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一十八岁出门远行 说课课件(2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一十八岁出门远行 说课课件(2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21 15:5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语文阅读的终极目标是构建精神 成长如蜕用别样的声音向世界发出了内容别样的成长宣言。破灭校正方向说教材“我”在十八岁时一次外出途中的不平常的经历。荒诞离奇的情节 模糊不定的意象阅读经验 生活体验 情节入手说学情说学法教法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动手制作
情境导入 互动接龙 问题引导
多重对话 逆向解读 发散思考
延伸概括 情境摹写
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重点: 1了解余华及其代表作。初步感受先锋派小说的特点。
2把握理性情节,解读小说荒诞情节进而概括小说的主旨。
难点:3探究小说中“旅店”的象征意义。
4揣摩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能力目标:培养探索陌生文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感悟生活,认识生活。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二、品味?创新三、探究?拓展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1情境导入: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2学生展示文学播报 余华,浙江海盐人。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中国先锋派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战栗》等。其中《活着》获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走进作者余华作为中国先锋派作家他受卡夫卡的影响非常之深。作品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以近乎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 感受先锋派(外在风格) 余华的所有努力最终抵达的并不是愤怒或诅咒、感伤或抒情,他要求的是在关心内心时让内心敞开,在敌视现实时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因为他深信活着的世界远比我们的态度宽广。
? 中国先锋派作家以冷漠的态度审视一切黑暗、丑恶与残忍,骨子里却是以同情看世界,心怀赤诚。 (内在神韵)二、品味?创新 1走进文本,整体感受 师生互动以接龙的形式复述情节 2探究讨论、对话交流①小说中的“我”一直在寻找什么?结果怎样?寻找的过程情感有那些变化?
②寻找“旅店”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不合情理的事?
学生通过个性阅读找出认为荒谬的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试着把荒谬的情节改为合理。 小结:我们个体认识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全知全能的视点是神性的,虚假的。正如余华所说“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也许正是这些荒谬的出现才让我们体味到作品的真实,生活的魅力。隐藏在荒谬甚至残酷背后的是先锋派作家余华对温暖的急切呼唤和汹涌着的无限温情。③关于文章的象征意义
在解读小说荒谬情节后体会小说中“旅店”的更深含义。
家 温情 避风港 爱……“旅店”能给予“我”希望、力量所在,是灵魂的栖居地 。 ④挖掘小说的主题
在把握小说理性情节和解读荒谬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小说的主题。 小说截取了十八岁“远行”路途中极富隐喻的一个断面,告诉我们世界是怎样的存在,在阳光灿烂背后有我们不了解 的阴暗和丑陋,譬如欺骗、冷漠和掠夺。结尾那个“晴朗而温和的午后”在给我们带来一丝慰藉的同时,也暗示我们不应灰心丧气,要在心底保存一份希望与勇气,这才是成长。3情境再现,品味语言 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你走在这条公路上的感觉。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连用比喻,构成新奇② 早晨 下午 黄昏
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三个时间衔接起来。 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巧用借喻 构成独特③用生动的语言描摹这个场景 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联想丰富 新奇可笑三、探究?拓展1.如果你是小说中的“我”这次经历之后是否还会“远行”?遇到类似“抢苹果”事件是否还会见义勇为 ?2展开想象,你从画中看到了什么? 我们在看到青春少女的同时不要忘记从另一个角度去关注那个饱经沧桑的老妇人,反之亦然。正如世界有她美丽、温暖的一面,也有她丑陋、冷酷的一面。真正成熟的人应该从美丽、温暖中汲取力量,从丑陋、冷酷中获得启示,理性而又不失热情地对待生活,这才是我们从成才中积聚的宝贵财富。四、布置作业
1 继续体味文章语言的新奇独特,仿照课上鉴赏的三个句子的手法各写一句话。
2如果你是父母,你会给你十八岁即将出门远行的孩子写些什么?说教学反思一、学生的课前准备是教学顺利进行的
保证,教师要予以指导。
二、合作探究能力与个性阅读能力的培
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
走进文本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