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故乡》同步精品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整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故乡》同步精品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22 16:0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故
乡》精品练习
一、基础巩固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浙江________人,我国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________、________,这两篇文章均出自散文集________。
1.《呐喊》 鲁迅 周树人 绍兴 文学 思想 革命 《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2.指出生字注音、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B

A.阴晦(huì)(昏暗)
愕然(ě)(吃惊)
鄙夷(bǐ)(轻视)
B.
黛色(dài)(青黑色)
惘然(wǎng)(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
C.恣睢(zì
cuī)(放纵,放任)
寒噤(jìn)(因寒冷而发生的哆嗦)
D.嗤笑(jìn)(嘲讽)
髀间(pǐ)(大腿)
3.(2017年内蒙古包头市中考试题)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历史上,贺兰山一直是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融合、交流之地,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有着重要的战略和文化价值。
B.城市绿化对于改善空气十分重要,它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产生氧气,给炎热的夏季带来清凉。
C.充满民族特色的“包头创梦号”全彩绘飞机飞行国内外400多条航线,将包头之美、草原之美展现给了全世界。
D.通过对古典诗文的诵读及对艺术作品的赏析,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和艺术创作的经典美。
3.【解析】A.语序不当,“融合、交流”应改为“交流、融合”;
B.表意不明或搭配不当,“它”如果是指“城市绿化”,则搭配不当,“吸收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产生氧气,给炎热的夏季带来清凉”的应该是“植物”,将“它”改为“植物”;
C.表述正确;
D.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让”.
故选:C.
4.(2017年四川省眉山中考)下列选项中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A.④①③②⑤
B.④③①②⑤
C.④①②⑤③
D.④②⑤③①
4.D(第④句为总说句,应放在最前,接着先说“传统”,再说“文化”,因此为②⑤,第③是对②⑤的总结,第①是全文的总结,应放在最后。)
5.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1)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2)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3)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4)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5.(1)拟人(2)拟物(3)借代(4)比喻
二、课内阅读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的皱纹;眼睛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里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
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
我躺着,听着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想着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1、选文开头写天气很冷有什么作用?
衬托闰土身穿极薄的棉衣,暗示闰土生活的困窘。
12、二十余年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朋友,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凄凉”的神情?
因为二十几年的困苦使他感到痛苦,难堪。
13、选文加点的“终于”一词表现出闰土心理上怎样的变化?
见到儿时的朋友,内心是高兴的,但由于生活的艰辛,心情不觉凄凉,在如何称呼我时,闰土思想上有短暂斗争,但终于不能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以完全不同于儿时的态度来对待我。
14、作者为什么在描写现实生活中的闰土外貌时,处处拿“记忆上的闰土”作比照?
借以突出故乡农民的日益贫困。
15、简单概括一下,选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出闰土变化之大的?
