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7 诗三首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重要诗人。他的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陶渊明(365—427),一说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渊明的作品现存的有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韵文2篇。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
本课学习汉魏晋时期的诗歌。这个时期,诗歌、散文、辞赋、骈文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诗的大发展时期。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背井离乡,辞别父母,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就诞生在这个时期。这些诗歌,篇幅长短不定,主要抒写士人失意飘零之感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及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从这一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混乱、世风没落的时代面貌。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东汉以后,文人开始仿制乐府,至建安,此风渐盛。这些乐府诗体制较为自由,多为长篇,如曹操存诗二十一首皆为乐府诗。曹操的诗一扫两汉以歌功颂德为主旨的腐朽诗风,而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其中绝大部分或描述丧乱时代兵祸的惨状,或书写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或表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与宏伟抱负。
生活在东晋后期的陶渊明是两晋诗坛的重要诗人。在士节不振、玄风煽炽的时代环境之下,陶渊明以其特立独行的高洁品格和旷逸清真、质直淳朴的诗风,跻身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列。魏晋以来的诗歌创作至此达到一个高峰。陶渊明的诗歌内容与东晋时期的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当时门阀世族把持特权,社会黑暗,官场腐败。故而诗人抛弃官场,毅然走入清新的大自然。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 二、分清通假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理解多义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辨明活用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五、区别古今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六、明察句式
(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宾语前置,应为“以何解忧”)
(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七、积累名句
(1)(2015·湖北卷)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2)(2015·广东卷、四川卷)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3)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5)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6)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7)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9)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一、理理文章思路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二、说说文章主旨
《涉江采芙蓉》虚拟出“思妇”之词,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表现出游子思乡的苦闷。
《短歌行》以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人生苦短的悲凉,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展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归园田居(其一)》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同时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一】 鉴赏《涉江采芙蓉》
1.《涉江采芙蓉》一诗中,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芙蓉 为文章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2.《涉江采芙蓉》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思妇怀念丈夫,游子眷念故乡。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3.《涉江采芙蓉》一诗共八句,既有人物,有情节,又有深远的意境,艺术手法十分巧妙。请根据示例和提示完成下表。自问自答(设问) 回望故乡,长路漫漫 联想、想象,动作细节描写 天各一方,忧伤难遣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二】 鉴赏《短歌行》
1.在《短歌行》中,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参考答案: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是消极的吗?
参考答案:不是消极的。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让人及时行乐,而是要积极建功立业,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
3.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内容与情感?
参考答案:以山、海为喻,以周公作比,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4.《短歌行》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典故?使用这些典故有什么作用?请从文中找出并分析。
参考答案:①“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借酒浇愁。②“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对贤才的思念、渴望和倾慕。③“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势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⑤“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明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三】 鉴赏《归园田居》
1.《归园田居(其一)》中写到了哪些意象?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等 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处处和谐 2.诗人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3.“尘网”“樊笼”和“羁鸟”“池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①使人受拘束的尘世 ②诗人自己 ③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厌弃,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有争议的作品,争议的焦点是诗的主人公是游子还是思妇,诗的主题是描写游子的思乡还是描写思妇的闺怨。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两种说法均可,注意诗歌描述的角度。
参考答案:一二一、课文精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一二1.导学号388040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的开头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摘几枝可爱的荷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
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由来。
C.第五、六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准确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E.芙蓉花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具有高洁、素雅、清幽的特点,诗歌采用比喻的手法,用芙蓉花赠人,能营造素雅的意境,象征纯洁的爱情。一二解析:D项,“含蓄”的说法不当,诗歌的结尾两句,是直抒胸臆。E项,“采用比喻的手法”错误,“芙蓉”是诗歌中的一个美好意象,诗人用这一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
答案:DE一二2.从诗歌的内容上看,这首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有不连贯的地方,似乎是叙述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变化的?
