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21 19:0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的写法及含义。2.了解演讲词的现场感、交流感的特点。3.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背景。
能力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两个特征刻画他“斗士”和“智者”形象的方法。(重点)2.品味雨果包含激情、诗化的语言。(难点)
情感目标
在朗读中受到自由、平等、和谐、和平、正义等思想的熏陶。
学习目标
1.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所作的贡献。2.体会雨果饱含激情的演讲风格和理解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
3.
感受伏尔泰的仍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778年5月30日,“教导人们走向自由”的“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与世长辞了。一百年后,即1878年5月30日,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维克多 雨果站在纪念伏尔泰的百年冥诞上,发表了一篇激情澎湃的演讲。(板书: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伏尔泰逝世一百多年了,可百年之后人们还在纪念他。
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了解伏尔泰其人一、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世纪性贡献第二部分(2-9)具体展现伏尔泰对人类社会的贡献第三部分(10-12)伏尔泰的非凡人格第四部分(13-14)伏尔泰的时代意义二、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以下题目。
提问1: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到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伏尔泰以猛如雷电的笔写下不朽的文章,提示封建君主的残暴,法官、神甫欺压人民的本质,教导人民从混沌愚昧中起出来,推翻君主统治,开创一个民主文明的法兰西。
提问2: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在伏尔泰生活的时代前期,统治阶级压迫人民,而人民却甘心受迫,不敢、也不懂起来反抗,社会愈加昏暗腐败。这时许多像伏尔泰这样的启蒙主义思想家用自己的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唤起了人们反抗的意识,投入到为民主而斗争的自由中去,所以,雨果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提问3:作者认为“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的原因是什么?
伏尔泰的一生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时代,伏尔泰比国家领袖更重要,他是思想的领袖。
【教学备注】‖学法指导‖如何划分文章结构?(1)辨明文体,选准角度(2)辨明重要的语句(3)审辨标志性的词语(4)先概括自然段含义,然后把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聚合。
目标导学二:细读品味,理解雨果之文品读课文,赏析语言。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感情充沛地朗读,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并努力把它们背诵下来。2、讨论交流:(1)请选择几例最能体现作者语言风格的段落、句子,体会雨果饱含激情、诗化的语言中蕴涵的深刻含意。简单提示:在语言的背后是雨果对黑暗现实和不合理制度的尖锐抨击,对人道主义的热切呼唤。示例:
鲜明的对比:“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过去”象征着黑暗与邪恶,“未来”象征着正义与光明。他受到“过去的诅咒”,恰好反衬出他与黑暗势不两立;他对世人的启蒙硕勋,所以说“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生动比喻:“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辉,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这句话既反映了伏尔泰“是一个世纪”,概括出18世纪法国的历史特点,又颂赞了他因其所行使的职能和使命,成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代宗师。渲染夸张:“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这富有激情的生动呼告,表现了雨果与黑暗专制势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2)品味下面几句话所蕴含的深刻含义:①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②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
③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
④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讨论归纳:
①“过去”象征着黑暗与邪恶,“未来”意味着正义与光明。伏尔泰受到“过去”的诅咒与“未来”的祝福,正反衬出他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他对世人的启蒙硕勋。所以说“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②伏尔泰的微笑,是对愤怒情绪的超越,是看透一切尘嚣之后的宽恕与安详;对权贵与压迫者的嘲笑、讥讽,是比对手站得更高的俯视、轻蔑;对弱者与被压迫者的微笑、安抚,是最为真挚的仁慈与博爱。他用智慧的微笑,“照亮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把迷信和丑恶照得透亮,催生出平等、博爱、理智、和平等“黎明的曙光”。
③思想取代武力成为“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意味着人民普遍地觉醒,再也不会盲目地臣服于权威与专制,人间的最高律令将是基于正义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这句话揭示了启蒙思想家的毕生追求与巨大贡献。
④这句富有激情的生动呼告,表现出雨果与黑暗专制势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同时也暗示着:长眠于坟墓中的伏尔泰,他曾经催生出的“黎明的曙光”,无论曾经怎样被黑暗湮没,最终都将在人类历史上大放光彩。3、体会本文口语性强和演讲的现场感和交流感的特点。播放一小段演讲的视频,请学生说说演讲的特点。逻辑性、针对性、鼓动性、感染性等。提问4: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语言特点的?①用短句、问句和排偶句增加口语色彩与感染力。如:
“微笑,就是伏尔泰”“够了!够了!暴君们。啊!野蛮还在,好吧,让哲学抗议。刀剑猖狂,让文明愤然而起”“宗教是什么?是不宽容”“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理智反对偏见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等等。②注意和现场交流。极具宣传鼓动作用。如提示听众:“各位先生”“先生们”“我再说一遍”,这些提示使听众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共鸣。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感受伏尔泰的魅力伏尔泰是几个世纪前的伟人,在雨果口中他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学生独立思考,找出文中能够表现伏尔泰形象的句子。 
明确:
文中的伏尔泰表现出两种形象:斗士、智者。  1.分析分析“斗士”的形象。 提问5:①斗争的原因是什么 ②对象是谁 ③以何种方式 ④具体的表现是什么 ⑤结果怎样   明确:  ①时代的原因:人民无知,宗教愚昧,君主专制,司法黑暗。  ②对象:宫廷、贵族、金融界、教会。  ③方式:独自一人,一枝笔(轻如和风,猛如雷电)。  ④表现:为西尔旺、蒙巴伊、卡拉斯、拉巴尔辩护。  ⑤5、结果:胜利。2.分析“智者”的形象。  提问6:品读文章第10-12段,思考在这些段落里面,作者主要抓住伏尔泰的什么特点去表现的?明确:微笑小组讨论:提问7: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种微笑?示例:(1)微笑,标志着自信、雅量和大度,真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2)微笑是对愤怒情感的超越,是看透一切尘嚣后的宽恕和安详。(3)这种微笑照亮了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催生出平等、博爱、理智、和平等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提:8:这种微笑表现了伏尔泰的什么特点?(1)这是对权贵与压迫者的嘲笑,表现了他面对敌人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优秀品质;(2)这是对弱者与被压迫者的微笑,表现他的善良、仁慈、博爱的宽广胸怀;(3)这种微笑体现了伏尔泰讽刺幽默的战斗性格。点拨:伏尔泰的微笑“蕴含有哲理的忧伤”,又“含有黎明的曙光”,堪称睿智!
怎样品析文章的语言风格?(1)了解常见的语言风格(2)诵读精彩文段:(3)抓住关键词语‖教师提示‖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通过大屏幕,展示各种语言风格的文章或片段,以期让学生对此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演讲的语言有哪些特点呢?  1.准确性。  (1)思想要明确。  (2)具备丰富的词汇量。  (3)注意词语的感彩。  (4)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简洁性。  3.通俗性。  (1)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  (2)演讲的语言要个性化。  (3)要说自己的话。
三、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可取之处:
这是一篇演讲词,富于浪漫主义特色,充满激情,很多语言蕴含哲理,富有诗意,因此我注重通过品悟的方式让学生去理解其中的含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不足之处:
对伏尔泰生活的年代以及伏尔泰的事迹没有做太多介绍,因此学生体会伏尔泰的贡献及人格魅力的时候,显得有些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