(1)形貌上的变化
(2)精神上遭受的严重摧残。
16、俗话说“言为心声”。请揣摩“分明的说道:‘老爷!……!’”这段话,谈谈你的感受。
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已在成年闰土思想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不得不把真情埋在心底而面对现实,像闰土一样的人们在封建制度的束缚下丧失了生命的活力,精神变得麻木了,由此可见封建制度对人的毒害之深。
17、请用课文中的三个4字短语概括鲁迅在《故乡》中所否定的三种人生:辛苦展转
辛苦麻木
辛苦恣睢

18、请指出选文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并说出其作用?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对新希望新生活的想象和憧憬

19、简要说出作者对闰土的态度。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三、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何谓故乡
有时我想,人类的智慧简直无与伦比,可钻天,可入地。可凭按一个电钮,操纵一场海空陆现代战争。可有时,又觉得人类的肤浅令人沮丧。比如,何谓故乡,或者说,故乡是什么?对这个与生俱来、稔熟于心的概念,竟难以作出贴切、丰满、全面的表述。我有意翻阅了辞海辞源辞通,也是茫然,枉然。那里对故乡的解释,也只是干巴巴的以词解词,曰故土,故园,家乡之类。至多再加引荀子“过故乡,则必徘徊焉”或木兰诗“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云云。
因此,从这一点上说,我很藐视这些常为人师的辞书。他们对故乡的解释,简单得等于零,根本不能满足一个人对故乡的最普通也最独特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感受。我虽浅陋,但经再三揣度,我想“故乡”的内涵应当包括:
故乡是月。杜甫的“月是故乡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差不多都有的人生体验。此刻,我在这异地千里的深山古寺,望见那殿角的铜镜般的青空秋月,一下子就想到故乡。而且,意象翩翩,乡情汩汩。一个“月移花影上栏杆”的春夜,满院的月光如同白昼,爹织布,妈纺花,吱咛——吱咛,咔通——咔通,在这如水的月光、如瀑的白布相合相映的情景中,在这机杼声和母亲的“月亮头,赶牲口,一赶赶到马山口”的伊呀歌吟中,我在妈的怀腿间睡着了。直到月落屋梁,爹走下机子,拍拍我沾了露水的头皮嚷:“小裱匠,回屋睡去!”还有那个中秋夜,一家五口分食着一个小小的月饼,爹噙着旱烟咝啦咝啦地吸一阵,又咂一口手中只有过节才喝一点的烧酒,带了点酒意地一指那中庭树梢的月,对我说:“裱匠,你看那月儿贼圆贼圆的。”……还有,我上中学时的一个秋假,我当了护青员,夜里扛一柄长矛,在田野巡逻。我在将熟未熟、月光斑驳的玉米、谷子、高粱织成的青纱帐中穿行,那轮贼亮的月儿,就远远地高悬夜空。我走月也走,我停月也停,为我照路,为我伴行……
故乡是土。古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实,皇帝高高在上,与土何干?土真正属于故乡的人们,春种秋收,耕犁锄耙,大人们在田里翻腾,小孩们就在大路上和尿泥,过家家,或是扬起车辙里一把一把的老黄灰打烟幕仗,灰头土脑,临回家,还要在口袋里装几把灰。若遇下雨天,就光了脚丫,在泥泞中用脚搞踩塑,塑个蛋蛋,塑个杠子镆,高兴时还用稀泥给自己、给同伴糊个青眼小鬼。要是肚子疼,妈在老墙根抠一把老房土熬成盐茶,一喝下去就好。这“土方”,使不少游子或“千里去做官”的人,临走叫悄悄带上几把“老娘土”……
故乡是根。少年也好,成人也好。凡夫俗子也罢,天才伟人也罢,无不记得自己的生养之所。特别那些功成名就者,人们更少不了对其原籍根脉的追踪稽考。这根脉,就是他的故乡。所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便是最具共性的故土情结的一个妙喻。封建士大夫的衣锦还乡,蒋介石的祭母,许世友的尸骨还家,毛泽东的回韶山,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一拨又一拨的海外华裔不远万里的省亲热,从某一视角上讲,同属故土寻根,或曰心系故根。地望人杰,根深叶茂。这地望,这根脉,即是故乡。背井离乡或远离故乡的人,不管白日如何繁华和荣耀,他的梦里断断少不了思乡恋根之真情……
故乡是站。如果说人的一生是一次漫长而传奇的壮游,那故乡则是这人生之旅的第一站,出航的第一港。无论战功赫赫的将军,著述等身的文豪,还是庸庸碌碌的众生,若没有故乡的第一站,他无法成行。这首站,无论对其最终的成功与高攀,有否直接的作用,但这“第一”是无法逾越和替代的。尽管这第一站,是步履蹒跚的,铤而走险的,甚至对某些人来说,还交织着痛苦,愤懑,或羞辱。比如,鲁迅的走出故乡,直接原因是家道中落,乃父病逝;巴金的跨出故乡码头,是因为厌弃那个颓败的大厦将倾的家;白薇,她的告别故乡,仅是为了逃婚和寻求个性解放,然而,故乡对他们的才气、智慧乃至形貌风骨,是有着祖脉地气的孕育之功的。总之,这故乡第一站对他们的禀赋、人性和最朴素的情感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这对每个人也都是刻骨铭心的。
最后我想,这故乡还是一本小百科全书。毫无疑问,故乡无论在深山,在平野,在滨海,在岗洼,在大漠,在荒原,都只是一个小社会。然而,这小社会里不乏桃花源,文明与野蛮、崇高与鄙卑、鲜花与血光……杂糅共陈、相辅相成。它是大社会、大世界的光与微缩。熟记故乡,“小百科”常读常新的人,对整个社会、人生与宇宙的审视与把握,也就有了重要参照坐标。
因此,一个热爱故乡、谙熟故乡的人,是一个聪明人,一个充分理解人生的人。由故乡走向社会,再由社会归故乡,进而反观社会的人,则近于哲与圣的超然,彻悟与睿智。故土情深,故乡是经典!
