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2. 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 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1. 重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2)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
2. 难点: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20世纪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二、自主学习
1、走进作者
作者
鲁迅
原名
周树人
体裁
短篇小说
评价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
2、文体常识
小说
定义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用叙述背景、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特征
(1)视角独到,以小见大(2)人物形象,个性鲜明(3)心灵刻画,入木三分(4)情节安排,匠心独运(5)环境描写,烘云托月(6)虚构写实,相辅相成
三要素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
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分类
1.微型小说 2.短篇小说3.中篇小说4.长篇小说
3、背景资料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 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 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4、重点字(拼音)
黛色( dài)寓所(yù)脚踝( huái)獾猪(huān )愕然(è )惘然(wǎng)
阴晦( huì )瑟索( sè) 恣睢( zìsuī)嗤笑( chī)寒噤(jīn )颧骨(quán )
祭祀( sì)秕谷( bǐ)
易错警示易读错的字:“脚踝”的“踝”读“huái”而不读“guǒ”;“寒噤”的“噤”是前鼻音而不是后鼻音;“颧骨”
的“颧”读“quán ”不读
“guàn”。易写错的字:“惘然”的“惘”有“忄”;“寒噤”的“噤”有“口”;“秕谷”的“秕”有“禾”。
5、多音字
行 (háng)字里行间 壳 (ké)蛋壳
(xíng)行踪 (qiào)地壳
系 (xì)系统。 薄 (báo)薄饼
(jì)系鞋带。 (bó)薄命
(bò)薄荷
记忆方法“行”读“xíng”时有走、流通、传递、进行、可以等意思;读“háng”是.行列、排的意思。 “壳”读“qiào”即坚硬的外皮,当壳的厚度与其曲面率半径的比值小于0.5时,称为“薄壳”,反之称为“厚壳”。读“ké”用于口语。 “系”读“xì”时,指有联属关系的、高等学校中按学科分的教学单位、关联、联结、栓、牵挂等意;读“jì”是动词结、扣。 “薄”读“báo”时,指厚度小的、冷淡、不热情、味道淡、土地不肥沃;读“bó”有、 轻微、少、不庄重、不厚道等的意思;读“bò”是 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茎和叶有清凉香味,可入药。
6、形近字
晦(huì)阴晦 惘(wǎng)惘然 睢(suī)恣睢
诲(huì)教诲 罔(wǎng)欺罔 雎(jū)关雎
记忆方法 “晦”和“诲”读音相同,偏旁不同,有“日”“讠”区别;
“惘”和“罔”读音相同,偏旁不同,“惘”修饰人的心理活动,有“忄”旁,而“罔”是蒙蔽之意;“睢”和“雎”字形相近读音不同,有“目”“且”旁之分。
7、重点词
①阴晦:阴沉昏暗。
②愕然:吃惊的样子。
③瑟索:即瑟缩,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
④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同。
⑤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⑥恣睢:放纵,凶暴。
8、词语辨析
"隔阂"与“隔膜”辨析
"隔阂"与“隔膜”都有人与人之间情感不通的意思,但各自的情感轻重不同。“隔阂”情意不相通,彼此思想有距离;“隔膜”人身方面,尤其是感情或道德方面的分隔或缺少牵连;没有亲密感或亲切感
三、整体感知
1、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小说按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2、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本文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分析人物
(一)分析闰土
1、品味文中的这些描写,归纳文中闰土的性格特征,找出描写闰土的语句,填表(表格见下页)
少年闰土:12~15、18、23~26、30;中年闰土:59、60、62、64、66、71、72。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动作
雪地捕鸟、月夜刺猹——聪明勇敢,动作敏捷
迟钝、麻木
语言
脱口而出、滔滔不绝(4个省略号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迟疑麻木、痛苦难言(9个省略号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对“我”的态度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
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2、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
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
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二)分析杨二嫂
过渡:故乡中作为好朋友的农民闰土景况是这样的凄凉,那作为小资产者的邻居杨二嫂的情景又是怎样呢?
1、阅读课文,找出描写杨二嫂的语段,看看这个人物有哪些方面的变化让我悲哀。
20年前、后的杨二嫂:39~52自然段
20年前
20年后
肖像
年轻美丽: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那么高,嘴唇没有那么薄
“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语言(对我的态度)
贵人眼高 、迅哥儿,你阔了、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虚伪的吹捧,尖酸地嘲讽)
行动
终日坐着
“……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竟跑得这样快。
对生活的态度
虽靠姿色招徕顾客,但仍是本分生活
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
2、品味文中的这些描写,归纳杨二嫂的性格特征。
杨二嫂:外貌的变化(说明经济状况的衰落)、能说会道、泼辣、尖刻、自私、爱贪小便宜的城市小市民
3、对杨二嫂这个人物,我们应怎样认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生活所迫)?在文中杨二嫂起什么作用?
