物送入细胞
B.在b处嵌入脂溶性药物,利用它的选择透性将药物送入细胞
C.在a处嵌入水溶性药物,利用它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
D.在b处嵌入水溶性药物,利用它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
【答案】C
【解析】生物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磷脂分子的头部是亲水的排在外侧,尾部是疏水的排在内侧;所以水溶性药物在a处能稳定存在,脂溶性药物在b处能稳定存在;球形脂质体与细胞膜融合时,膜的结构特征不变,借助于膜的流动性可以将a处的药物送入细胞内部,但只能将b处的药物送到细胞膜的两层磷脂分子之间,不能送到细胞内部,综上分析可知,要将药物送入细胞内部,应选择水溶性药物嵌入a处,所以选C。A、B、D错误。
5.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是(
)
①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②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③静止的④流动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6.如图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模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细胞膜为单层膜包括两层A分子
B.动物细胞膜成分除了图示ABC外还有固醇
C.图中的C在细胞膜上位置固定不变
D.细胞膜可以与内质网膜直接相互转化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的考查.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磷脂分子是轻油一般的流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大多数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7.若将细胞膜的磷脂提取后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下列能正确反应其分布的图是(
)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根据磷脂分子的特点,组成细胞膜的磷脂亲水的极性头部,疏水的非极性尾部,因此,在水溶液中呈现出头部在水中,而尾部在空气中的分布.
解:根据磷脂分子的特点,组成细胞膜的磷脂既有亲水的极性部分,又有疏水的非极性部分,据图分析,亲水的极性为头部,疏水的非极性为尾部,因此,在水溶液中呈现出头部在水中,而尾部在空气中的分布,即图A所示的分布情况.
8.
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示意图所示,其基本过程:(
)
①用某种荧光染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
②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现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消失).
③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又出现了斑点.
上述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
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
C.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D.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
【答案】C
9..用丙酮从口腔上皮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S1,设细胞膜表面积为S2,则S1与S2关系最恰当的是(
)
A.S1=2S2
B.S1<2S2
C.S1>2S2
D.S2<S1<2S2
【答案】C
【解析】细胞膜是有两层磷脂分子组成,磷脂分子的头部是亲水的尾部是疏水的;除磷脂以外,细胞膜的成分中还有其他的脂质,所以S1>2S2。
10.
下列有关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线粒体膜和叶绿体膜中的蛋白质分子是相同的
B.
核膜和内质网膜在结构上有密切联系
C.
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组成
D.
细胞膜中的大多数蛋白分子和磷脂分子不是静止的
【答案】A
【解析】线粒体膜和叶绿体膜的功能不同,因此二者的蛋白质分子不同,A项错误;核膜的外膜和内质网膜在结构上直接相联,B项正确;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组成,C项正确;细胞膜中的大多数蛋白分子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具有流动性,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30分,每格2分)
11.(14分)用不同的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人细胞和小鼠细胞的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物质结合,使两类细胞分别产生绿色和红色荧光。当这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但在37℃下保温0.5
h后,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就呈均匀分布。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和小鼠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属于构成膜结构的________物质。
(2)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表明了组成细胞膜的________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由此可以证实关于细胞膜结构“模型”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成立的。
(3)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表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________。
(4)如果该融合实验在20℃条件下进行,则两种表面抗原均匀分布的时间将大大延长,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0℃下培养40
min,则发现细胞仍然保持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蛋白质 (2)蛋白质等 膜物质分子能够运动 (3)构成膜结构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 一定的流动性 (4)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膜上蛋白质分子的运动速率减慢 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体现
流动性暂时未得到体现。将融合细胞置于37℃下保温40
min后,温度适宜,膜上的分子因流动而发生重新排列,表现出荧光点均匀分布的现象。
12.(16分)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安徳里亚斯 鲍施和他的研究小组构建了一些能自己移动和改变形态的“类细胞”,该“类细胞”有一个脂质组成的膜,内有一些有机物和某种能源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类细胞”的膜与正常细胞膜类似,其支架都是由
组成的,整个“类细胞”类似于真核细胞中
(填两种细胞器)产生的囊泡.
(2)该”类细胞”无法产生自身运动所需的直接能源,“类细胞”中添如的能源物质最可能是
(填中文名称).
