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 第1课时 因数末尾、中间没有0的笔算乘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 第1课时 因数末尾、中间没有0的笔算乘法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10-22 15:1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三位数乘两位数
【单元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乘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算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2.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应写在什么位置上。
【教学指导】
1.注意让学生自主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学习的乘法运算,不论是口算还是笔算,估算还是用计算器算,其基本算理和运算方法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在第一学段,在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后,学生已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从这个角度上说,本单元所学知识,属于旧知。所不同的,仅仅是运算数据由万以内扩充到了亿以内。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个知识基础,在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自行总结出口算、笔算、估算的一般方法。如,口算乘法中例1,笔算乘法中例1、例2、例5的学习,都应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运算的基础上,概括出一般性的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不同算法中的特点,尽可能选择多种算法中较优化的一种,采用合理、简洁、灵活的方法进行计算。
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技能,还应当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具有实际背景的常见数量关系,并且能够用关系式或数学符号去表达它们。本单元学习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一种,刻画这三者关系的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将三者简明逻辑地连成一体。教学时,应注重让全体学生通过解决例3中的具体问题,感悟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的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再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以探索运算中数值规律的练习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本单元在练习设计中,安排了多个引导学生探索数值规律的练习,如练习九中的第1、2、4、6、10题等等。教学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到探寻运算中数值规律的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数据特点,尝试用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解释计算的合理性等有序活动,不但可使学生形成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理能力。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5课时:
1.因数末尾、中间没有0的笔算乘法...............1课时
2.因数末尾、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1课时
3.积的变化规律.................................1课时
4.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1课时
5.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1课时
第1课时
因数末尾、中间没有0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
因数中间或末尾没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材第47页例1、“做一做”、练习八的1、2、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自主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笔算的准确率。
【重点难点】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积的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
幻灯片
【复习导入】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口算
152×2=
231×4=
321×2=
415×3=
298×3=
523×3=
2.笔算
24×12=
44×59=
63×5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新课讲授】
教学例1:
1.幻灯片呈现题目: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请一个同学读题。
(2)谁来列算式?
145×12,老师同时板书。
(3)估算:
谁来估一估145×12的积大概是多少呢?并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2.笔算:
(1)提问:哪个同学估算的结果和准确值最接近呢?我们要用什么方法?
我们已经学过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现在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尝试列式笔算。
145×12=1740
(2)学生独立尝试笔算,教师巡视课堂,请一个动作快,做得准确的孩子到黑板上板书。
做完的孩子自己读一读计算过程。
(3)全班判断正误。
现在就请这个同学当小老师,教我们说说这道题的计算过程。
用第二个因数12的个位2去乘145,二五一十,个位上写0,二四得八,加上前面进的1,十位上写9,一二得二,百位上写2。再用第二个因数12十位上的1去乘145,一五得五,十位上写5,一四得四,百位上写4,一一得一,千位上写1,0加0等于0,9加5等于14,向前面进1,2加4等于6,加上进的1等于7,1写下来,所以145×12等于1740。
学生齐说。
老师在横式上写单位,并答完整。
3.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区别。
老师:这个竖式和前面的竖式相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方法相同,都是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不同点:其中一个因数由两位数变成了三位数。
【课堂作业】
1完成数学书47页,“做一做”。
(1)请做得快的学生到黑板上完成。
(2)全班集体订正。
老师抽一个学生说说第一题的计算过程。
2练习八第2题。
要求学生注意选择条件,分别列式解答。
3.练习八第9题。
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然后比较哪种方法简便一些。
【课堂小结】
提问: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因数末尾、中间没有0的笔算乘法
三位数乘以两位数,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1.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思考与交流的空间。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估一估,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2.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竖式计算。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