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原创】历史人教版第2课 “贞观之治”微考点(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原创】历史人教版第2课 “贞观之治”微考点(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22 15:48:36

文档简介

微考点: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
1.隋朝的灭亡:
灭亡的根本原因: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陷于瓦解。
灭亡标志: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隋朝灭亡的原因:(拓展点)
①外戚篡权,在道义上没有真正的让百姓信服。
②隋炀帝的暴政。
③奢侈腐化,统治腐败。
④严刑酷法、滥用民力,导致农民大起义。
⑤三征高丽。
3.唐朝的建立:
公元618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
易错微析
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易错:
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和农民大起义,而不是开通大运河。隋炀帝的暴政暴政是根本原因,隋末农民起义是直接原因。
例题1
你认为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①炀帝的暴政 ②开通大运河 ③农民大起义 ④部将的反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陈炀帝的暴政,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陷于瓦解。而隋炀帝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大运河只是其暴政的一个表现,故选A。
例题2唐朝的建立是在(

A.618年
B.626年
C.518年
D.581年
答案:A
解析:公元618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故选A。
1.隋炀帝在618年死于(

A.洛阳
B.瓦岗
C.兴洛仓
D.江都
2.唐朝的建立者属于(  )
A.农民起义的领袖
B.隋朝的地方长官
C.隋朝的封建帝王
D.地方割据势力
3.唐朝的建立者是(  )
A.杨坚
B.杨广
C.李渊
D.李世民
4.唐朝的都城是(  )
A.北京
B.长安
C.洛阳
D.开封
1.【答案】:D
【解析】: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故选D。
2.【答案】:B
【解析】:唐朝的建立者李渊是隋朝太原的地方长官,故选B。
3.【答案】:C
【解析】:
A、B两项是隋朝的皇帝;C、D两项是唐朝的两位皇帝,但只有李渊才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故选C。
4.【答案】:B
【解析】:唐朝的都城是长安,故选B。微考点:武则天的功绩、地位及其评价
1.武则天的功绩: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2.武则天的地位: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3.评价武则天:
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易错微析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易错: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本是唐高宗李治(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的皇后。
例题1
郭沫若说:“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所称的是谁的统治时期(

A.唐高祖
B.唐高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答案:D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制度,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史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故选D。
例题2后人基本上对武则天的统治给予肯定,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帮助有病的唐高宗处理国政
C.她善于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答案:D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人才的政策,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故选D。
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A.契丹萧太后
B.慈禧太后
C.武则天
D.吕后
2.下图为武则天墓前的无字碑,意为功过由后人评说,下列对其评价最恰当的是(

A.统治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B.重用人才,重视农业生产,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C.打击政敌,任用酷吏,奢侈腐化,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D.统治期间,国力强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3.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下列是四位同学根据掌握的有关历史知识,为评价武则天撰写的一句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  )
A.大大提高了妇女社会地位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D.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4.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唐朝,你会见到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人称她的统治是(

A.贞观之治
B.康乾盛世
C.开元盛世
D.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5.小组讨论中,几位同学对武则天进行了评价,你认为哪种看法更准确(

A.武则天由妃子到皇后、皇太后,由废掉两个皇帝,到自己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说明她是个大野心家
B.她重用酷吏,排除异己,滥杀无辜,凶狠恶毒,是个暴君
C.她重用人才,发展科举,注重经济发展,减轻百姓负担,是个明君
D.对武则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从她统治采取的措施及结果看,她是一个有作为的女皇帝,为唐朝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1.【答案】:C
【解析】: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而其他三位人物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有掌权,但是没有称帝,故选C。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武则天的功绩,C可以排除,A项内容符合唐太宗的功绩,D项内容符合唐玄宗的功绩。而武则天在位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故选B。
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旨在赞扬武则天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故选B。
4.【答案】:D
【解析】:武则天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人称其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故选D。
5.【答案】:D
【解析】: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客观地评价,从武则天统治采取的措施及结果看,她是一个有作为的女皇帝,为唐朝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故选D。微考点:“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①吸取隋亡的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③崇尚节俭。④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2.“贞观之治”的表现: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我国的封建制度发展到顶峰。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唐太宗的治国措施给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①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②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③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
④艰苦奋斗,勤劳节俭。
4.“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出现的共同原因。(拓展点)
①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②提倡节俭
③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
易错微析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易错: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①吸取隋亡的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③崇尚节俭。④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例题1
“贞观之治”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唐太宗(