(3)将该“类细胞”放人蒸馏水中,会发生破裂,原因是
.研究人员发现,该“类细胞”在一定浓度的K+溶液中无法吸收K+可能的原因是
.
(4)科学家想利用该“类细胞”运输抗癌药物,药物在患者体内释放进人细胞时,要发生膜的
,这体现了生物膜的
特点.如果希望药物只作用于癌细胞,需要在该“类细胞”的脂质膜中加入
.
【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
内质网、高尔基体(2)三磷酸腺苷
(3)“类细胞”内溶液的浓度高于外界,因吸水而发生破裂
缺少运输K+的载体
(4)融合
流动性
能与癌细胞特异性结合的信号分子(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解析】(1)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该“类细胞”有一个脂质组成的膜,类似于真核细胞中内质网、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
(2)该”类细胞”自身运动所需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TP的中文名是三磷酸腺苷.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知识点讲解】
时间
实例(实验)
结论(假说)
19世纪末
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
欧文顿认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
将膜分离提纯,并进行化学分析
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1925年
红细胞膜中脂质铺展成单分子层后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1959年
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1970年
人、鼠细胞杂交实验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
流动镶嵌模型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例题讲解】
在人类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罗伯特森提出的三层结构模型与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同点是( )
A.
两种模型都认为组成生物膜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脂质
B.
两种模型都认为蛋白质分子均匀排列在脂质分子的两侧
C.
两种模型都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D.
两种模型都认为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答案】A
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的,D错误。
【变式训练】
对生物膜结构模型的探究历经了100多年的时间,目前仍在研究之中。在这期间,无数科学家积极投身该项研究之中并各自取得一定的进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19世纪末,欧文顿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最终推测膜上含有蛋白质
B.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取出蛙红细胞内所有脂质,最终确定膜上的磷脂为双层
C.1959年,罗伯特森获得细胞膜“暗﹣亮﹣暗”的电镜照片,认为蛋白质分布于膜两侧
D.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膜上所有磷脂和蛋白质都是运动的
【答案】C
误。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知识点讲解】
1.细胞膜的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3)细胞膜表面的糖类可以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其分布特点是糖蛋白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
2.糖蛋白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图1体现了通过体液运输实现细胞间的间接交流,图2体现了细胞与细胞间的直接交流。图3体现了通过细胞通道传递信息。
(2)细胞识别的物质基础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糖被)。
【例题讲解】
如图表示生物膜的亚显微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在生物膜中是不均匀分布的
B.
②是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C.
CO2、H2O通过细胞的方式相同
D.
②是运动的,但①是静止的,所以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答案】D
【解析】①是三蛋白质,在生物膜中是不均匀分布的,A项正确;②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B项正确;CO2、H2O通过细胞的方式都是自由扩散,C项正确;①和②都是运动的,所以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项错误。
【变式训练】
科学工作者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鼠细胞的膜蛋白后,进行细胞融合实验(如图所示)。该实验说明
(
)
A.膜蛋白是可以移动的
B.两种细胞的膜蛋白种类相同
C.膜蛋白可以起生物催化作用
D.膜蛋白能控制某些物质出入细胞
【答案】A
三、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知识点讲解】
⑴原因: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⑵表现: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细胞融合、胞吞、胞吐及载体对相应物质的转运等。
⑶影响因素:主要受温度影响,适当温度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升高,膜的流动性增强,但温度高出一定范围,则导致膜的破坏。
⑷实例:①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②变形虫捕食和运动时伪足的形成;③白细胞吞噬细菌;④胞吞与胞吐;⑤受精时细胞的融合过程;⑥动物细胞分裂时细胞膜的缢裂过程;⑦细胞杂交时的细胞融合(如人鼠细胞融合)。
【拓展】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特性的不同点
(1)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温度对此特点的影响是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细胞膜的流动性越大。
(2)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影响此特性的内因是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
(3)二者存在的关系是:流动性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膜只有具有流动性,才能表现出选择透过性。
【易错警示】 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相关的4个要点
(1)不同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种类相同,但各组分的含量不同,这与细胞的功能有关,如功能越复杂的膜中,蛋白质数量越多。
(2)细胞膜的组分并不是不可变的,如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组分发生变化,糖蛋白含量下降,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物质。
(3)糖类主要与蛋白质和脂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和糖脂,二者都与细胞识别作用有关。
(4)细胞膜结构图示中糖蛋白的多糖侧链是判断生物膜内、外侧的依据,多糖侧链所在的一侧为细胞膜外侧,另一侧则为细胞膜内侧。
【例题讲解】
细胞自噬机制是将细胞内受损、衰老的蛋白质、大分子复合体或细胞器运输到溶酶体内并降解的过程,自噬机制还能清除入侵微生物和有毒蛋白聚集体,如图所示为细胞自噬的三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方式③蛋白质与溶酶体表面的膜蛋白之间的相互识别体现了信息的交流
B.