解析:对这首诗结构的理解,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可以把该诗理解为女子思夫之作,也可以把该诗理解为游子思归之作。正是因为这看似不连贯的结构,才造成了蒙太奇般的审美效果。
参考答案:既可以把该诗理解为女子思夫之作,也可以把该诗理解为游子思归之作。前一种理解,诗歌的后半部分为虚写;后一种理解,诗歌的前半部分为虚写。一二(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3~4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二3.下列对诗歌内容与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
B.“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中的“无尘杂”是说居住环境干净,“虚室”是说家境贫寒。
C.诗中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如田园生活和官场生活的对比,在对比中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D.诗中出现了大量的比喻,这些比喻的情感倾向并不明朗,却显得形象生动、贴近生活。
E.诗人采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构成了清新自然、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一二解析:B项,“无尘杂”表面是说居住环境干净,实际上是说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D项,“比喻的情感倾向并不明朗”说法错误,应该是“明朗”的。
答案:BD一二4.有人说“守拙”是这首诗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词,其含义丰富。请结合诗歌的内容,谈谈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人生态度的把握。诗中的“拙”字是使用了引申义,也是陶渊明用来与对投机取巧社会相对比的。
参考答案:“拙”的本义是笨,又作谦辞,诗中取其引申义“原始的”“本真的”;“守”是“坚守”的意思。“守拙”一词有自谦的意思,在诗中却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的意思。另外,“守拙”与污浊官场上的巧取豪夺、尔虞我诈、投机取巧相对比,表现了陶渊明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一二二、语言运用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语句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到秦汉年间,① 。“二十四节气”不仅影响农业生产,② ,更重要的是已经上升到文化、信仰理念的层面。我国民间积累了大量的气象谚语、农事谚语、生活谚语,用来指导人们的生产,但节气的理念深入生活,比如“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等。③ ,但节气的理念深入人心,在什么季节做什么事等,都大有学问。?一二解析:第①处应从“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角度补写;第②处要注意前面的关联词“不仅”,从递进的角度补写;第③处要注意横线后的关联词“但”以及“节气的理念深入人心”,可用“虽然”引起。
参考答案:①“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 ②还关乎人们的日常生活 ③虽然大家可能说不出具体都有哪些节气一二6.请根据下面诗句展开想象,描写画面。要求:想象合理,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解析:这四句诗有声有色,有远景有近景,重在写出景物的“妙处”,可描写,可抒情,可议论,关键是修辞手法的运用要恰当。
答案示例: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袅袅炊烟若细长的白带飘浮于村庄上空。深巷中传来一阵狗叫,好似在迎接远方的客人,打破了这村庄的宁静;鸡也不甘寂寞,引吭高歌,声响树颠。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技法指导
引用和化用诗词入文
引用诗词能增强文章的文采,它可以在某一段中稍加点缀,给文章插上一朵底蕴的小花;也可以根据主题需要,让相关诗句联合成一个诗句的方阵,让诗句成段,强力展示古文化的芬芳。诗词引用法分为两个层次:直接引用诗词文赋是基础层次,化用诗词文赋是高级层次。化用又分为句意化用和意境化用。
句意化用,即将古典诗词文赋的句子融入文章中,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古代诗词名句的意蕴,这是写作的高级思维层次。意境化用,即将所写之“境”与所达之“意”水乳交融。化用意境,是在透彻地了解文章思想与艺术表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独特领悟,智慧地选择角度进行新的演绎与扩张,是对原有意境的着色与补充。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在《短歌行》中,曹操就灵活地运用了引用和化用的表现手法,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帖。“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对点小练
请尝试采用引用或化用的手法,写一段文字,表现你对古代诗词的喜爱之情。要注意意境协调,情感鲜明,语句流畅。200字左右。
写作示例:唐朝的月明。不知谁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个望见了月亮,从此月亮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寥。月是游子的故乡,床前的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霜露;月是思妇的牵挂,在捣衣声声中,夜夜减清辉;月是孤独人的酒友,徘徊着与举杯者对影成三人。我喜爱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的宁静,我奢想刘禹锡“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的闲适;我祈祷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团圆。我独自坐在月夜下的窗前,品味着古典的艺术魅力。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渴慕人才
名句诵读
1.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吕不韦
2.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仲
3.古人相马不相皮,瘦马虽瘦骨法奇。世无伯乐良可嗤,千金市马惟市肥。——欧阳修
4.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5.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胡瑗
6.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孙中山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素材趣读
