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6课
孔雀东南飞
并序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箱帘(lián)
摧藏(zànɡ)
伶俜(pīnɡ)
窈窕(yǎo
tiǎo)
B.鲑珍(xié)
遗施(yí)
公姥(mǔ)
否泰(fǒu)
C.明月珰(dānɡ)
自缢(yì)
便言(pián)
玳瑁(mào)
D.箜篌(kōnɡ
hóu)
踯躅(zhí
zhú)
葳蕤(ruí)
彷徨(pánɡ)
【答案】B
【解析】“遗”读wèi,“否”读pǐ。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始适还家门(出嫁)
适得府君书(刚才)
B.故作不良计(故意)
大人故嫌迟(特地)
C.幸可广问讯(幸亏)
幸复得此妇(希望)
D.徒留无所施(用)
留待作遗施(施舍)
【解析】A
【解析】B项,后句“故”:仍旧;C项,前句“幸”:希望/后句“幸”:幸而,幸好;D项,后句“施”意思是“赠送”。
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孔雀东南飞
A.手巾掩口啼
B.槌床便大怒
C.足以荣汝身
D.自名秦罗敷
【答案】A
4.下列各项中,两句话都含有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便可白公姥
否泰如天地
B.我有亲父母
昼夜勤作息
C.女行无偏斜
逼迫兼弟兄
D.及时相遣归
生人作死别
【答案】B
【解析】A项,公姥:偏指姥,婆婆/无;B项,父母:偏指母,母亲/作息:偏指作,劳作。C项,无/弟兄:偏指兄,哥哥;D项,无/无。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B项,“尔”均为指示代词,这样;A项,副词,暂且/连词,并且;C项,副词,如此/动词,像;D项,名词,机会/连词,于是。
6.下面各句中,加线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可怜体无比
B.共事二三年
C.便利此月内
D.心中常苦悲
【答案】D
【解析】A项,“可怜”古义是可爱;今义是值得怜悯;B项,“共事”古义是一起生活;今义是在一起工作;C项,“便利”古义是吉利,今义是使用或行动起来不感觉困难;容易达到目的。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焦仲卿妻刘氏是一个善良的女性,却在结婚两三年后就被婆婆嫌弃。她与焦仲卿诀别时,虽然忧心忡忡,却依然“感君区区怀”。
B.2016年11月16日晚,庐剧《孔雀东南飞之焦仲卿妻》在安徽大剧院拉开了公演的序幕,表演场面可谓附庸风雅,令人叹服。
C.汉代女子改嫁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焦仲卿夫妻的婚姻悲剧发生在建安年间,那时焦仲卿妻自求遣归的想法并不奇怪。
D.《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夫妻二人对待爱情坚贞不渝,这自然值得肯定。但如果以这样的标准要求天下所有的夫妻,显然,这是不现实的。
【答案】B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饲养员介绍,动物园内的孔雀长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飞行天性逐步降低。对它们进行一定的飞行训练,很有必要。
B.“二度梅”得主、国家一级演员吴凤花,2014年11月30日亮相胜利剧院,演出了她的经典之作《孔雀东南飞》。
C.千古绝唱《孔雀东南飞》是第一首中国文学史上的长篇叙事诗,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
D.汉代实行“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孔雀东南飞》中的庐江小吏焦仲卿,便在察举制中的受益者。
【答案】B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使全诗产生了质的变化,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B.《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也是我国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选自南朝宋人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C.这首诗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辞》在文学史上因其文学价值而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D.诗中采用了托物起兴的手法,借飞禽的离散相依,暗示了焦、刘两人婚姻的破裂,给全诗奠定了缠绵悱恻的抒情基调。
【答案】A
【解析】乐府诗歌是现实主义的,《孔雀东南飞》浪漫主义的结尾并没有改变全诗的现实主义风格。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共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徒留无所施
徒:徒然,白白地
B.却与小姑别
却:但,然而
C.逆以煎我怀
逆:违背
D.自可断来信
信:音信,消息
【答案】A
【解析】B项,却:退下来;C项,逆:出预料,想到将来;D项,信:使者,指媒人。
11.下列“相”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及时相遣归
B.儿已薄禄相
C.好自相扶将
D.不得便相许
【答案】B
【解析】B项,相:相貌。A、C、D三项均偏指一方。
12.下列对开头画波浪线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此段列举“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等来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很有教养。
B.此段运用铺陈排比的手法,从而达到了盛赞刘兰芝才艺的效果。
C.此段按时间顺序来写,是为了突出刘兰芝家对她的教育循序渐进,很有整体规划。
D.此段中罗列的数字是互文,这是一种交叉的表述,只是表示兰芝富有教养,并不是指具体才艺的学习年限。
【答案】C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答案】(1)我不能胜任你家的驱使,白白地留下也没有什么用处,你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休弃回娘家。
(2)感谢你的真情挚意,你既然如此记着我,盼望着还望不久你便能来接我。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韩凭夫妇
宋康王舍人韩凭【韩凭,或作韩朋。韩凭与何氏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因为表达了人民的美好愿望,隋唐以后,广泛流传,但以《搜神记》所记为最早】,娶妻何氏,美,康王【宋康王,战国宋国的末代国君,名偃,暴虐无道,溺于酒色,往往射杀臣下,当时称为“桀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城旦,一种刑罚,被处城旦罪的人,发往边地,白天伺察寇虏,夜里修造长城】。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故意把话说得不明白】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
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下,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衣服经不起拉拽】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夕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指韩凭妻何氏所作自明其志的歌。据《彤管集》,何氏所作之《乌鹊歌》,其词如下:“南山有鸟,北山张罗,鸟自高飞,罗当奈何!乌鹊双飞,不乐凤凰;妾是庶人,不乐康王”】至今犹存。
【注】正文选自晋朝干宝《搜神记》卷十一;【】内的文字是对有关内容的注解。
1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囚之,论为城旦
论:判处、定罪
B.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
遗:留下、遗留
C.其妻乃阴腐其衣
腐:使……腐坏
D.雌雄各一,恒栖树上
恒:一直、总是
【答案】B