方式②溶酶体与自吞小泡的融合过程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
C.
细胞内养分不足时可能会导致细胞的自噬作用增强
D.
可推测细胞自噬机制很可能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等生理过程
【答案】B
【解析】
体,其细胞内自噬作用增强,这很可能就是机体的免疫反应的生理过程,D正确。
【变式训练】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是用带有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两种细胞的膜蛋白,一段时间后两种膜蛋白能在杂交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如图是相关实验记录,据此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当温度增加到15
℃以上时,膜的流动性发生变化
B.该实验证明膜蛋白能够在膜表面运动
C.温度对膜蛋白的扩散有影响
D.图中数据说明融合时间越长形成的嵌合体越多
【答案】D
【解析】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因此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嵌合体的形成是两种细胞的膜蛋白发生相对运动的结果,温度增加到15
℃以上时,形成嵌合体的比例明显增大,说明温度对膜蛋白的运动有影响;温度升高,膜蛋白相对运动加剧,细胞膜流动性增强;图示数据能说明温度增加到15
℃以上,温度越高,形成的嵌合体越多,而不是融合时间越长,形成的嵌合体越多。
四、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验证
【知识点讲解】
(1)染色剂进入实验
(2)色素透出实验
正常情况下紫色洋葱细胞、各色各样的花瓣显现出颜色都是因为细胞液中有某种色素分子,若将有颜色的植物组织放入清水中,色素分子不能透出,若用高温、强酸或强碱处理则可导致原生质层失活,此时色素分子就会从细胞液中透出,外界溶液将呈现色素颜色。如:
【例题讲解】
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可将其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PI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会被染色,活细胞则不着色,但将PI注射到活细胞中,则细胞核会着色。利用PI鉴别细胞的基本原理是( )
A.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不同
B.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不同
C.活细胞能分解染色剂PI
D.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PI的进入
【答案】D
透过性丧失,溶于水中的物质(如PI)都可以通过,从而使细胞核着色。1.
细胞自噬机制是将细胞内受损、衰老的蛋白质、大分子复合体或细胞器运输到溶酶体内并降解的过程,自噬机制还能清除入侵微生物和有毒蛋白聚集体,如图所示为细胞自噬的三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方式③蛋白质与溶酶体表面的膜蛋白之间的相互识别体现了信息的交流
B.
方式②溶酶体与自吞小泡的融合过程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
C.
细胞内养分不足时可能会导致细胞的自噬作用增强
D.
可推测细胞自噬机制很可能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等生理过程
【答案】B
2.
下列关于膜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些膜蛋白可作为载体将物质转运进出细胞
B.
膜蛋白都能移动使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
有些膜蛋白使专一的化学反应能在生物膜上进行
D.
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
【答案】B
【解析】在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中,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载体蛋白的协助,载体蛋白属于膜蛋白的范畴,A项正确;组成生物膜的膜蛋白大都可以流动,这是生物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原因之一,B项错误;在线粒体内膜上分布有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有关的酶,该属于膜蛋白,专一的催化[H]与O2结合生成水,
C项正确;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其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D项正确。
3.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这与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性质有关。某研究小组发现植物种子细胞以小油滴的方式贮存油,每个小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是(
)
A.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内
B.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头部向着油滴内
C.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结构与细胞膜完全相同
D.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两层磷脂的头部相对
【答案】A
【解析】磷脂分子的结构决定了其尾部向着油滴;其头部接触细胞溶胶,构成了单分子层。A正确。
4.污水净化中应用的超滤膜技术指的是一种能够将溶液进行净化、分离、浓缩的膜分离技术。超滤过程通常可以理解成与膜孔径大小相关的筛分过程。在一定的压力下,当水流过膜表面时,只允许水及比膜孔径小的小分子物质通过,达到将溶液净化、分离与浓缩的目的。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A.超滤膜技术中使用的“滤膜”实质上是一种人造生物膜
B.超滤膜技术中使用的“滤膜”实质上是一种人造半透膜
C.超滤膜技术可以滤去污水中的各种污染物
D.透过超滤膜的水,已被除去了臭味
【答案】B
5.