1.曹操求贤若渴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几句可以说是曹操人才观的重要体现。曹操尊重人才,不苟求,不求全责备,这使许多有才能的人如水归海。程昱、许褚因某种机遇集合到曹操麾下;郭嘉、荀彧冲着他的雄才大略、能治乱定天下的名声而来;满宠、董昭神往他轰轰烈烈的战绩,崇拜他言必行、战必克的实绩;张辽、张郃虽被曹操俘虏而来,却佩服曹操的仁德,甘愿为其效力;就连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发檄文骂曹操祖宗的陈琳,曹操也是礼而敬之,任而用之。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2.郭隗千金市马骨
燕昭王想买千里马,可是派出一个亲信,用了三年的时间,也没有买到。于是便派了郭隗去买,不出三个月,郭隗就买回来了。昭王一看,郭隗竟然花了五百金买了一副马骨头,于是勃然大怒:“我要的是活马,你竟然买了一副马骨。”谁知郭隗却振振有词:“马骨尚且用了五百金,何况活马?天下人一定会认为大王真心买马,好马就会自己找上门来。如果大王连我这样的人都能重用,还愁天下人才不来吗?”于是燕昭王恍然大悟,筑起黄金台,拜郭隗为师,天下英雄纷纷而至。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3.唐太宗唯才是用
唐太宗用人,不问亲疏,不论贵贱,一视同仁,唯才是用。在他的大臣中,既有出身寒素的马周、戴胄、杜正伦、张玄素、刘洎、岑文本、崔仁师等,也有出身贵族的萧瑀、陈叔达等,既有来自敌方的屈突通、尉迟敬德、李责力、秦叔宝、程知节等,还有以前是仇人的魏徵、王珪、韦挺等。这些人才,各尽所能,成就了大唐盛世。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品读曹操
金弦玉翎射苍穹,挟雏龙,慑群雄。与雁同征,铁骑踏春红。汉室江山如残月,观沧海,傲意浓。登上九五至尊的宝座君临天下,是每一个有雄心的政治家一生的渴望,那种“谈笑间人头落地,挥袖间千万人膜拜”的诱惑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抗拒的。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从“许游耕田”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功高震主的丞相最终也没有实现君临天下的愿望。拥兵自强,他完全有实力去废天子而自立,但这个一直让史学家们争议的举措也只是后人遗憾的推测,具体实施,也才到了其子曹丕的时候。究其原因,恐怕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论定了。在中国文学历史中,曹操也有相当的地位,其自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家,《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都有很大的价值。既然他对文学有如此深的造诣,那么他就始终摆脱不了那种忌讳被史书记载的羁绊。虽无帝王之名,却有帝王之实,这一举措是否明智,我们很难做简单的评价,但是从这一点,我们却可以看到曹操在政治上犹豫的一面,这也就注定了他曹氏天下的命运。一生的辛劳,一世的戎马,换来的结果却是驷(司)马分槽(曹),为他人作嫁衣裳。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一千八百多年后的今天,官渡之战的遗址,那里已是荒烟蔓草,斜阳照在断壁残垣上的余晖早已映射不出当年的往事。风,在空气中轻轻地滑过,是热的,不知道千百年前,这风是否扬起过群雄逐鹿中原的锦旗,是否传送了千军万马震天动地的呐喊声,是否见证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不消说,这场历史闻名的战争更让他坚定了平定天下的信心。
然而赤壁之战的惨败又彻底粉碎了他实现大一统的梦想,“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也只是他的一厢情愿,那场噩梦般的大火烧掉的不仅仅是数十年积蓄的力量。他眼中的自信也变成了无奈的迷惘。试想,让任何一个人穷毕生精力积累的资本在刹那间灰飞烟灭,谁,可以承受?华容泥泞的道路上,一辆惊慌的马车,一队毫无秩序的败兵,背负着那轮被金戈铁马映红了的太阳,仓皇北去。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那一役之后,他便退居二线,含饴弄孙。也许他真的老了,那个曾经煮一壶老酒,把天下英雄都付诸笑谈中的曹操已是明日黄花,即使再临沧海,也是执杖而立,用苍老的声音吟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那“江中斩蛟,云间射雕,席上挥毫”的壮志豪情也如东逝之水,一去不复返了。
曹操也是凡人,位高权重的他丢不掉领导者和统治者普遍的特点——猜忌。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如果他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不杀孔融,不斩杨德祖,不诛华佗,是否他真的能如愿以偿?
岁月只是把这个问题的答案留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去猜测。历史终究是历史,江山多娇,引再多的英雄为之折腰,也没有人可以改变她,更不能左右她。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 无数次站在魏遗址的旷野中,注视着那在天边晚霞下盘旋的飞鸟,都想问一声:你是否也曾经知道那个人、那段历史?[品开头]
文章开篇用一首词赞美曹操,先声夺人,显示不凡文采。
[品情感]
第2段,作者以略带遗憾的口吻推测曹操不称帝的原因。
第3和第4段写曹操的得意与失意,两段比较,显示英雄的无奈。
官渡之战,成就曹操英名,坚定了他平定天下的信心。
赤壁之战,挫折了曹操的锐气,粉碎了曹操一统天下的美梦。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虽然壮心不已,但毕竟烈士暮年,雄心壮志无论如何也赢不了岁月的淘洗。
曹操爱才,曹操也妒才。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品主旨]
文章分析了曹操的成功与失败,探究了曹操成为“曹操”的原因,表达了对曹操既敬佩又略带遗憾的情感。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问题】
1.结合文章第2段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曹操不称帝的原因。
2.从本文看,作者对曹操有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1.在作者看来,曹操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他始终摆脱不了那种怕被史书记载的羁绊,不愿承担篡权夺位的恶名,虽然一生辛劳,一生戎马,最终没有称帝。
2.从文章开头看,作者对曹操能抵制九五之尊的诱惑、不愿背负历史骂名的做法是欣赏和敬佩的,对官渡之战中取得的巨大胜利是赞叹的,对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是同情的,对曹操杀孔融、斩杨德祖、诛华佗是不满的。作者认为曹操虽然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但他毕竟是凡人,是一个值得审视和深思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