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学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课件+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教学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课件+教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24 07:58:45

文档简介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课的第一个重点是新经济政策。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点拨】
本课讲述的是俄国在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结束国内战争后,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政权,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探索。其中,“探索”二字是最重要的。“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仅仅出现在马恩的著作上,那只是理论,是列宁第一次将理论变成了现实。政权建立起来后,这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这个政权维护起来,让它生存下去,才是当时俄国领导人民面临的真正难题。这在理论上也没有涉及,需要的就是当时的领导人的不断“探索”。本课讲述的就是这种“探索”。借助展示的历史材料,加深学生对教材有关内容的理解。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指导学生初步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
1.教法选择:比较分析法、直观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练习巩固法等。
2.学法选择:对比分析法、观察法、讨论法、史料解析法、练习巩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史料,以及网上资料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述)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在政权建立以后,国内外的反动势力对它进行了反扑,但是苏维埃政权推行了一种“特殊政策”,他们采取的是什么政策呢?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回答)他们采取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个政策保证了他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讲述)我们刚才说到,这个政策是他们在特殊时期,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那么,战争结束以后,这种政策是不是还适用呢?当国内战争结束后,还要不要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战后的俄国是如何治理自己的经济的。
【讲述新课】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讲述)国内战争结束后,无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苏俄逐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现在,在我们国家这种和平年代,我们的第一要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当时的俄国,尤其是经过一场战火洗礼之后的俄国,他们的首要任务也是要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我们刚才谈到过,苏维埃政权在战争时期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打出投影)
那是一种特殊政策。苏俄领导人本来希望继续实施这种政策,但是结果怎么样呢?
(回答)结果证明这种政策不适合当时的经济建设。
(讲述)“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同志的话,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能继续实行了。为什么不能继续实行这一政策了?
(学生讨论)
(讲述)这一政策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所以要求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能够寻找出一种新的经济建设的道路。他们探究出来的是一条什么道路呢?
(回答)他们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讲述)这个新政策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呢?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是不是达到了发展经济的目的呢
(回答)在1921年,苏俄开始在列宁的领导下实行新经济政策。(学生根据教材小字部分内容总结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这个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讲述)“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得俄国的经济很快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这说明,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2.苏联的成立
(讲述)我们都知道,处于俄国同一地理位置的国家,现在叫做俄罗斯。这个名字是在1991年开始用的。那么之前它叫做什么呢?
(回答)叫做“苏联”。
(讲述)对。那么这个名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呢?
(回答)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展示苏联地图,讲述)当时加入苏联的国家有包括俄罗斯联邦在内的很多国家,最后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从此我们可以看出,“苏联”并不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而是许多国家的联合体,其中的主体就是俄罗斯联邦。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苏联已是一个历史名词,它的存在时间是1922~1991年。当时苏联的成立,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
(组织讨论)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有关俄国名称的演变,谁能说说对俄国的称呼,你知道几个?
(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沙俄、苏俄、苏联,还有现在使用的俄罗斯。前三个名字很容易让人产生混淆,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讨论,回答)
(讲述)沙俄,是俄国在封建社会时期,也就是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式的称谓;苏俄,是在布尔什维克党掌握政权后,建立政权后,对俄国的称谓;而苏联,则是在1922年以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家联盟建立后,对那一部分国家的称谓。要注意的是,苏联不仅与前面的名称不同,地域范围也和之前的两者不同。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的工业化
(讲述)在1924年的时候,伟大的革命家——列宁逝世。接替他上台的是另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他是谁呢?
(回答)斯大林。
(出示斯大林画像,讲述)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继续他们的经济建设,建设的重点首先放在了工业上。在1928——1937年,他们进行经济建设采取了什么步骤呢?
(回答)在这十年中,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
(讲述)在这两个五年计划中,苏联进行工业发展中,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回答)重点是发展重工业。
(组织讨论)苏联在进行工业化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讲述)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都是从工业开始,哪个国家的工业发达,哪个国家就可以进行很好的经济建设。所以苏联也就从工业入手。希望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强国。工业和农业的不平衡发展,也可以说是苏联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性。在这两个五年计划中,他们都采取了什么样的一些做法。他们的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苏联的经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结合教材小字部分内容,回答)
(讲述)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同时,苏联加快了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2.农业集体化
(讲述)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苏联的农业集体化,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
(学生根据教材小字部分有关农业集体化的措施,回答)
(讲述)工业化促进了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从它的内容,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农业集体化,与开始我们说到的新经济政策,是不同的。(打出投影)
从毛主席的话语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农业集体化的优缺点。大家根据这段话来分析一下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客观结果?
(学生讨论回答)
(讲述)苏联领导人为了加快农业集体化,采取了一些极端的措施。到1937年,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全国的农业集体化。这种过粗、过大的方式,必然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从而不利于苏联今后经济的继续发展。
3.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讲述)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颁布了一部新宪法,什么时候颁布的呢?
(回答)1936年。
(讲述)这部宪法正式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一个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这部宪法的颁布,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回答)
(讲述)“斯大林模式”,也就是指当时苏联那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那么“高度集中”这四个字,从政治、经济,这两个角度,如何去理解呢?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
(结合课后的“自由阅读卡”,打出投影,讲述)这种“高度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两个方面,这种政策的实施,对当时的苏联起到什么作用了呢?
学生根据教材,进行回答)
(讲述)在苏联,这种“高度集中”,实际上就是,经济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是个人的高度集权,这种政策的长期实行结果导致了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所以,虽然当时,这种政策起到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政策的弊端一步步暴露出来。从长远来看,这种“高度集中”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苏联最后的解体,和它也有一定的关系。
(讲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讨论)
(总结)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结果和影响是不同的。
【课堂小结】
本课讲述的是俄国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政权,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探索。其中,“探索”二字是本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仅仅出现在马恩的著作上,那只是理论,是列宁第一次将理论变成了现实。政权的建立,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这个政权维护起来,让它生存下去,才是当时俄国领导人民面临的真正难题。本课讲述的就是这种“探索”。包括“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两个部分。其探索精神也是深得每个国家学习的。
【板书设计】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2.苏联的成立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的工业化
2.农业集体化
3.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共33张PPT)
第2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列宁
斯大林
导入新课
看图,你认识图中人物吗?
他们是如何建设苏联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为了打击敌人,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党和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俄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呢?
一是加强红军建设;
二是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讲授新课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战后的苏俄,城市经济萧条,大批工厂倒闭停产,农村土地荒芜。1920年时,全俄工业总产值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15.5%,粮食产量仅为战前的一半。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新经济政策
列宁在深思着酝酿着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1年时的列宁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缓和政治危机(直接目的)。1921年3月8—16日,俄共(布)召开了第10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于3月15日通过决议,决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方面
工业
方面
商业
方面
把农民的余粮全部收集到国家手中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除重要的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取消一切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
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年)
       年  份
项   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如何看待“新经济政策”

