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21.唐雎不辱使命(课件+音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21.唐雎不辱使命(课件+音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21 22:11:02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22 唐雎不辱使命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积累古文知识,体会课文大
意,了解《战国策》的知识,把握故事情节。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
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谋略和言论的汇编,又名《国策》、《国事》,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六国灭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它流传甚广,差不多称得上“家传户诵”,文艺性很强。
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汉室皇族。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读准字音唐雎 怫然
韩傀 免冠徒跣
缟素 庸夫
色挠 以头抢地 jū fú
guī xi?n
g?o yōng
náo qiāng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问题思考“出小饵而钓大鱼”是秦国国君的老伎俩。秦惠文王(许商於六百里地给楚怀王以促齐楚断交)、秦昭襄王(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和氏璧)都曾使用过。2、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第一段分析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4、比较安陵君的反驳和唐雎的反驳有何异同?
5、概括段意。不是真心话。实际上是对安陵君恩威并施。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不同点:地点、背景、面对的人物不同。唐雎回答较安陵君更为坚定有力。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有恩于安陵君第二段分析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3、 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第三段分析1、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3、概括段意。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第四段分析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5、概括段意。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英气逼人,表现出他跟秦王拼命的内心活动。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重点字词: 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因其无备,卒然击之
光(人名)因循守职,无所改作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于是、就依靠、凭借沿袭趁着根据、依照安陵君其许寡人表劝告语气(还是)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还是)人称代词(他们)通“岂”(哪里)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其重点字词: 以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把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动词,认为连词, 相当于“而” 修文德以来之皆以美于徐公徒以有先生也连词,因为安陵君其许寡人!
受地于先王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臣未尝闻也。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君王自称敬称自己国家已经去世的君王对他人(男子)的敬称
指帝王对君王谦称自己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粗布衣服,所以称平民为“布衣”。称谓字词积累非士之怒也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请广于君
今吾以十倍之地
徒以有先生也对秦王的敬称对他人的敬称一般场合均可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对他人的敬称称谓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岂直五百里哉?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与臣而将四矣。
以头抢地尔。
泯然众人矣。相当于“呢”,表疑问的语气。相当于“吧”,表责备的语气。相当于“呢”,表反问的语气。相当于“吗”,表询问的语气。相当于“了”,表陈述、肯定的语气。相当于“罢了”,表轻蔑的语气。相当于“了”,表陈述并带感叹的语气。仓鹰击于殿上
受地于先王
请广于君
使唐雎使于秦
虽然,受地于先王
秦王怫然怒



到、往
这样
….的样子
一词多义: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秦王不说( )
请说之( )
高可二黍许( )
安陵君其许寡人( ) 使说许派出使高兴解释多一点听从1.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4.你如何评价唐雎?2.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
有辜负出使之命。
4.你如何评价唐雎?
忠于使命,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大义凛然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
是什么 ?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2.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秦王为什么
要说“天子之怒”呢?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4.秦王长跪而谢之,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5.分析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征?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的“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愿终守先王之地,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 2.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的“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愿终守先王之地,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英气逼人,表现出他跟秦王拼命的内心活动。4.秦王长跪而谢之,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神色木然而道歉(色挠,长跪而谢);
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5.分析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征?研读课文:秦王唐 雎第一回合第二回合第三回合为长者不错意且秦灭韩亡魏质问、施恩加惠、威胁否,非若是也。受地先王而守之,千里不易。岂直五百里哉?胸有成竹、洞若观火、立场严正、断然拒绝怫然怒:天子之怒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布衣之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闻布衣之怒乎?怒气冲冲、武力恫吓、逼其屈从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三子,与臣将四,挺剑而起
沉着冷静、毫不示弱、奋力反击、以史为证、以死相拼。色挠,长跪而谢:先生坐!安陵存徒以有先生也。色厉内荏、前倨后恭折服秦王,取得胜利
唐雎与秦王斗争的三个回合不辱使命
狡诈狂妄,
盛气凌人
头脑清醒,
不卑不亢从容镇定,
据理力争
恩威并施骄横狂暴
不可一世不畏强暴,
勇于献身前倨后恭
外强中干
胆识兼备,
坚强无畏
秦王安陵君秦王唐雎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一个贪得无厌、阴险狡诈,骄横狂暴、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封建统治者。一个从容镇定,有胆有识,具有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的谋臣。唐雎说话技巧
唐雎的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否,非若是也”“而守之”“士之怒”“而将四矣”“今日是也”“挺剑而起”1.在唐雎与秦王的较量中,请你总结出唐雎的说话技巧。2.你能举出古今中外的另一些不辱使命的人?
蔺相如、荆轲、晏子、周恩来等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 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3、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为什么中国人走路总喜欢低着 头,而美国人走路总是抬着头?周恩来答:基辛格问:西方记者: 你们国库里到底有多少人民币?周恩来答:因为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所
以总是低头攀登;而美国人正
在走下坡路,所以两眼望天。共有十八元八角八分。 尼克松:周恩来总理:每天有五个人过桥。工、农、兵、学、商。一天有多少人过桥?起因愿终守之
使唐雎使于秦高潮故不错意也
轻寡人与结局长跪而谢之以地易安陵
秦王不说 发展非若是也
虽千里不敢易天子之怒布衣之怒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