12.作者心中故乡的月,凝结他哪些复杂的情感体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为什么会把故乡比作“土”呢?这一节中你对哪个细节最感兴趣?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故乡是人生壮游的第一站,每个人都是匆匆的游人,如果我们可以在第一站带三样旅途的必需品,你选择什么?谈一谈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移花影上栏杆”、“月亮头,赶牲口,一赶赶到马山口”这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月歌,请再举出三例写月的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不见得每个人都有远离故土的经历,有许多人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未离家园,是否就没有乡愁?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2.①孩提时父母的疼爱呵护令人陶醉。②过去虽贫苦但温馨的生活叫人怀念。③少年时初负责任,巡逻田野的夜晚令人兴奋难忘。
13.①因为从小在泥土里摸爬滚打,在泥土里长大,还因为故乡的泥土代表着长辈的关怀慈爱、无限牵挂。②或说“老娘土”,或说“和尿泥,过家家”。因为这样的细节最富生活情趣。
14.例:①亲情,因为它将是你永远的心灵依靠。②童心,因为它将让你活得自然,活得轻松。③伤痕,因为它将提醒你道路上时有坎坷和泥泞。
15.①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6.不是的。乡愁不仅是对故乡的思念,还有对故乡的热爱。有家乡的人就有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对家乡不尽如人意处的不满,也是一种别样的乡愁。
(二)(2017年内蒙古包头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12-15题。
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单位的院子里种了不少花,有玉兰、海棠、碧桃、榆叶梅……每当春天到来,花开之时,树下、花边总少不了赏花者。人们常说,最美人间四月天。想来,春天里那些盛大的花事,无疑是最美的四月天里最绚丽的一道风景。
不过,于我而言,眼前的此般花景再美,却不及记忆里的“那一朵”亲切。因为,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说起来,这种花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它们广泛地种植于祖国大地上,每到春天,花开之处,仿佛一片金黄色的海洋。那满世界的金黄,浓得化不开的金黄,让人震撼,难以忘记。天南海北的人们,不远千里赶赴一处处花海,只为陶醉于那一望无际的灿烂的金黄。这种花,就是油菜花。
一直以来,我总认为油菜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因为在我心中,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味了。这不仅是因为我出生并成长的地方盛产油菜花,它承载着我对于家乡和童年的美好记忆,更是因为油菜花朴实平凡的气质,与“故乡”这个字眼最为贴切,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故乡景,故乡事,乃至故乡人。
即便你从未亲眼见过生命力旺盛的油菜花,从未置身过油菜花海中,光从那些图片里,你也可以发现,油菜花的遍野之处,从来不是一方阳台、一处庭院、一所公园,而是连绵起伏的大山脚下,阡陌交错的田埂之上,河网密布的水乡岸边,白墙黛瓦的房前屋后……漫山遍野盛开的油菜花,这不正是我们最常见的家园的模样,不正是最典型的乡土中国的图景吗?
