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4张PPT。1.背诵五首词,了解古代诗词名家及其代表作。2.感悟五首词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望 江 南温 庭 筠 温庭筠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少负才名,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于是出入歌楼妓馆,行为放浪。其词多写闺情,风格浓艳。《望江南》共两首,本文所选的是第二首。这是中晚唐词体初兴时期的一篇名作。 温庭筠(约812~866),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现在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词人。其诗在晚唐诗坛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他才思敏捷,是第一个大量运用词这种文学形式进行创作的文人。他的词内容几乎全是写爱情、相思的,词风浓艳香软,注重文采和声情,多用比兴,以景寓情,他被尊为“花间派”鼻祖。 朗读这首词,逐句理解词的内容,概括词的大意。 望 江 南
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mòpín齐声诵读表明她精心打扮,
是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所谓“女为悦己者容” 心情是喜悦和激动的梳洗罢,句意理解独倚望江楼。一个“独” 字写出了多么孤独落寞之情。过尽千帆皆不是此句是全词的大转折,与起句的欢快情绪构成比照,鲜明而强烈。又和“独倚望江楼”空寂焦急相接,承上启下斜晖脉脉水悠悠望眼欲穿,船尽江空,
人影不见,希望落空,
幻想破灭,落日流水
本无情,但在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
斜阳欲落未落,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肠断白蘋洲千帆过尽,斜晖脉脉,江洲依旧,不见人影,能不肠断?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内容?
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她清晨梳洗后登楼远眺,盼望自己的心上人早些归来,但是“千帆过尽”却仍不见归人,她被相思折磨得柔肠寸断。1.本词写了女子什么样的情感?
抒发了女子盼望归人而始终不见的无限惆怅之情。
2.主人公明明在楼上,可为何不说“肠断望江楼”,却偏说“肠断白蘋洲”?那“白蘋洲”究竟是何地方,竟如此牵动思妇的心肠?
“白频洲”想必是主人公当初同爱人分手之地,也可能是两人信誓旦旦、海誓山盟的地方,当然也就成了主人公望人不归、希望落空后最后的视点了。一旦想到分手前的美好日子、分手时的美好盟誓,也就百结愁肠,心肝欲裂。 独倚——希望
望江南 过尽——失望 切盼夫归
肠断——痛苦《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宋)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他的代表作《岳阳楼记》,写于他被贬谪的1046年,而就在他被贬谪的前4年(1040年),他还在塞外征战。
作为有政治抱负的范仲淹,面对荒凉和艰苦,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弱积贫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但事起仓促,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范仲淹移职延州,他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但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渔家傲》词即作于这个时期。zhànɡqiānɡmèi 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齐声诵读1.塞北秋天的风景异在何处?
写塞下天气之寒冷;塞下特异的声音;塞下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2.如何理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此句是全词的核心,揭示了作者和征夫们思念家乡但又因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而没有办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军征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
抒发了他们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的哀伤心理;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心理。
1.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通过这些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千嶂、?孤城?。
通过这些景致的描写渲染出荒凉、萧瑟、肃杀的气氛。??? 2.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的感觉。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上阕写景衡阳雁去
边声连起
千嶂孤城
长烟落日渲染荒凉
萧瑟气氛 异家万里- 归无计
羌管悠-霜满地
燕然未勒抒发思乡
报国之情泪借景
抒情苍凉悲壮,沉郁雄浑下阙抒情渔家傲江 城 子 密州出猎苏 轼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擎裘鬓qiúbìnqínɡ齐声诵读 我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戴上锦缎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我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稍白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我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1.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江城子》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2.“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塑造了一个力挽雕弓射天狼的英雄形象。表达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表达要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3.本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叙 事:老夫┄少年狂 左右 帽裘 千骑为报┄随太守 射 看 抒 情: 酒酣胸(宽)胆(壮) 鬓(白) 何妨! 会挽雕弓 西北望 射天狼狂武 陵 春李清照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今山东章丘)人。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
李清照词,被称为“易安体”。现传《漱玉词》。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1127年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1129年,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1135年,李清照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感情。 武 陵 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舴 艋zé m?nɡ齐声诵读 朗读《武陵春》,概述全词大意。
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1.“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
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2.本首词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朴、率真。3.本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春花凋落说自己青春不再,丈夫去世,又借“双溪泛轻舟”表达自己丈夫去世的无限惆怅与悲伤。 花已尽
倦梳头 物是人非 闻说
也拟只恐 载不动欲语泪先流愁破阵子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
“壮词” 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等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 弃 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huīpī lì齐声诵读1.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
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
2.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
“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 1.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2. 本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通过作者梦想中经历的描述,抒发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军营生活壮志未酬
看剑,闻角,分炙
奏乐,点兵 追忆往事
马飞,弓鸣 杀敌情景 豪情满怀
了却,赢得 理想追求
可怜白发生 点睛之笔 壮志未酬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夜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写出了春天晚上,雨点疏落,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