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优选】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22 15:5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故乡》达标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脑髓(suǐ)
躯壳(ké)
刺猹(chá)
晦(huì)暗
B.憎恶(zèng)
混淆(hùn)
髀(bì)间
恪尽职守(kè)
C.闷热(mèn)
濒临(bīn)
挑剔(tī)
恣(zì)
睢(suī)
D.绥靖(suí)
绮丽(qǐ)
缥碧(piǎo)
怏怏不乐(yàng)
【答案】D
试题分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注意“称”字有两个读音。A.躯壳(qiào)B.憎恶(zēng)C.闷热(mē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璀灿
谪守
德隆望尊
海市蜃楼
苍海桑田
B.家具
磐石
一抔黄土
恼羞成怒
口干舌燥
C.勾当
蓬篙
阡陌交通
排山捣海
高屋建瓴
D.嬉闹
芳馨
粗制乱造
冰凉砭骨
丰功伟迹
【答案】B
试题分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的书写和辨析能力,考查等级为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和认真书写的习惯。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A璀璨
沧海桑田C:
蓬蒿
排山倒海
D:
丰功伟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学习,不一定限于书本或是某种技术,随时随地学习,这是不断提升自我的不二法门。
B.排球比赛结束后,同学们津津乐道地谈论起球员们的表现。
C.三月撄花节期间,磁湖南岸,樱花盛开,如云如霞,游人鳞次栉比。
D.十四五岁的少年,恰如试飞的雏鹰,当有目空一切的豪情壮志。
【答案】A
试题分析:B津津乐道: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乐道:喜欢谈讲。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与后面的内容重复。C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不符合语境。D目空一切:眼睛里除了自己,就什么也没有。形容高傲自大,什么都瞧不起。含贬义。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一回到老家就感受到热烈的气氛和乡亲们一张张快乐的笑脸。
B.经过诗歌朗诵比赛,使人重拾古典文学之美,越发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C.《第三极地》之所以火爆之所以,在于这部纪录片美到极致的风景和独特的风俗人情。
D.我们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这种感悟所用的形式。
【答案】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的语病类型的分析,常见的语病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A:搭配不当,在“和”后加“看到”。B:成分残缺,把“经过”或“使”去掉一个。C:重复,把“之所以”或“之所以”去掉一个。
二、阅读下列语段,然后答题。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②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1.这是课文《故乡》中“我”离开故乡时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集中反映出“我”当时怎样复杂的思想情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
3.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对此,你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家乡现实的不满;对故乡人与自己形成隔膜的郁闷;对故乡人精神麻木的悲哀;对新生活的思索和渴望。
2.①奔波劳苦
②劳苦悲惨
③处心积虑算计别人
3.没有苦难、安居乐业,没有人与人的隔膜,亲密友好的生活。
4.这种看法不对。理由是(要点):“我”不留恋现实中的冷漠悲凉的故乡,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不满中流露出的是改变现实的迫切愿望,曲折地反映出“我”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消失的故乡
谢冕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分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亲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荫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听见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看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情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⑨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域,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万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⑩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选自谢冕随笔集《流向远方的水》)
1.综观全文,面对“消失的故乡”,作者表达了
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答案】怅惘
哀伤
或:失望
遗憾
怀念
痛惜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读全文,注意把握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尤其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最后一句话“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表明了作者对故乡的情感是:怅惘和哀伤。
2.阅读③-⑦段文字,将“故乡消失的风物”填写完整。
故乡消失的风物有:老家屋后的梅林,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妈妈洗菜、洗衣的水井,



;长满水草的河渠,

;充满欧陆风情的的街巷、教堂;“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通向江边的石阶道,

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井边开着小花的茂密的龙眼树
②树下静卧的水车
③碧绿的稻田
④轮渡起航的汽笛声
或:闽江的帆影。
【解析】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根据提示,写出故乡消失的风物即可。
3.根据第⑨段的内容,简要说说是什么“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经历百年的共生并存的多元文化。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联系上文回答即可。仔细阅读第⑨段,结合“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
的上文“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回答。
4.本文语言富有意蕴,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作简要点评。
【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选
________句。点评:
【答案】【A】示例:作者通过对枝叶茂密着开着米粒般小花的龙眼树和静卧的水车的描写,渲染了故乡田园般宁静、安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B】示例:句中用“千篇一律”、“刻板”等词表现出不合理的改造之后,故乡的建筑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美感,变得单调乏味,表达了作者痛惜之情。
【解析】试题分析:学生应注意语言赏析的常见:题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方法:(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题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答题方法:(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①修辞之美------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学生任选角度,赏析合理即可。
5.城乡的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难免产生矛盾冲突,对此,你有何感想或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保护文化遗产就是留住了历史的源、民族的魂、文化的根。
示例②:面对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我们要充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毁掉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留下永久的遗憾。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但必须围绕“保护文化遗产”的角度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