(“豆腐西施”是本小说中又一个典型而出彩的人物形象,这个过程,既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也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物的态度。当然,都需要说明理由。教师也应该表明自己的态度,与学生一起讨论。希望最后能达成共识:她同样是时代的牺牲品,不但要看到她可笑、可气、可恨的一面,也要能发现她可悲、可怜的一面。)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4、闰土要的、杨二嫂连偷带拿的,是些什么样的东西?说明了当时农民生活处于一种什么状况?
明确:长桌、椅子、香炉烛台、抬秤,手套、狗气杀、破烂木器、碗碟……
⑴人们的生活困苦,缺少基本的生活用品。⑵一副香炉和烛台──封建思想的侵蚀,变得麻木
二、合作探究——赏析语段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离开故乡”,思考:
1、理解“新生活”的含义。
是我们未经生活过的,不同于“我”的辛苦展转、闰土的辛苦麻木、杨二嫂辛苦恣睢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消除封建剥削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
2、“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对这句话应怎样正确理解?
这句话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远。因为任何作家都受世界观的制限。当时共产党还没成立,鲁迅并没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的“路”,因而“我”对路的憧憬不免朦胧。
3、“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比喻确切、含义深刻。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它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新生活要从斗争中获得。这表现了作者踏平路上荆棘,争取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一名言体现了十分重视实践意义的深刻哲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鼓舞人们为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勇往直前,英勇奋斗。
4、“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文末的景物描写是不是表现“我”对故乡的过去的留恋?
此处的景物描写象征着“我”所向往的理想的美好生活。
5、作者是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来描绘20年前的故乡的美丽和未来故乡的美丽的。但不同的是,以前的画面中有一个小英雄,而后来的描写中却没有了,如果再给这幅未来美丽的故乡图画画上人物的话,要画上谁合适呢 根据小说想像一下。
宏儿、水生,因为鲁迅有寄希望于下一代的想法,他认为宏儿和水生应该过一种新的生活,所以对新生活展望的画面上要画上这两个人物。
6、小结:“我”的人物形象:(心理描写:主要采用内心独白,直抒胸臆的方法。)
(小说不同于一般记叙文,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我” 不是作者。是一个线索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要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故乡萧索的景色显示了当时农村的凋敝,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距离太大,“我”非常失望,从而抒发了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无比憎恨的感情。
闰土的巨大变化,与“我”的思想隔阂刺痛了“我”的心,思想上引起极大震动、悲哀、愤慨。哀其不幸,寄予无限同情。
杨二嫂的变化,“我”感到讨厌。
离别故乡时复杂的思想感情,更使我们认识到'我'热切要求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革命精神,并能认识到改造旧社会实现新生活的艰苦性、复杂性,表现了'我'对革命任务艰巨性的深刻认识和实现理想的信心、决心。小说最后闪光的一笔,一扫全篇沉闷的气氛,反映积极谋求社会变革的进取精神,鼓舞人们为新社会的出现而斗争的信心,同时把小说的主题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 理解课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现实的故乡一片荒凉、沉重、窒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对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的描写,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这样写,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
小说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四、总结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五、主题归纳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六、写作借鉴
①对比鲜明,突出中心。②抓住特征,突出性格。小说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成功的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从而深刻地表现了主题。③景物描写,服务中心
七、课外积累
思念家乡、亲人、故乡的诗句:
①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汉江》)
②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宋.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⑤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⑥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基础积累】
1.下面加点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D )
A.秕谷(bǐ )
地壳(ké)
颧骨(quán)
折本(zhē)
B.潺潺( chán) 伶仃(líng) 供品(gōng)
诧异(chà)
C.恐吓(xià)
愕然(è)
嗤笑(chī)
瑟索(sè)
D.惘然(wǎng)
祭祀(sì)
寒噤( jìn)
鄙夷(bǐ)