15.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直接表明韩凭夫妇忠贞爱情的一组是
①俄而凭乃自杀
②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下
③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
④根交于下,枝错于上
⑤交颈悲鸣,音声感人
⑥妾是庶人,不乐康王
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③是宋康王故意把韩凭夫妇的坟墓分开;④和⑤是通过树和鸳鸯来表现韩凭夫妇的忠贞爱情,属于间接表现。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目中“直接表现”这一要求。
16.下列对正文和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凭是宋康王的舍人,他与何氏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被人们世代广为传颂,晋干宝的《搜神记》最早记载了这个故事。
B.宋康王是个经常射杀臣下、沉溺于酒色的暴虐之君,被时人称为“桀宋”。韩凭的妻子何氏容貌美丽,被他夺为己有。
C.韩凭夫妇以身殉情,虽未能合葬,但两坟之间长出一棵繁茂的大梓树将其连为一体,树上的鸳鸯交颈悲鸣,音声感人。
D.何氏生前曾创作《乌鹊歌》自明其志,以南山之鸟、双飞的乌鹊等自况,表达了不慕荣华、追求婚姻自由的美好愿望。
【答案】C
17.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
(2)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3)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
【答案】(1)后来宋康王得到了这封信,把信给他身边的近臣看,他们都不明白何氏的意思。
(2)康王希望我活着,我却只求一死。希望(君王)把尸骨赐与韩凭,使夫妻合葬。
(3)你们夫妻相爱(至死)不休,如果(你们)能使两坟相合,那么我不阻拦你们。
【参考译文】
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娶何氏为妻,(他的妻子)容貌美丽,康王(将何氏)强抢入宫。韩凭怨恨康王夺走自己心爱的妻子,宋康王就下令把韩凭囚禁起来,判处他犯了城旦罪。
何氏暗中给韩凭写了一封信,信中故意把话说得不明白,说:“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后来宋康王得到了这封信,把信给他身边的近臣看,他们都不明白何氏的意思。大臣苏贺对康王说:“其雨淫淫,说的是心中的哀愁和思念(像连绵的秋雨一样无休无尽);河大水深,是说夫妻被拆分两地就像被大河阻隔那样无法相会;日出当心,是说何氏已经抱定以死明志的想法。”不久,韩凭自杀而死。
(听到丈夫自杀的消息后),韩凭的妻子暗中让自己的衣服腐坏。(一天),康王让何氏陪伴他登台游览,何氏于是纵身跳下高台,康王身边的的侍从急忙去拉她,但何氏的衣襟(已经腐坏)经不起拉拽(没有把她拉住),何氏摔死了。(何氏)在衣带里给丈夫留下一封信,信中说:“康王希望我活着,我却只求一死。希望(君王)把尸骨赐与韩凭,使夫妻合葬。”
康王很是恼怒,不听何氏的遗言,让与何氏同乡的人把她埋葬了,使两座坟墓隔离相望。康王说:“你们夫妻相爱(至死)不休,如果(你们)能使两坟相合,那么我不阻拦你们。”(不料)一夜之间,就有两棵大梓树(分别)长在两座坟墓的顶端,十天左右就大得如一抱粗细,弯下树干相互靠拢,树根在地下交缠,枝叶在地上交错。又有一对鸳鸯,一雌一雄,一直栖息在树上,早晚都不离去,颈与颈依偎在一起发出悲鸣之声,声音(凄切哀婉)感人心魄。宋国的人同情韩凭夫妇的不幸,就称这两棵树为“相思树”。相思的名称就起源于这种说法。南方人说这对鸳鸯就是韩凭夫妇的精魂(化成的)。如今睢阳有韩凭城,韩凭的妻子何氏所作的歌谣至今还在流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一直以来大多赞成唐弢先生的观点: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如此仇恨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她真是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公子说媒。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慢怠。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兰芝的一句“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儿媳才难为。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时代。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在时时处处刁难儿媳。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所以我认为,纯粹是一个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活生生拆散了一对鸳鸯,导致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有什么错呢?再说,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兰芝本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又没人再敢提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心罢了。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正是这样的虚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作品更生动。说他“热衷富贵”“时刻希望往上爬”“自私自利”,这么上纲上线,罪状似乎太大。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坐等太守的儿子再来说媒呢?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有力地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赞美了焦刘二人忠贞的爱情。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第11期,有删改)
1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画横线的“合情合理”的一项是
A.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
B.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C.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D.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
【答案】D
19.下列各项中,对作者得出末段主题的理由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B.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不会那么看重的。
C.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拆散了这对鸳鸯,导致了刘焦的爱情悲剧。
D.刘兄有点错,他帮助刘母劝兰芝;也有点虚荣,尽管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文中作者明确表示刘兄劝诫兰芝合情合理,所以D项说刘兄有点错是不正确的。
20.下列各项中,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而是写出了病态的心理的危害。
B.现代人的婚姻爱情观更看重地位、头婚、富贵,不大看重人品,这一点看来还不如刘兰芝时代更开明开放。
C.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因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于是焦母处处为难兰芝,这是唯一原因。
D.县令、太守相继来刘家为儿子提亲,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看重是否寒门、门阀等级、头婚二婚等问题。
【解析】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