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15.中国人失去自信心了吗(课件+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15.中国人失去自信心了吗(课件+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21 21:56:32

文档简介

阆中中学多维国际部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年级:初2012级
课型:新授课
主备课人:董小明
审稿:语文组班级:
姓名:
组别:
组号:
使用时间:
教师寄语:自信从大声说话开始。1.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2.体会本文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的特点。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走进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课文导读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有心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心。文章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采用反驳对方论证的方法,通过直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手法,一举击中要害,反驳强劲有力。论证思路上采用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作出结论的顺序逐层推进,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特色。☆背景探视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文体浅谈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驳论据)。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论证)。1.结合历史知识,回忆并搜集“九●一八事变”材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2.结合阅读课上所读有关鲁迅的作品,谈谈你对鲁迅的认识,先在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和拼音写汉字。搽(
)
玄虚(
)
省悟(
)  
前仆后继(
)渺茫(
)
脊梁(
)
诓骗(
) 
脂粉(
)家pǔ(
)
wū(
)蔑
kuānɡ(
)骗
zǎi(
)相2.根据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1)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
(3)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4)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3.写出驳论文的写作模式:
问题一:阅读1—2自然段,思考: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其论据是什么?作者在开头却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问题二:阅读3—5自然段,思考:1、找出这一部分的关键句,作者是如何直接反驳对方的?
2、本部分在批驳对方论点时,采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问题三:阅读6—9自然段,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其论据又是什么?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问题四:“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注解举例。拓展延伸:从自身做起,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树立民族自信力呢?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诓骗(kuānɡ)
渺茫(miǎo)
搽(chá)B.玄虚(xuán)
脂粉(zǐ)
求神拜佛(fó)C.宰相(zhǎi)
麻醉(zuì)
笼罩(lǒnɡ)D.省悟(xǐnɡ)
脊梁(jí)
倘若(tǎnɡ)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抹杀
B.悲观论调 求神拜拂 脂粉
C.前扑后继 埋头苦干 渺茫
D.舍身求法 自欺欺人 污蔑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渺茫:离的很远,视觉模糊,看不清楚。)B.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自己,接触困苦。)C.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D.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4.下列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脊梁”一词指的是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B.“笼罩了一切”中“笼罩”一词,在这里用得十分准确、形象,它生功描绘了这种思潮像毒雾一样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并蔓延到各个领域。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中的“中国人”指的是历史上那些“埋头苦干的人,“舍身求法的人”。D.“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中的“一部分人”指的是那些“被摧残、被抹杀”的人。5.将下面的复句改成一个单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单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学法指导1、自主学习:结合学习目标和学案认真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并用红笔圈划出不会的部分;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在组长的组织下对自学中遇到的困难进行讨论,讨论本组的展示、点评任务,将全组有困惑的部分用红笔二次圈划,并提交给老师。3、同学们,学习本文时,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着重学习作者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由于本文是一篇采用驳论的论证方式的议论文,因而要结合学习驳论文的有关知识来阅读、要了解作者所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批驳的,作者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然后还要对本文语言的讽刺特色也应注意分析、体会。☆问题生成栏:☆错题正解:☆学习管理过程评价完成比例评价80%60%正确率评价100%80%60%小组评价优秀良好一般教师评价优秀良好一般自我反思(共56张PPT)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益沦丧。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局面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悲观失望的情绪影响了一部分中国人,部分人不断散布悲观论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1.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
2.体会本文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的特点。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重点:
1.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1.对于广大学生来说,鲁迅先生的名字总是笼罩着一层神圣的光辉,我们一起把他的基本资料整理一下吧。
鲁迅(1881—1936),原名
,字
 。鲁迅是他1918年在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


。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
》《 
》等,散文集

》,诗歌集《
 》,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
》等。本文选自
《且介亭杂文集》。
我们学习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有《
》《
 》《
 》等。
周树人
豫才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呐喊 
 彷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社戏
风筝
且介亭杂文集
朝花夕拾 
野草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和拼音写汉字。
搽(
)
玄虚(
)
省悟(
)  
前仆后继(
)
渺茫(
)
脊梁(
)
诓骗(
)  
脂粉(
)
家pǔ(
)
wū(
)蔑
kuānɡ(
)骗
zǎi(
)相
xǐng
pū 
chá
xuán
kuāng 
zhī
miǎo 





(1)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
3.根据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
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这种欺骗的手段到了极点。
(3)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4)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
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
哄骗。
问题一:阅读1—2自然段,思考: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其论据是什么?作者在开头却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
问题二:阅读3—5自然段,思考:1、找出这一部分的关键句,作者是如何直接反驳对方的?
2、本部分在批驳对方论点时,采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
问题三:阅读6—9自然段,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其论据又是什么?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问题四:“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注解举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不再自夸只希望“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问题一:阅读1—2自然段,思考: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其论据是什么?作者在开头却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
对方论点:
对方论据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奠定基础。
问题二:阅读3—5自然段,思考:1、找出这一部分的关键句,作者是如何直接反驳对方的?
2、本部分在批驳对方论点时,采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
关键句:“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分析:
1、信“地”、信“物”、信“国联”---失掉的是“他信力”
2、“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不合逻辑,偷换概念(驳论证)。
问题三:阅读6—9自然段,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其论据又是什么?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从古以来


都有“中国的脊梁”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要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
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华罗庚、李四光、袁隆平等人。
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
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
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如屈原、关汉卿、海瑞、杜甫、范仲淹、白居易、王安石、柳宗元、包拯、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等人。
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问题四:“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注解举例。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英雄。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国际奥林匹克运会在北京隆重开幕。
我体育健儿驰骋奥运赛场
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第41届世界博览会
中国海军航空母舰:辽宁舰
201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
中国海监编队巡航钓鱼岛
从自身做起,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树立民族自信力呢?
我们作为中学生,应当扩大知识面,深入了解从古到今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事迹,在伟大精神熏陶下塑造心灵,并且不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等。
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诓骗(kuānɡ)
渺茫(miǎo)
搽(chá)
B.玄虚(xuán)
脂粉(zǐ)
求神拜佛(fó)
C.宰相(zhǎi)
麻醉(zuì)
笼罩(lǒnɡ)
D.省悟(xǐnɡ)
脊梁(jí)
倘若(tǎnɡ)
【解析】选A。B项中的“脂”应读zhī;C项中的“宰”应读zǎi;
D项中的“脊”应读jǐ。












A
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抹杀
B.悲观论调 求神拜拂 脂粉
C.前扑后继 埋头苦干 渺茫
D.舍身求法 自欺欺人 污蔑
A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渺茫:离的很远,视觉模糊,看不清楚。)
B.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自己,接触困苦。)
C.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D.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B
4.下列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脊梁”一词指的是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B.“笼罩了一切”中“笼罩”一词,在这里用得十分准确、形象,它生功描绘了这种思潮像毒雾一样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并蔓延到各个领域。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中的“中国人”指的是历史上那些“埋头苦干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D.“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中的“一部分人”指的是那些“被摧残、被抹杀”的人。
B
5.将下面的复句改成一个单句。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单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大声齐读: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两年前
总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
不自夸只希望国联
现在
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了“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以偏
概全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从古至今有“脊梁”
敌论点
己论点
敌论据
己论据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驳敌论证
正面立论


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