如果说有些花天生只可欣赏的话,那么油菜花则天生就是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它沾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当有些花正在得到人们的精心栽培、呵护之时,与油菜花的命运相关的,却永远是田间地头的播种、收获,是水乡垛田间的摇橹穿梭,是房上屋顶的缕缕炊烟,是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是故乡的生产与生活,农事与家事。
而油菜花又像极了故乡的那些人。普通、平凡、质朴,但明亮、健康、泼辣、热烈,长成了一片明媚与灿烂。故乡的那片油菜花,总会让我想到,从这里走出的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受戒》里那个活泼直率的小英子,还有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柳堡的故事”里那淳朴可爱的二妹子。这些故乡的他(她)们身上,有着原生态的美,自然的美,乡土中国的美。可惜的是,当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太熟悉、太常见,以至于熟视无睹,往往只有在身处异乡之后,再回望他(她)们时,才会越发感觉到这种美好。
如果每一种花都有“花语”,我想,油菜花的花语就是——故乡。
(作者:舒翼
本文有改动)
12.(2分)本文的题目很具艺术性,请作简要分析。
13.(3分)本文主要写油菜花,作者为什么还写了一些其他的花。
14.(4分)作者为什么说“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味了”?
15.(3分)请结合全文内容简析本文层层递进的表现手法?
【解析】12.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分析.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解答此题要扣住题干中的“艺术性”,分析标题的独特之处.读完文章可以知道,标题中的“它”指的是油菜花,但作者却故意在标题中用“它”来指代,不明确交代出指代的内容,这就是故意设置悬念,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也正是本文标题的独特之处.
1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衬托手法,又叫侧面烘托,是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本文开篇先写其他花很明显是为下文写油菜花作铺垫,用这些花只有观赏价值来陪衬油菜花不仅美,还有实用价值,还与故乡人,故乡的农事活动密切相关.
1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筛选.解答此题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问题相对应的段落,从中筛选出信息来归纳作答.文章在第④段首交代“一直以来,我总认为油菜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然后分别在第④~⑦段分析了原因,可结合这些段落中的抒情议论句子来整理出答案.关键句子有:“因为在我心中,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味了”,“它承载着我对于家乡和童年的美好记忆,更是因为油菜花朴实平凡的气质”,“油菜花则天生就是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它沾满了生活的烟火气”,“油菜花又像极了故乡的那些人”等.
15.本题考查文章写作结构的分析.解答此题将作者的写作思路清晰的梳理出来,即可看出作者在结构上的层层递进关系,但梳理写作思路要保证能正确的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答案:
12.题目中的“它”指什么,从题目本身看不出,因此有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13.文章开篇先写其他花是为下文写油菜花作铺垫,从而引出作者对油菜花的赞美;之后又写其他花只有观赏价值衬托出油菜花还与人们的生产和农事活动密切相关.
14.①作者家乡的油菜花承载着他对家乡和童年的美好记忆.
②油菜花朴实平凡的气质与故乡这个字眼最贴切.
③漫山遍野盛开的油菜花,正是最常见的家园的模样,最典型的乡土中国的图景.
④油菜花沾满生活的烟火气,和故乡的生产与生活,农事与家事相关联.
15.先写眼前供观赏的各种花,引出记忆中故乡的油菜花;再由油菜花引出对故乡生活的描述;最后由故乡引出对有油菜花一样品质的故乡人的赞美.层层递进,浑然一体.
四、综合性学习
为加强对鲁迅及其作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你班准备开展以“认识鲁迅”为主题的
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解读方法】要解读一个人,首先要深入地了解他。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
关于鲁迅的资料?(至少写出两种)
示例:上网搜集;到图书馆查阅;向老师咨询。
(2)【作品解读】你一定在课外读过鲁迅的作品,请向你的同学推荐一篇,并写出你的
推荐词。
作品推荐:《野草》
推荐词:这是一部深刻、优美的散文诗。
(3)【人物解读】下面是某同学搜集的资料,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①鲁迅有言,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②北京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过的老棉花。你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被子。生活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示例:我看到了一个生活简朴、甘于奉献的鲁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