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4张PPT。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子不学,断机杼。昔孟母,择邻处;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
2.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学习目标孟子名 ,字
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 并尊称他为 ,
《孟子》是记录孟子
、 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轲子舆战国孔孟亚圣仁政民贵君轻孟庙亚圣殿→←孟子故里
山东邹城检查预习与课前基础知识积累 ——滴水穿石·夯实基础 孟子名言 检 查 背 诵(1)周任有言:‘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3)谨庠序之教, , 。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 弃甲曳兵而走, ,或五十步而后止。 ,则何如?
或百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5).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________;既来之,则安之。
则修文德以来之
(6)_______,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虎兕出于柙
(7). 吾恐季孙之忧, , 。
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9)__________,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0)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曰:“非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夫 颛 臾,昔 者 先 王 以 为 东 蒙 主,且 在 邦 域 之 中 矣,是 社 稷 之 臣 也。 孰 知 赋 敛 之 毒 有 甚 是 蛇 者 乎!省略句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厉害呢! 于 之此 人 一 一 为 具 言 所 闻, 皆 叹惋 。渔人一一详细地向他们说了自己听到的事,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而 衰,三 而 竭。 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 其人 鼓鼓读音 粟 sù 粮食 好hào战:喜好征战。 弃甲曳yè兵:丢弃铠甲,倒拖兵器逃跑。 数罟cùgǔ:密网。 洿wū池:池塘。 孝悌tì:尊敬父母礼敬兄长。
鸡豚tún狗彘zhì:豚,小猪;彘,猪。畜xù:畜养。
庠xiáng序:学校,殷时叫序,周时叫庠。
颁bān白:(头发)斑白。 饿莩piǎo:饿死的人。衣yì帛:穿上丝帛衣服。 初读体验,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细读文本,积累文言知识——自主学习·梳理归纳·质疑补漏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无失其时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一、通假字通“斑”夹杂通“途”道路 通“殍”,饿死。通“敛”制止
约束通“毋”不要语言现象归纳通“毋”不要王 ①然而不王者: wàng,名作动,称王; ② 梁惠王曰: wáng,名词,君王;一词多义食 ①谷不可胜食也:动词,吃
②狗彘食人食:名词,食物以 ①请以战喻: 介词,用
②可以无饥矣: 介词,凭借
③以时入山林: 介词,按照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介词,把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介词,在一词多义之 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或“的”
③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 然 ①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
②填然鼓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则 ①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
②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折连词,却2、动词活用作名词(1)请以战喻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战争活着的人
死去的人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
(2)七十者衣帛食肉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树之以桑
(5)王无罪岁
(6)或百步而后止 1、名词活用作动词打鼓穿称王种植归罪 归咎跑一百步使….迁移3、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4、使动用法项伯…素善留侯张良交好项伯杀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活
使….跟从
古今异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运动 暴躁,心肠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3、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逃跑/行走)
4、谷不可胜食也 (尽 /胜利)
5、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
(1)或……或……
(2)直……耳
(3)是……也
(4)是何异于……
4、固定句式有的……有的……只……罢了这是……呀这同……有什么区别?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特殊句式1、判断句(1)是亦走也
(2)非我也,兵也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标志:
…也。(1)申之以孝悌之义
(2)树之以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又如: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强调宾语。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4)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范围副词“唯”,“唯......是......”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例: 沛公安在?《鸿门宴》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1、寡人之民不加多,(此)何也 主语“此”。 2、(将士)弃甲曳兵而走 省主语“将士”。省略句 再读文本,整体感知内容 ——彰显思路·环环相扣核心话题 民不加多 速读课文,勾画出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并以此续写标题(请用原句)。
梁惠王的困惑在于:“寡人之于国也”,“ ”
孟子对此的评价为:“寡人之于国也”,“ ”
孟子认为治国应当:“寡人之于国也”,“ ”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 对话 孟子 疑问(移民移粟) 设喻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 不可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矣 施仁政的措施 再读文本,整体感知内容(彰显思路·环环相扣 )
速读课文,勾画出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并以此续写标题(请用原句)。
