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厦门(Xià)
落蕊(ruǐ)
处方药(chǔ)
一椽破屋(chuán)
B.椭圆(tuǒ)
烙印(lào)
煞风景(shā)
骁勇善战(xiáo)
C.颓废(tuí)
佝偻(lóu)
潭柘寺(tuò)
逸兴遄飞(chuán)
D.譬如(pì)
龋齿(qū)
廿四桥(niàn)
改弦更张(xián)
【答案】A
【解析】B项,“骁”读xiāo;C项,“柘”读zhè;D项,“龋”读qǔ。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姿态
意境
喇叭
疏疏落落
B.混沌
嘶叫
细腻
自然而然
C.岐韵
蟋蟀
凋谢
婀娜多姿
D.颓废
萧索
特异
若隐若现
【答案】C
【解析】岐—歧。
3.下列句中画线的“像”字表比喻的一项是
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D.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答案】C
【解析】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判断。
4.下列对《故都的秋》一课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
B.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内心淡淡的喜悦,所以他笔下的秋色、秋味便都呈现出清、静、迷人的情调,散乱的秋景统一在这感情的基调之下。
C.“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句话运用了“绘声绘色”和“以情取景”的描写方法。
D.作者不选择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的芦花”之类,是因为这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难以写出新意来。
【答案】A
5.下列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来,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C.季节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它总是春、夏、秋、冬,循序渐进。
D.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能力。
【答案】C
【解析】应用“周而复始”。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依托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两大“国家战略”举措为契机,浙江成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的先行先试者。
B.日方所谓中国海军舰艇火控雷达瞄准日方舰机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日方舰机经常对中国海军舰机长时间、近距离跟踪监视,是造成中日海空安全问题的根源。
C.在“新国标”中,某些污染元素的限量比国际标准更为严格,比如大米的镉限量,国际标准是0.2毫克/千克,我国标准是0.4毫克/千克。
D.古龙写过,如果一个人走投无路,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一进菜市场,定然死念全消,重新萌发对生活的热爱。
【答案】B
【解析】A项,“依托……为契机”句式杂糅;C项,“国际标准”和“我国标准”应该调换顺序;D项“一进菜市场,定然死念全消,重新萌发对生活的热爱”缺少主语。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就不但在情调上,而且在语言上把雅趣和俗趣统一起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但是,郁达夫却在这里构成了和谐的、统一的情调。
②前面就有茅房、耗子,这里又有稀饭、馍馍、黄犬、大蟹等。
③这是因为他的情感亮点就是把大雅和大俗融为一体。
④这些话语本来就是缺乏诗意的,用在这充满古典的、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要冒不和谐的风险的。
⑤郁达夫把秋天写得这么有诗意,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常的俗语进去。
A.②①⑤④③
B.⑤②④①③
C.②⑤①④③
D.③⑤②④①
【答案】B
8.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格式,把描绘故都秋景的词语连缀起来,尽量表达出作者(郁达夫)的情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案】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心落地,落寞人在故都。
【解析】《秋思》里,前三句都是有名词组成,最后两句是个主谓宾结构,所以作答时,找到《故都的秋》中的主要意象,然后按照《秋思》格式仿写即可。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
①……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②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③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④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⑤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⑥“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⑦“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⑧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⑨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9.上面几段文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用四字短语概括)
【答案】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胜日秋果。
【解析】首先看选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场景),概括时要抓住每种景物的中心内容。
10.②段中画线的句子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声音也没有,是听觉感受;气味也没有,是嗅觉感受;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是触觉感受。这些描写细腻传神,景物的特点正暗合了作者落寞的心境,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
11.文中第④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答案】①结构上,承上启下,由上文对秋蝉的描写自然过渡到下文对秋雨及“都市闲人”的描写。
②内容上,南、北国的秋雨对比,突出表现了北国秋雨的“奇、有味、像样”,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解析】段落的作用要联系文本内容,从内容、结构两个角度作答。
12.对文中细节描写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用“很高很高”和“碧绿”来修饰“天色”,能给人一种清远的感觉。
B.“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无色无味无声,“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渲染了那种寂静的氛围,突出了“静”。
C.“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细腻中给人以清净悠闲,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又紧扣了“悲凉”。
D.“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及“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秋天静中的喧闹,都给人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感觉。
【答案】D
【解析】此处写声音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声”衬静,所以“喧闹”“生命力强的感觉”理解都不当。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3~14小题。
闲居遣怀十首(其一)
姚
合①
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注】①姚合是玄宗时宰相姚崇的曾孙。历官武功主簿、富平尉、万年尉。宝应中,除监察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出为金州刺史,改杭州刺史。后拜刑部郎中,迁户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
13.诗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写环境的清幽的?
【答案】①主要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②颔联的“鹤唳”,衬托出松林的幽静;诗中的秋山、绿萍、青苔,是静态的景物,更是环境幽静的体现。
1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②首联写没有徭役的烦扰,实则突出表达作者对统治者盘剥百姓的厌恶之情。③尾联“料无车马客”写没有人事官场往来,其实是对官场生活的憎恶。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对作者思想情感的鉴赏要联系整首诗歌,特别要注意这首诗首联和尾联所提供的信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④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⑤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杈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圏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⑥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⑦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有删改)
15.本文开篇写北方冬景有什么作用?
【答案】将北国的冬天与江南的冬天做对比,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
【解析】本文标题是“江南的冬景”,开头却写北方的冬景,这就可以联系课文《故都的秋》中的写法去分析。另外,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都有烘托渲染的作用。
16.第⑤段作者描绘了一幅江南微雨图。请仿照这种形式,概括第⑥段描绘了一幅什么图,并简要说说本段描写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第⑥段描绘了一幅江南雪景图。这幅图,作者并没有从正面去刻画,而是巧妙地引用了前人的诗句来表现江南冬景的意境。这样写的好处是:①引发读者的联想。引用诗句,避实就虚,让读者通过联想去体味江南下雪的美景;②丰富文章的内涵。作者巧用前人诗句,以补散文没有说尽的余意,使文章跌宕多姿:时而使人沉浸在古典诗词的意境中,时而又将人带进优美的画境里,取得以少胜多的效果;③增添作品的文采。古诗的引用,使文章有一种古色古香的美感,给人文采飞扬的感觉。
【解析】先分析第⑥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再仿照“江南微雨图”的短语结构形式回答第一问。第⑥段文字在描写江南雪景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有怎样的妙处?抓住这些问题回答即可。
17.第⑥段中画横线句子“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或过渡)。承上段写雨而来,启下文写雪的内容。(符合意思即可)
18.文章结尾“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一句中加粗的“无聊”一词原本是贬义词,用在这里有何含义?
【答案】“无聊”一词在这里贬词褒用。意思是说窝在家里写江南冬天的美景,那真的有点无聊,应该走出去感受江南冬天的美景,那才有趣。(符合意思即可)
【解析】该题考查句子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分析重点词语的含义,需结合文章主旨及所在文段大意主旨,分析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