取下列四个表面积相同的细胞结构,将其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并将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如图所示),测得水面上磷脂单分子层的面积最小的是
(
)
A.线粒体
B.叶绿体
C.细胞核
D.液泡
【答案】D
【解析】液泡具有单层膜,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都具有双层膜,所以取以上四个表面积相同细胞结构,将其中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并将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如图所示),测得水面上磷脂单分子层的面积最小的是液泡。D正确。
6.如图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具有①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
B.①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
C.②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①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答案】D
7.
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常用猪、猴的红细胞收集到较为纯净的细胞膜进行研究,收集时要用到差速离心的方法
B.根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可推测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呈双层排布
C.电子显微镜下,细胞膜呈现暗一明一暗三层,说明细胞膜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组成
D.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水分子的跨膜运输都能体现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答案】B
【解析】实验室通常采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提取细胞膜的材料,因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采用的方法是离心法,A错误;磷脂分子具有亲水头和疏水尾,而细胞膜的两侧都有水,因此推测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上呈双层排列,B正确;电镜下,细胞膜的暗一明一暗结构,说明细胞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C错误;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错误。
8.
下列说法中,与生物膜发现史不一致的是(
)
A.欧文顿在实验基础上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由此推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磷脂—蛋白质—磷脂三层结构构成的
D.科学家将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人细胞和鼠细胞进行融合,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C
【解析】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说明细胞膜的结构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组成,故C正确。
9.
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最初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为静态的结构
C.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D.三层结构模型和流动镶嵌模型都认为蛋白质分子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答案】D
10.
在人类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罗伯特森提出的三层结构模型与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同点是( )
A.
两种模型都认为组成生物膜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脂质
B.
两种模型都认为蛋白质分子均匀排列在脂质分子的两侧
C.
两种模型都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D.
两种模型都认为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答案】A
【解析】不论是三层结构模型还是流动镶嵌模型都是建立在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这一基础之上的,A正确;蛋白质分子均匀排列在脂质分子的两侧是三层结构模型的内容,B错误;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是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C错误;三层结构模是静态统一模型,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的,D错误。
11.完成下列与细胞膜有关的实验。
(1)用质壁分离复原实验可鉴定细胞的生活状况(是死细胞还是活细胞),由于干种子细胞中不存在大液泡,我们可以用
法来鉴定,该方法运用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的特点。
(2)在提取的细胞膜中加入
,如果产生
反应,即可以证明细胞膜成分中含有蛋白质。
(3)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除了蛋白质外,还有
。
(4)若将细胞膜的磷脂提取后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经过充分搅拌,下列能正确反应其分布的图是
。
【答案】(1)染色排除
(2)双缩脲试剂
紫色(3)脂质(4)A
(4)磷脂的“头”部是亲水的,“尾”部是疏水的,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且“头”部在水中。
12.囊泡是由单层膜所包括的膜性结构,它的形成一般包括出芽、锚定和融合等过程,大小从几十纳米到数百纳米不等,主要司职细胞内不同膜性细胞器之间的物质运输。没有囊泡运输的精确组织,细胞将陷入混乱状态。通过对“囊泡运输”的研究,科学家已经收获了4次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1)囊泡膜的结构骨架是
_____________,高等动物细胞中与囊泡结构类似的细胞器有
_____________。
(2)能“出芽”形成囊泡的细胞结构有内质网、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生物膜具有_____________。
(3)囊泡能特异性“锚定”细胞器与其表面具有的_____________有关,这体现了生物膜具有_____________
的功能。
【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
溶酶体、内质网、高尔基体(2)高尔基体
细胞膜
(3)糖蛋白
信息传递
【解析】(1)囊泡也是膜结构,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高等动物细胞中与囊泡类似的有1层膜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
(2)能形成囊泡的由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这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否则无法形成。
(3)囊泡的锚定与表面的糖蛋白(受体)有关,这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