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7课
诗三首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谄谀(chán)
稼穑艰难(sè)
譬如(pì)
如蚁附膻(shān)
B.子衿(jīn)
趾高气扬(zhǐ)
堑壕(zhán)
绕树三匝(zā)
C.龃龉(jǔ)
运筹帷幄(wò)
羁鸟(jī)
风声鹤唳(lì)
D.谈?(yàn)
唾手可得(tuò)
吐哺(bǔ)
叽叽喳喳(chā)
【答案】C
【解析】A项,“谄”读chǎn;B项,“堑”读qiàn;D项,“喳”读zhā。
2.下列各项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时可掇
掇:拾取,采取
B.性本爱丘山
性:天性,本性
C.少无适俗韵
适:迎合
D.枉用相存
存:保存
【答案】D
【解析】存:问候,怀念。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A.逆以煎我怀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高余冠之岌岌兮
D.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答案】A
【解析】A项与例句一样,为动词的使动用法;B项,名词做状语;C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D项,名词做动词。
5.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答案】A
【解析】厌,通“餍”,满足。
6.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误落尘网中
B.开荒南野际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狗吠深巷中
【答案】C
7.下列关于修辞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中的“芙蓉”,按江南民歌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暗关“夫容”,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含蓄蕴藉,余味隽永。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诗,引用《诗经》成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期盼之情。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赞美。
【答案】D
【解析】两句诗运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并非比拟的修辞手法。
8.下列画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的一项是
A.陶渊明洁身自好,他毅然决然告别龌龊的官场,欣然回到自己向往已久的田园,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
B.《求贤令》是东汉末年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开国中兴的历史经验,总结人才的重要,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情感。
C.《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真可谓阳奉阴违。
D.希望厘清责任,学校的归学校,家庭的归家庭,两方教育互补所缺,而不是在功利心的驱使下让家长越俎代庖,弄出虚假的“成果”来。
【答案】C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____________,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①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
②
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
③
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
④
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⑤
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
⑥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诗歌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A.①⑤②③④⑥
B.⑥①②⑤③④
C.③②①⑤④⑥
D.⑥①⑤③②④
【答案】D
【解析】注意按照诗歌变化的流程排列。
10.《孔雀东南飞》中,在描写太守家迎亲的场面时写道:“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请你简单描写一下刘兰芝此时的心理活动。不少于60字。
【答案】这种排场,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啊!可是,这却不是我刘兰芝想要的!我想要的并不是豪门贵族的生活,而是坚贞不渝的爱情。这热闹的场面,在我看来只有嘲讽。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具体解答时,可以结合诗歌所反映的主题、人物的形象特征、当时的社会背景等分析刘兰芝的心理。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1.这首诗营造出来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表现了主人公漂泊羁旅,思念亲人的痛苦与惆怅之情。
12.结合全诗,分析“兰泽多芳草”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答案】以“兰泽”“芳草”两个意象,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高雅,也体现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的纯洁而美好。
【解析】“兰泽”“芳草”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古人视其具有美好的品质,常用其寄托美好的情感,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从整首诗看,“兰泽”“芳草”两个意象,一方面衬托了主人公美好的形象,另一方面传达了主人公美好纯洁的情感寄托。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羁鸟”和“池鱼”对比,表达了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
B.“守拙”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表明了陶渊明对官场虚伪机巧的极其厌恶。
C.“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写近景,这些寻常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D.“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远景,纯朴、幽静的田园与虚伪欺诈的上层社会形成对比,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
【答案】A
【解析】“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分析错误,诗人用“羁鸟”“池鱼”来比喻自己,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而不是对“羁鸟”和“池鱼”的热爱。
1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写景极具特色,试作赏析。
【答案】①艳丽;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张
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15.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答题时需抓住诗歌的细节加以分析。白诗中“逢郎欲语低头笑”写出了采莲少女情窦初开、腼腆羞涩的特点;“并著莲舟不畏风”写出了邻女互助、勇敢的特点。
16.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答案】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也可答成“衬托”,或者答“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鲁枢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 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 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17.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B.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D.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答案】D
【解析】D项,理解错误,由第二段结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可知。
18.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A.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B.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C.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答案】A
【解析】A项,说陶渊明的思想值得现代人借鉴,并不是说“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1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解析】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