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上 第15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上 第15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23 15:47:29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导入新课
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1934年,国民党北平市长下令禁止男女同学同泳,以免肌肤相碰,有碍男女大防。面对这样的禁令,鲁迅先生是这么说的:“男女生活在同一天地间,一同呼吸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鼻孔出,被那个女人吸进去,淆乱乾坤,岂非比同学同泳更严重!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出门,各戴一个防毒面具。既免空气流通,又不抛头露面。”说着,鲁迅先生把头微微后仰,用手模拟着防毒面具的管子,大家被逗得哈哈大笑。
“九、一八”, 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1934
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力,已荡然无存……
背景资料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2)体会本文泼辣、犀利的语言风格。
(3)领会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标记段落序号。
2、思考: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问题,文中有哪几种观点?
自词检测比积累
省悟 慨叹
搽 前仆后继
诓骗 诬蔑
1.为红色的字注音:

k i
chá
xǐng
2.根据句子写出相应的成语:
(1)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2)既欺骗自己,又欺骗别人。
kuāng
wū miè
前仆后继
自欺欺人
鲁迅,原名 ,
字 。他的著作主要
以小说、杂文为主。本
文选自 。
周树人
豫才
《且介亭杂文》
关于鲁迅知多少
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问题,文中有哪几种观点?
观点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观点2: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解答标题明观点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可分为:
 
文体知识谁知晓
1、立论
2、驳论
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看论点本身有没有破绽
看支撑论点的论据有没有破绽
看论据推导论点的过程有没有破绽
反驳方法
文体知识谁知晓
驳论文一般写作思路
摆敌论
驳敌论
立己论
文体知识谁知晓
论据
论点:
两年前:
不 久:
现 在: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摆敌论
1、敌论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精读探究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
——选自蒋介石“九一八”事件后的演讲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国民党的御用报纸
背景资料
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等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为国内消灾患,为世界祈和平”。
背景资料
老师(国民党反动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全班同学(鲁迅):从文中找出证据将“国民党”驳倒。
模拟反驳
(一)摆敌论点、论据(1—2)
论据
论点
两年前:
不 久:
现 在:
信“地”信“物”
希 望 国 联
求 神 拜 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二)反驳
驳敌论(3—5)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立己论(6—8)
论点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
(三)结论(9):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从古至今的“中国的脊梁”
结构梳理
鲁迅对敌人深恶痛绝,而对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则是衷心爱戴。这爱憎分明的情感是如何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相关词、句,和小组同学一起品析。
提示:可从修辞和关键词的角度来品析。
品析领悟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尖锐犀利的语言,充满着嘲讽意味,直戳敌人要害。
品析领悟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运用了仿拟的修辞手法,讽刺了悲观论者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丑恶形象。
品析领悟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热情讴歌“中国的脊梁”,鼓舞了中国人的斗志,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品析领悟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四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并各举一例吗?
















杜甫








品析领悟
品析领悟
作者驳敌论,颂脊梁,目的是什么?
写作此文时正值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在那个国内悲观失望沮丧论调甚嚣尘上的关键时刻,鲁迅发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呐喊,批驳了敌人的错误言论,鼓舞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知识,体味了鲁迅先生泼辣犀利,讽刺性强,感彩浓的语言风格,还感受了先生满腔的爱国热情。
课堂小结
抗战70周年大阅兵
新中国成立
课堂练习
表弟是一位装修工,平均每月可以拿到3500元左右。表哥大学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农民工表弟因而深有感触地说:“我真谢谢我自己,没有考上大学。”表哥长叹一声说: “读书真没用。”
你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反驳?
