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学校公开课

文档属性

名称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学校公开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21 12:0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课内的文言知识点。
2.理解孟子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3.欣赏体味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学习重点】
1.掌握课内的文言知识点。
2.理解孟子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学习难点】
3.欣赏体味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学习方法】
文本研习,诵读
【学习过程】
导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孟子的心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美丽的梦想,他也一直为这个美丽的梦想努力奔走,游说诸侯。在他52岁的时候,他来到了魏国,与梁惠王展开了对话,他是怎样向梁惠王说出他的美丽梦想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寡人之于国也》,走进孟子的理想国。
(展示学习目标)
学案反馈
【预习自测】
字音
好(
)战
数罟(
)(

弃甲曳(
)兵
胜(
)食
衣(
)帛
鸡豚(
)狗彘(
)之畜(

孝悌(

颁(
)白
然而不王(
)者
饿莩(

二、梳理字词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河内凶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弃甲曳兵而走
(4)或五十步而后止
(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找出词类活用的现象并加以解释
(1)填然鼓之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树之以桑
(4)七十者衣帛食肉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王无罪岁     
3.解释重点虚词
以:
(1)请以战喻
(2)树之以桑
(3)以五十步笑百步
(4)斧斤以时入山林
4.指出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类型
(1)非我也,兵也
(2)申之以孝悌之义
(3)树之以桑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未之有也
5.翻译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质疑释疑,合作学习
(一)正确率较低的题目
1.注音
弃甲曳兵(

胜食(

2.词义
或五十步而后止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词类活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文言句式
(2)申之以孝悌之义
(3)树之以桑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未之有也
(二)疑问最多的地方
5.之
寡人之于国也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加少
填然鼓之
6.而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7.(1)尽心焉耳矣
(2)斧斤以时入山林
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是什么句式?怎么翻译?
要求:1.积极讨论,随手记录。
2.把自己原来不理解的,现在已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加深印象吧。
3.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下来或问老师。
3.快速认真。
 (记载了孟子“仁政”“民本”思想文字跨越千年,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积淀中的经典。)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情感
2.回答:
梁惠王就什么疑问向孟子讨教的?
孟子给予梁惠王哪些具体的建议?
(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改称梁惠王。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梁惠王急于招贤纳才,寻求救国治国之策,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
浏览全文,回答问题
梁惠王就什么疑问向孟子讨教的?孟子给予梁惠王哪些具体的建议?
明确: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民不加多。(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教师补充背景:为什么梁惠王就这一问题向孟子提出了疑问呢?请看战国形势图,各诸侯国国君为了扩张领土,不断的发动战争,可以说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野”。人口大量减少,劳役繁重,生产力遭到破坏,兵力不足。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在当时这个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有大量兵源,谁就能富国强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其目的就在于增加人口,为他成就霸权。而孟子呢,他是极力反对以武力来征讨天下的,他用一生的精力推广他的“仁政”“民本”思想,那么,他给予梁惠王那些具体的建议呢?)
明确: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王无罪岁
(齐读,特点:排比)
品读课文,文本研习
1.孟子提出的这些建议,表现出怎样的思想与主张?请就你理解较为深刻的一句,谈一谈你的看法。明确: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去服役,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君主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做事要有限度,联想“则思三驱以为度”,对于自然资源,要取之有度,才能用之不竭。)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重视民生,以民为本,百姓丰衣足食,才会安居乐业。)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重视教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不做表面功夫,切实深入民众,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休养生息,珍惜资源,减少徭役,爱惜民力,重视教化,广布仁德,这些都是孟子“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孟子认为做到了这些,就会怎么样呢?齐读“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这也是孟子心中的美丽梦想。在那个各个诸侯国都以武力争夺天下的时代,孟子的这种理想确实是老百姓心中的理想天堂!孟子的理想是根植于“民众”的,所以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让我们看到了孟子那颗经世济民热血沸腾的心,这也是他的崇高之处。)
拓展延伸: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梦想,那么,现在的你有没有这种梦想呢?(有)时至今日,你觉得这个梦想离我们是慢慢近了,还是愈发遥远了 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自由回答)
解读十七大报告,关键词有“民生”“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基本指导思想“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
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
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2012年,十八大,胡锦涛主席提出“美丽中国”的理想。“让山绿起来,让人富起来”)
教师小结:有些梦想,已经实现;有些梦想,正在实现;有些梦想,有待实现。我们和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有着共同的一个梦想,那就是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富有的,美丽的国度。同一个梦想,同一片中华大地,需要我们用同样的热血去实现。
孟子的思想跨越两千多年,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你能把这跨越两千多年的思想光辉,背诵下来吗?
同样是要“天下之民至焉”,梁惠王要的是靠战争来争夺霸权,孟子提出以仁政来让老百姓归顺,梁惠王和孟子的主张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如果一开始就说出他的想法,他能接受吗?那么他是怎样向梁惠王一步步地宣传他的思想的呢?
明确:
(1)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主张,而是用了一个比喻,评价梁惠王的做法是“以五十步笑百步”。(抓心理,投其所好)
(补充: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与邻国相比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和数量上的区别。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2)孟子抓住梁惠王渴望民众拥戴的心理进行诱导,采用排比的手法,给他描绘出“仁政”之后百姓安乐殷富的景象,促使他实行仁政。(展蓝图,引君入瓮))
(3)采用对比手法,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这样无可辩驳的事实批驳了梁惠王所谓的“尽心”,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样荒唐。(击现实,一针见血)即使历史之河流淌了两千多年,我们读他的文章仍然感受到他身上的浩然正气。
教师小结:孟子用心他敏捷的思维,雄辩的言辞,向梁惠王传达了他心中的理想王国。这样的理想在一个以武力争夺天下的时代里,很难被接受。然孟子,在一次次碰壁之后仍然不遗余力的为为民奔走,为梦努力。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这些文字,重温他的思想,感受它的正义,体会他的担当吧!
【当堂检测】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憾:不满。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
D.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畜:牲畜。
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B

弃甲曳兵而走
B.寡人之于国也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斧斤以时入山林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虽董之以严刑
则移其粟于河内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⑧
D.②④⑤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B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客有吹洞箫者
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D )
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不违农时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