①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
②恢复经济,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四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以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达维亚等加入。苏联共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声望,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
苏联国徽与国旗
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请注意区别
  列宁和斯大林正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畅谈。他们对苏联的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列宁于1924年逝世以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的领导下,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艰苦奋斗。
列宁和斯大林1922年
在哥尔克村
列宁逝世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斯大林
苏联“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上的水力发电站
拖拉机生产线
技术决定一切
T-34型坦克,作为二战中性能最好的坦克之一,苏联共生产了四万辆。
喀秋莎火箭炮在怒吼
PPSH(波波沙)-41冲锋枪,共产六百万枝
海报《完成五年计划》 1928—1937年
项目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6
6
4
3
4
3

5
5
5
4
3
3
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所占地位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上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加大。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园在田间用餐
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苏联宣传画——
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
你该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呢?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
1922年,苏联成立
1924年,列宁逝世
1928—1937年,完成第一、二个五年计划
1936年,颁布新宪法,形成“斯大林模式”
课堂小结
1.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的新经济政策规定( 

 A.实行实物配给制    B.取消商品买卖
 C.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D.实行余粮征集制
2.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
 

 A.1920年  B.1921年  
C.1928年  D.1933年
C
C
随堂训练
3.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苏联政府优先发展的部门(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商业   D.农业
4.下列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苏俄政府 ②沙皇政府
③苏联政府
④临时政府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④③
A
B
5.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从下图数据变化中你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A.苏联工业发展慢于德国
B.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
C.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D.苏联农业得到迅速发展
B
6.苏联成立的时间是(

 A.1918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24年
7.最早在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在
(  )
 A.戈尔巴乔夫时期 
B.列宁时期    
C.斯大林时期   
D.赫鲁晓夫时期
C
C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学习目标:
1.识记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2.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及存在的严重弊端。
3.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新经济政策
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三、自主预习

1.自读课文。
2.结合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在书中找到答案。
四、合作探究:
探究一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活动一:读材料,思考探究:为什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继续实行了?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
【小组讨论】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主要措施:实行余粮收集制,征集农民手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对中小型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和食品。)
2.共产主义政策有什么弊端?(弊端: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因此,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他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活动二:区分沙俄(沙皇俄国)、苏俄(苏维埃俄国)、苏联三个名称的不同。
【小组讨论】
1沙皇俄国的政权何时被推翻?(在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中推翻。)
2苏维埃俄国在哪一年建立?(1917年,也就是十月革命胜利后。)
3苏联是何时成立的?全称是什么?最初的加盟共和国有哪些?后来扩大到多少个加盟共和国?(时间:1922年底;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初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苏联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归纳】沙俄就是沙皇俄国(1547年—1917年)、苏俄就是苏维埃俄国(1917年—1922年)、苏联就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年—1991年)。
探究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活动三:思考: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国内战争结束后,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制定实施的一种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斯大林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领导苏联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请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种经济模式的不同。
【归纳】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列宁领导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带领苏联人民先后完成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两种政策实施的历史阶段不同,都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但两者在发展方向和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方面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五、总结梳理
列出1917~1936年苏俄(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时间
重大事件
1917.3
二月革命
1917.11
十月革命
1918~1920
三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1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2年底
苏联成立
1928
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6
苏联通过新宪法
六、课后练习
完成本课《学练优》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