布置作业
阅读鲁迅先生的驳论文《友邦惊诧论》,感受鲁迅先生泼辣、幽默、锋利的语言风格以及他鲜明的爱憎情感。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驳敌论
直接反驳
立己论
间接反驳
犀利如刀驳敌论
热情似火颂脊梁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5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前仆后继”等词语。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3.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二、过程与方法1.分析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2.认识和揣摩富于强烈感彩的语言,体会鲁迅的语言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2.领会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重点 1.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2.体会本文泼辣、犀利的语言风格。3.领会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难点 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背景介绍导入情境 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1934年,国民党北平市长下令禁止男女同学同泳,以免肌肤相碰,有碍男女大防。鲁迅先生听到这件事,对几个青年朋友说: “男女生活在同一天地间,一同呼吸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鼻孔出,被那个女人吸进去,淆乱乾坤,岂非比同学同泳更严重!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出门,各戴一个防毒面具。既免空气流通,又不抛头露面。” 说着,鲁迅先生把头微微后仰,用手模拟着防毒面具的管子,大家被逗得哈哈大笑。这个故事看起来很荒谬,但当时还有比这个更荒谬的事情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我东北三省沦陷,日军又向关内步步进逼。国家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却有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 ( http: / / baike. / view / 70036.htm" \t "_blank )》发表社论: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力,已荡然无存……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面对这些悲观论调,鲁迅先生又会怎样反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听故事,入情境。看背景,听介绍。 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让学生初步感悟驳论。让学生明白写作的背景。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自主学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记段落序号,思考:本文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问题有哪几种观点? 二、考考大家的自学成果1、字词检测比积累为加点的字注音:省悟(xǐnɡ) 慨叹(kǎi) 搽(chá) 前仆后继(pū)诓骗(kuānɡ) 诬蔑(wū miè)根据句子写出相应的成语:(1)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前仆后继)(2)既欺骗自己,又欺骗别人。(自欺欺人)2、关于鲁迅知多少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3、解答标题明观点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问题,文中有哪几种观点?(观点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观点2: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哪个是作者的观点?(观点2: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4、文体知识谁知晓这个观点和另一个观点刚好针锋相对。如果可以证明作者观点正确,那么另一个观点就肯定是错误的。这是什么体裁的文章?(议论文中的驳论文。)驳论文通常有哪些反驳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驳论文的一般写作思路是什么?(摆敌论——驳敌论——立已论。)(摆敌论的通俗说法是:树靶子。)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记段落,思考问题。学生抢答。和老师互动,边思考,边学习。 让学生自己解决相关基础知识。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启发学生寻找敌论点和鲁迅观点,学习驳论文有关知识。
精读课文研读揣摩 一、摆敌论、树靶子1、这篇文章的敌论是什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依据是什么?(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希望国联;现在,求神拜佛。)2、一二段中“我们”“有人”指谁?补充几则背景材料:“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国民党的御用报纸。“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九一八”事件后的演讲。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等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为国内消灾患,为世界祈和平”。由以上背景材料,可以肯定的说,“我们”和“有人”就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社会名流”。二、模拟反驳,理清思路1、第一段是国民党的论据,他们根据这些资料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鲁迅先生是怎样进行批驳的呢? 现在我们来模拟反驳。假设老师是国民党高官,你们都是鲁迅,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证据将我这个“国民党”驳倒。我们的智囊团先商量商量。2、开始反驳。3、结论:我的论据虽然是事实,但不能证明我的论点,论证上不合逻辑,你们直接反驳了我的观点。