解析:字义不同,读音就不同,我们可以用意思推断读音。A选项“地壳”的“壳”应读“qiào”“折本”的“折”意思是亏损,应读“she”;“折”意思为“弄断”时读“zhe),如“折断”。B项“供品”意思是供给、供应时,读“gòng”,如“供应”。C项“恐吓”的“吓”意思是恐吓、恫吓,应读“hè”;“吓”意思是使害怕时,读“xia”,如“吓唬”。
2.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A.捏造 瓦楞 潮汛 细脚伶仃
B.阴诲
脚踝 祟拜 聚族而居
C.鄙夷 磕睡
惶恐 辛苦恣睢
D.隔膜
寓所 箫索
一望无际
解析:B项“隐诲”应为“隐晦”;“祟拜”应为“崇拜”。C项“磕睡”应为“瞌睡”。D项“箫索”应为“萧索”。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
(1)面对着远道而来的客人,他显得极为------。
(2)破败的荒村见不到人影,到处是一片-------的景象。
(3)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让人--------。
(4)经过重新装修,教学楼里里外外都---------,给了刚返校的师生们一个惊喜。
A.恭顺 悲凉 刮目相看 改头换面
B.恭敬 凄凉 刮目相看
焕然一新
C.恭顺 悲凉 另眼相看
改头换面
D.恭敬
凄凉 另眼相看 焕然一新
解析:“恭敬”指对尊长或贵宾严肃有礼貌,“恭顺”指恭敬并服从(父母或长辈),根据题意应选“恭敬”。“悲凉”形容心情或气氛,“凄凉”形容环境或景物,故选“凄凉”。“刮目相看”表示因进步而被重视,“另眼相看”指用特别的标准看一个人,或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此处应为“刮目相看”,“改头换面”指的改形式不改内容实质,含贬义,“焕然一新”指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含褒义,故(4)句选“焕然一新”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
A,“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季度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B.我一面应酬,偷空便收拾行李,这样的过了三、四天。
C.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贝背······
D.“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解析:A选项“便向着我说”后面冒号改为逗号;B选项“三四”不要顿号;D选项“他就是水生”后面逗号改为问号。
5.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两手搭在脾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比喻)
(2)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反问)
(3)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比喻)
(4)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借代)
6.下面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小说中描写的少年闰土生命是有活力的,思想是自由的,心地是善良的;而中年闰土则麻木、愚钝,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将他苦得“像一个木偶人了”。
B.对比手法的运用是这篇小说的独到特色,小说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杨二嫂前后生活的对比,“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和水生的关系的对比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C.“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在回到故乡时,“我”憧憬美好的故乡。小说中的“我”就是作者。
D.小说中的“我”与闰土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是因为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闰土和“我”已不可能进行思想感情的正常交流。
解析: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不同于作者。
【阅读理解】
(一) 阅读课文“这来的便是闰土——也便成了路”,完成下列问题
1、“我”面对久别重逢的闰土,由不知道怎样说才好直至“说不出话”,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身材是现在的一半,手红活圆实,紫色的圆脸,头上一顶小毡帽,劲上是明晃晃的银项
圈
2、文段中说闰土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那么记忆中的闰土又是怎样的呢?(2分)
答:外貌,表现了闰土的生活已经陷入贫困之中;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3、下面句子用的是哪种人物描写方法?其描写反映了闰土什么样的生活状况?造成闰土变化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答:外貌,表现了闰土因生活重负、精神的压迫而憔悴、苍老。
4、“我们之间已经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厚障壁”指的是什么?
答: 比喻,形象地反映了我和闰土之间的隔阂之深;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的不相通。
5、20余年后,闰土见到童年的好友我时脸上为何露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呢?
答:儿时的伙伴久别重逢,因而欢喜,然而悲苦的处境又使他深感凄凉,表现了闰土无比复
杂矛盾的心情。
6、“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各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答:劳碌奔波,因受重压而迟钝,愚昧自私、放纵
7、说说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你。
答: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吗,空有希望,不去奋斗,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坚持奋斗,便无所谓无。只要奋斗追求,路就在脚下,希望会实现,新生活也会到来。
(二)想偷一本书
王秋珍
①我想偷一本书已经很久了。
②它就放在我们办公室一位同事的桌上。每天,我都能看见它。那蓝色的封面要多好看就有多好看。可是,它寂寞地呆在桌上,从来没人去翻一翻。
③有一次,我看见同事拿起了它。我正暗暗为它高兴,却分明看见我的这位漂亮的女同事,只是用书扫了扫椅子上的灰尘。别的同事走过来走过去,总是低着头忙忙碌碌。那个叫手机的玩意成了大家的最爱。谁会留意一本书呢?