A.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B.选贤用能,重视纳谏
C.沿用“三省六部”制
D.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答案:A
解析: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的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调整统治政策,励精图治,这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故选A。
例题2
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唐太宗统治时期史称(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
答案:B
解析:唐太宗在位时,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贞观之治”,故选B。
1.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特别认识到(  )
A.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D.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2.贞观年间名将名相辈出,人才济济。其主要原因是唐太宗深知(  )
A.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B.一人独断,安能尽善
C.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D.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3.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和隋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实现了改朝换代
B.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C.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D.消灭了大批地主官僚
4.“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有(  )
①实行科举取士
②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③提倡节俭
④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唐太宗曾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的土地和生产时间,促进了社会发展。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实质体现了(  )
A.道家的“自然无为”
B.儒家的“仁政德治”
C.墨家的“兼爱非攻”
D.法家的“以法治国”
1.【答案】:A
【解析】: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特别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故选A。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名相辈出”强调的是唐太宗对人才的重视和重用,故选A。
3.【答案】:C
【解析】:秦灭亡以后,西汉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唐朝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故选C。
4.【答案】:D
【解析】:“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包括: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汉朝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唐朝吸取隋亡的教训;提倡节俭;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文景之治”的出现与实行科举制度无关,故选D。
5.【答案】:B
【解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体现了儒家的“仁政德治”,故选B。微考点:“贞观之治”的表现及出现的原因
1.“贞观之治”的表现: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我国的封建制度发展到顶峰。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2.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3.唐太宗的治国措施给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①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②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③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
④艰苦奋斗,勤劳节俭。
易错微析
唐太宗实行“贞观之治”根本目的易错: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根本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例题1
“贞观之治”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唐太宗(

A.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B.选贤用能,重视纳谏
C.沿用“三省六部”制
D.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巩固了封建统治
答案:A
解析: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的教训,经常与大臣议论历代兴衰,发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励精图治,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故选A。
例题2
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知人善用的唐太宗统治时期史称(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
答案:B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贞观之治”,故选B。
1.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特别认识到(  )
A.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D.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2.贞观年间名将名相辈出,人才济济。其主要原因是唐太宗深知(  )
A.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B.一人独断,安能尽善
C.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D.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3.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和隋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实现了改朝换代
B.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C.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D.消灭了大批地主官僚
4.“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有(  )
①实行科举取士
②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③提倡节俭
④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唐太宗曾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他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的土地和生产时间,促进了社会发展。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实质体现了(  )
A.道家的“自然无为”
B.儒家的“仁政德治”
C.墨家的“兼爱非攻”
D.法家的“以法治国”
1.【答案】:A
【解析】: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特别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故选A。
2.【答案】:B
【解析】:贞观年间名将名相辈出,人才济济。其主要原因是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故选B。
3.【答案】:C
【解析】:秦灭亡以后,汉吸取秦灭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唐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故选C。
4.【答案】:D
【解析】:“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包括: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汉朝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唐朝吸取隋亡的教训;提倡节俭;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文景之治”的出现与实行科举制度无关,因为当时还没有创立科举制,故选D。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唐太宗的执行措施实质体现了儒家的“仁政德治”,故选B。微考点:唐太宗巩固统治的措施
1.唐朝的发展:
唐高祖退位后,传位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
2.唐太宗巩固统治的措施:
(1)经济上: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②注意“戒奢从简”,节制享受欲望。③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2)政治上: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如:唐太宗任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易错微析
唐太宗时期著名的大臣易错:
唐太宗时期著名的大臣魏征,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大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
例题1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在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京剧艺术表演家尚长荣出演京剧《贞观盛事》中耿直进谏的名臣”你知道尚长荣扮演角色是(

A.姚崇
B.李世民
C.魏征
D.狄人杰
答案:C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统治时期,敢于进谏的名臣是魏征。所以正确答案是C。
例题2
中共中央发布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例行勤俭节约,严守廉洁从政”。历史上曾有“戒奢从简”的帝王,其典范是(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忽必烈
答案:B
解析:历史上曾有“戒奢从简”的帝王,其典范是唐太宗,他在位时非常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故选B。
1.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的。该评价的依据是唐太宗(

A.奖励军功,按照功劳大小分封爵位
B.大力加强监察制度,监督地方官员
C.善于听取臣下建议,鼓励臣下直言
D.创立行省制度,推行改革采用汉法
2.和右图人物无关的史实是(  )
A.建立唐朝
B.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观点
C.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
D.注意“戒奢从简”,节制享受欲望
3.唐太宗认为:“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根据这个用人原则,唐太宗任用的人才有(  )
①沈括
②房玄龄
③杜如晦
④姚崇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列与之含义最接近的选项是(  )
A.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B.勤于政事,戒奢从简
C.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D.重视人才选拔,扩充国学规模
5.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的政治思想有极大的影响。他即位后,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材料中的他是(  )
A.唐玄宗
B.唐太宗
C.隋炀帝
D.武则天
6.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他勤于政事,不仅仅是体恤百姓,更想让大臣们长守富贵。由此可见,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本质是(  )
A.稳定社会秩序
B.缓和阶级矛盾
C.维护地主阶级长久的利益
D.完善各项政策
1.【答案】:C
【解析】:结合题干中关于对唐太宗“从谏如流”和“兼听纳下”的描述,可知唐太宗善于纳谏,是位开明的君主,他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征就廷谏了200多次,经常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故选C。
2.【答案】:A
【解析】:题干中图片是唐太宗,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注意“戒奢从简”,节制享受欲望,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观点,注意人民群众的力量,BCD符合题意,而618年由李渊建立,非唐太宗,故选A。
3.【答案】:C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故选C。
4.【答案】:C
【解析】:材料中唐太宗所说的“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指的是太宗认识到了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对于巩固统治的重要作用,所以他采取了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减轻人民的负担,从而赢得民心,赢得天下,故选C。
5.【答案】:B
【解析】:唐太宗李世民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故选B。
6.【答案】:C
【解析】:唐朝是地主阶级的封建王朝,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本质是维护地主阶级长久的利益,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