你提出了你的观点,并用脊梁做了证明,你的论点和我的论点是针锋相对的,你的论点正确,就等于我的论点不正确,这是间接反驳了我的论点。在坐的鲁迅们太厉害了,我这个国民党被驳得哑口无言,只得认输。模拟反驳结束。4、理思路:现在我们一起来把同学们刚才的反驳思路梳理一下。文章1、2段先摆出敌论,3、5段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敌论,然后又自己确立了一个与敌论针锋相对的观点对敌论进行了间接反驳。两者结合,论证严密,敌人的论点只能轰然倒下。作者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如何判断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三、品析语言,领悟情感从刚才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鲁迅对敌人深恶痛绝,而对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则是衷心爱戴。这爱憎分明的情感是如何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你能找出相关句子来品析吗?本文是驳论文,主要是批驳敌论,我们先来品析鲁迅对敌人的语言。例: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尖锐犀利的语言,充满着嘲讽意味,直戳敌人要害。)例: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他信力”这个词好像没听说过,他是怎么造出来的?有什么效果?还有哪个词类似?根据自信力仿造来的,还有“自欺力”。这两个词运用的是仿拟的修辞,辛辣讽刺了国民党高官的丑陋形象,还有哪一段也刻画了国民党丑陋嘴脸?这种讽刺性的语言还有吗?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点评。鲁迅对拥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使用的是什么样的语言?饱含怎样的情感?你能找出例句来赏析吗?例: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热情讴歌“中国的脊梁”,鼓舞了中国人的斗志,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四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并各举一例吗?“埋头苦干的人”,指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执着于某一项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如:李时珍。“拼命硬干的人”,当指那些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揭竿而起、斩木为兵的农民领袖和精忠报国、壮怀激烈的民族英雄。如:文天祥。“为民请命”的确切含义,指的是为老百姓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如:杜甫。“舍身求法”可以解做:为追求某一种规范(诸如公平、正义等),不惜牺牲性命,类似“舍生取义”,而“舍生取义”语出《孟子·告子上》,它在本质上属于儒家 ( http: / / www.thn21.com / e / tags / tagname=%C8%E5%BC%D2" \t "http: / / www.thn21.com / teach / _blank )思想。如:谭嗣同。3、从同学们对语言的品析中,我们可以发现,鲁迅对敌人使用的语言尖锐泼辣、犀利如刀,使批驳更加有力。对中国的脊梁使用的语言是激情洋溢、热情似火。这正是:犀利如刀驳敌论,热情似火颂脊梁。4、作者驳敌论,颂脊梁,目的是什么?鲁迅最初的愿望是治病救人,但他后来发觉人思想的麻木比肉体的疾病危害更大, 因此弃医从文,想用他这一篇篇如匕首投枪般的杂文,剖开社会的污浊与黑暗,唤醒人们麻木的灵魂。写作此文时正值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在那个国内悲观失望沮丧论调甚嚣尘上的关键时刻,鲁迅发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呐喊,批驳了敌人的错误言论,鼓舞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他不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家,而是一个——满怀爱国热诚用语言文字作武器的战士。 寻找敌人的论点和论据。反驳老师这个“国民党高官”。学生寻找能体现作者强烈爱憎的语句,并且赏析。总结本文语言特色。 让学生找出敌论点和敌论据。补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从实践中理解驳论文的特点。整理全文思路。通过赏析语言来领悟作者情感。让学生对本文的语言特色有个整体了解。让学生明白本文写作目的,增强爱国意识。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知识,品味了先生那泼辣犀利,幽默风趣,讽刺性强,感彩浓的语言风格。还感受了鲁迅先生满腔爱国的热情。他的“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呐喊犹如黑暗里的一道光,让人看到希望,正因为有像鲁迅先生一样的有志之士的呐喊和奋斗,“中国的脊梁”们终于在1949年把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定格在历史的大舞台;终于把中国人的自信从20世纪带到了21世纪;终于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发扬得更加灿烂辉煌。少年强则国强,未来国际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我们一定要学好文化知识,做一个继往开来的顶天立地的中国的脊梁。
课堂练习 但是,社会上有时还是会充斥一些看似有理实则荒谬的言论,2012年《中国青年报》上曾经有过一个小故事:表弟是一位装修工,平均每月可以拿到3500元左右。表哥大学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农民工表弟因而深有感触地说:“我真谢谢我自己,没有考上大学。”表哥长叹一声说:“读书真没用。”你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学来反驳?结论:不读书真不行!同学们,那就让我们都认真读书,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做继往开来、顶天立地的中国的脊梁。 学生批驳。 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运用本节课所学进行批驳。
布置作业 阅读鲁迅先生的驳论文《友邦惊诧论》,感受鲁迅先生泼辣、幽默、锋利的语言风格以及他鲜明的爱憎情感。 阅读作品。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杂文特色。
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驳 立敌 已论 论直接反驳 间接反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