④慢慢的,我看见书的封面由蓝色变成了灰色。我还看见有好几次,漂亮的女同事把刚盛了水的杯子搁在它的上面。书的封面留下了一个圆圈,还带着褶皱,好像一个可怜的孩子歪着嘴巴在哭泣。
⑤我只想把它偷回家。
⑥可是,一想到偷,我的心就像要跳出胸膛。从小,爸爸就教育我,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偷大偷小都是贼。因此,我一天天地看着它,看着办公宣来来往往的同事,一直不敢给自己创造一个机会。
⑦可机会还是来了。
⑧那天,我打了一段文字,抬起头,蓦然发现办公室里居然只有我一个人。我按捺住狂跳的心,悄然起身,来到漂亮女同事的桌前。【A】我感觉有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一样向我聚拢过来,我低下头试图躲开它。突然,一个声音从天而降:“你想干嘛?”我的身子斜了斜,差点跌倒。我刚想回答,却听见那人继续在说:“好啦好啦,就你会耍贫嘴。我很忙,没空和你扯东扯西的。”说话间,我看见漂亮女同事飘逸的长裙在办公室里舞动了几步,倏地飘出去了。
⑨我,终于把书偷到了手。虽说窃书不算偷,我却感觉脸上有无数只蚂蚁在爬。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文明的我居然会和“偷”这么不文雅的字站在一起。
⑩回家后,我拿出软毛巾轻轻地擦拭封面,又拿出吹风机吹那个固执的圆圈。最后,我把书的封底朝上,放在桌上,再压上了一条厚重的红木小方凳。
次日,我把书拿出来,它又变成了端正的模样。【B】我的心里,涌上了酸酸甜甜的味道。
我洗净双手,拿出偷来的书一页一页地翻起来。看着它们,我仿佛又走进了老时光。我看到了自己在养花种菜,在夕阳下徜徉,在厨房的油烟里战斗…
是的,这是我写的书。每一个字,都像芬芳的花,让我驻足,流连。
出版社只给了我50本样书。我舍不得卖,只想把书送给爱书的人。当初,漂亮女同事听说我出书了,就第一时间向我祝贺并要书。没想到,她要的只是一份客套。
是的,只是一份客套。漂亮女同事一直把书放在桌上,从来不曾翻上一篇。如今,她和我的其他同事们一样,一有空就刷微信看网络碎片聊明星八卦,根本没有注意到桌上少了什么。那本曾被她扫过灰尘垫过杯子的书,好像从来都不曾出现过。
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这份不安的心绪让我彻夜难眠。这个忙碌的时代,真的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吗?当初,我壮着胆子把书偷回来,只是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啊。
某天,我终于点开一位微友问道:“你说大家喜欢读什么书啊?”“什么?书?”微友抛出两个问号,继续道,“谁还看书啊?”
我仿佛听见了她在手机前的笑声。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6年第8期,有改动)
8.“我”为什么要偷漂亮女同事的书?
(4分,两个要点,各2分:女同事不爱书,“我”心疼自己的书;“我”想给书找个懂它的人/爱书的人。)示例:因为是“我”写的书,“我”舍不得卖,只想把书送给爱书的人。女同事向“我”祝贺并要书,“我”把书送给她,但她却不爱书。“我”心疼自己的书,所以就把书偷回来了。
9.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⑴【A】处:我感觉有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一样向我聚拢过来,我低下头试图躲开它。
(本句运用了什幺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偷书时的紧张与慌乱。
⑵【B】处:我的心里,涌上了酸酸甜甜的味道。(“酸酸甜甜”一词写出了“我”怎样的
心理?)
“酸酸甜甜”生动地写出了“我”当时复杂的心理:“酸酸”是因为没有为自己的书找到懂它的人,让它受了“委屈”;而且为了它,“我”还当了一回“小偷”。(2分)“甜甜”是因为“我”的书又回来了,又恢复了原样,不用再受“委屈”了。(1分)
10.第⑩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描写(答“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亦可)。生动具体地描写了“我”修复书的过程,表达了“我”对书的珍爱。
11.第 段说“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这份不安的心绪让我彻夜难眠”,“我”为什么会感到不安?
“我”想到这个忙碌的时代,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我”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恐怕找不到。
12.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现象:传统纸质图书在社会上受到冷落,很多人沉溺于手机。(2分)
看法示例: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一个不好好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全社会都能重视这种现象,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3分,观点1分,理由1分,语言流畅1分)
【综合性学习】
九年级(2)班拟举行“我所了解的鲁迅”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班级的一员,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古韵寻芳
小说结尾,作者以“路”做比,表现出探索、奋斗精神。你能用屈原的一句诗表现这种精神吗?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沙里淘金
鲁迅,一位革命的斗士,中国新文化的先驱,他逝世后好友孙伏园曾写过一副挽联来悼念他,你能从中找出你熟悉的鲁迅作品吗?(写出三个即可)
上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
下联:叹而已痛毁灭十月噩梦终生彷徨
《野草》《热风》《呐喊》《而已集》《彷徨》。
(3)探究名言
下面是小鹏摘抄的鲁迅名言,这些名言反映了鲁迅的哪些精神?请你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概括出三种精神即可)
名言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名言二: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名言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名言四: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名言五: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示例:爱憎分明;珍惜时间(勤奋努力);勇于实践(勤于探索)。
【随州中考真题体验】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2012—2013赛季常规赛上,詹姆斯以逆天的表现验证了当世篮坛第一人的身份,但他距离第二座总冠军奖杯还有一步之遥。
B.大洪山文化遗产不仅记录着过去的沧海桑田,也能使现代的自然环境焕发出悠久的魅力。
C.如果你想感受周杰伦的音乐才华,想观赏一部华丽的歌舞片,那么周杰伦自编自导自演的《天台》就是你首当其冲的选择。
D.虽然雅安的周边还是残垣断壁,但美丽家园重生的梦想正在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中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