梁惠王的困惑在于:“寡人之于国也”,“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孟子对此的评价为:“寡人之于国也”,“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认为治国应当:“寡人之于国也”,“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深读文本,研读剖析 ——合作探讨·涵泳体味 面对一个自我尊严意识很强的君主,应该怎样去劝说呢?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和启发,始终争取主动。
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野。孟子和梁惠王谈话背景“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孟子和梁惠王谈话背景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和启发,始终争取主动。
其二,讲故事,巧妙设喻,欲擒故纵,让对方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主张。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和启发,始终争取主动。
其二,讲故事,巧妙设喻,欲擒故纵,让对方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主张。其三,绘蓝图,排偶铺陈,宣扬仁政,描绘一幅百姓殷富安定的图景。
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仁政王道之始不违农时(农)保护鱼类(渔)按时砍伐(林)王道之成鼓励养蚕(纺)繁兴六畜(牧)生产粮食(农)兴办教育初步措施根本措施不可胜食不可胜用保民教民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和启发,始终争取主动。
其二,讲故事,巧妙设喻,欲擒故纵,让对方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主张。其三,绘蓝图,排偶铺陈,宣扬仁政,描绘一幅百姓殷富安定的图景。
其四,作回答,现实场景,击中要害,犀利的词句让对方无从躲闪。
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 对比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
比喻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
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不要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和启发,始终争取主动。
其二,讲故事,巧妙设喻,欲擒故纵,让对方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主张。其三,绘蓝图,排偶铺陈,宣扬仁政,描绘一幅百姓殷富安定的图景。
其四,作回答,现实场景,击中要害,犀利的词句让对方无从躲闪。
其五,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尽心焉移其民
移其粟而民不加多?提出问题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邻国之君喻分析问题行仁政之果之始之成则斯天下之民至焉解决问题数量不同
实质相同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和启发,始终争取主动。
其二,讲故事,巧妙设喻,欲擒故纵,让对方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主张。其三,绘蓝图,排偶铺陈,宣扬仁政,描绘一幅百姓殷富安定的图景。
其四,作回答,现实场景,击中要害,犀利的词句让对方无从躲闪。
其五,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 问题探究,个性解读 ——打通隔阂 汲取智慧 《寡人之于国也》中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梦想,它代表孟子的理想国,里面包含着孟子的政治理想,教育理想,社会理想等,时至今日,你觉得这个理想国离我们是慢慢近了,还是愈发遥远了?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具体审识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3.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
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要尊重自然,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讲仁义,都得利;无仁无义,双方都不会得利。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丰收。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
安宁太平,人心所向。
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
十七大报告关键词:民生、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
基本指导思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比较 孔子的“德政” 孟子的“仁政” 同:孔孟二人都反对武力征伐,提出富国安民的治国思想,且都以“仁”为本。
异:孔子的“德政”重“修文德”,以此作为“使远人来”的手段,孟子的“仁政”重“民养生”,以此使“天下之民至”。其进步之处在于更了解民众困苦,承认民众力量。 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语料拓展延伸请以“微笑”为话题,至少运用两种适当的修辞,写一个不少于100字的文段。请以“微笑”为话题,至少运用两种适当的修辞,写一个不少于100字的文段。参考:婴儿脸上的微笑,如初升的朝阳;少年脸上的微笑,如盛开的莲花;成人脸上的微笑,如含蓄的玫瑰;老人脸上的微笑,如吐蕊的秋菊……每个人脸上都有微笑,世界就是一个阳光普照的花园,无论何时,都会充满生机,充满温暖,充满活力,而你,就是那其中最美丽的一朵花。课后作业1、请以“我眼中的孔子(或孟子)”为话题写一篇短文。 2、背诵《寡人之于国也》。翻译《寡人之于国也》到作业本上。3、预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附: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 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附:译文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 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 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 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都到您这儿来了。”孟子名言选译课外积累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5)其进锐者,其退速。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7)仁者无敌。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8)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1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12)民事不可缓也。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1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1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1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17)养心莫善于寡欲。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1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1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20)尽信《书》,不如无《书》。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2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