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朝为什么仅存在了15年的时间?
原因:秦的暴政
具体表现为
①
秦始皇广建宫殿、陵墓
②
繁重的徭役、赋税
③
残酷的刑罚
④
秦二世的残暴
二、你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情况吗?
1、陈胜
、
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爆发时间:公元前209年
直接原因:九百征调渔阳戍边农民在大泽乡遇雨误期,按秦律当斩。
建立政权:张楚
起义结局:失败
历史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2、项羽、刘邦起义
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
刘邦趁机率军进入咸阳,秦统治者向刘邦投降。
楚汉之争:刘邦
和项羽为争帝位,展开4年战争。
3、刘邦建西汉:公元前202年
定都长安
三、历史歌谣:
秦朝统一贡献大,徭役赋税酷刑罚。
暴虐求成引起义,陈吴大泽把旗插。
后起之秀有项羽,巨鹿之战美名扬。
刘邦趁机抵咸阳,秦军投降朝代亡。
楚汉之争又四年,项羽战败西汉建。
四、练习题:
(
A
)1.从修建骊山陵墓、长城和驰道可以看出,秦的暴政最突出地表现在:
A.繁重的徭役
B.沉重的赋税
C.残酷的刑法
D.可怕的殉葬
(
C
)2.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号召大家举行反秦起义的是:
A.项羽
B.刘邦
C.陈胜
D.吴广
(
C
)3.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爆发的地点是:
A.陈
B.沛县
C.大泽乡
D.渔阳
(
D
)4.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A.陈胜要夺取帝位
B.人民群众的要求
C.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遇到大雨,道路不通,不能按期到达
D.秦朝的暴政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
(
B
)5.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观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A.春秋和战国
B.秦和春秋
C.战国和三国
D.秦初和汉初
(
C
)6.最后推翻秦朝的是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D.
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
C
)7.下列战役中决定了秦王朝的成与败的两次战役是
①河套争夺战
②长平之战
③巨鹿之战
④垓下之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D
)8.对“楚汉之争”的正确理解是:
A.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战争
B.项羽、刘邦与秦朝的战争
C.楚国与汉国的战争
D.
项羽和刘邦争夺帝位的战争
(
A
)9.“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是谁的话?
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项羽
(
D
)10.“伐无道,诛暴秦”所指的事件是:
A.焚书坑儒
B.楚汉之争
C.牧野之战
D.大泽乡起义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朝为什么仅存在了15年的时间?
原因:秦的
具体表现为
①
秦始皇广建宫殿、陵墓
②
繁重的、
③
残酷的
④
秦二世的残暴
二、你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情况吗?
1、
、
领导的农民起义
爆发时间:公元前209年
直接原因:九百征调渔阳戍边农民在遇雨误期,按秦律当斩。
建立政权:张楚
起义结局:失败
历史意义: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农民起义
2、项羽、刘邦起义
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以少胜多,在大败秦军。
刘邦趁机率军进入咸阳,秦统治者向刘邦投降。
楚汉之争:
和项羽为争帝位,展开4年战争。
3、刘邦建:公元前202年
定都
三、历史歌谣:
秦朝统一贡献大,徭役赋税酷刑罚。
暴虐求成引起义,陈吴大泽把旗插。
后起之秀有项羽,巨鹿之战美名扬。
刘邦趁机抵咸阳,秦军投降朝代亡。
楚汉之争又四年,项羽战败西汉建。
四、练习题:
(
)1.从修建骊山陵墓、长城和驰道可以看出,秦的暴政最突出地表现在:
A.繁重的徭役
B.沉重的赋税
C.残酷的刑法
D.可怕的殉葬
(
)2.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号召大家举行反秦起义的是:
A.项羽
B.刘邦
C.陈胜
D.吴广
(
)3.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爆发的地点是:
A.陈
B.沛县
C.大泽乡
D.渔阳
(
)4.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A.陈胜要夺取帝位
B.人民群众的要求
C.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遇到大雨,道路不通,不能按期到达
D.秦朝的暴政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
(
)5.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观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A.春秋和战国
B.秦和春秋
C.战国和三国
D.秦初和汉初
(
)6.最后推翻秦朝的是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D.
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
)7.下列战役中决定了秦王朝的成与败的两次战役是
①河套争夺战
②长平之战
③巨鹿之战
④垓下之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8.对“楚汉之争”的正确理解是:
A.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战争
B.项羽、刘邦与秦朝的战争
C.楚国与汉国的战争
D.
项羽和刘邦争夺帝位的战争
(
)9.“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是谁的话?
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项羽
(
)10.“伐无道,诛暴秦”所指的事件是:
A.焚书坑儒
B.楚汉之争
C.牧野之战
D.大泽乡起义(共30张PPT)
导入新课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秦王朝为什么迅速走向灭亡了,是谁推翻秦朝呢?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1.了解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
2.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楚汉之争中项败刘胜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3.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分析。
一
讲授新课
观察和思考
秦的暴政
讲授新课
阿房宫图
讲授新课
阿房宫仅前殿就有0.55平方公里,相当于三分二的故宫总面积!(故宫总面积为0.72平方公里)199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就对阿房宫进行了调查和认可,将其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认为阿房宫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奇迹”。
讲授新课
骊山陵墓
墓高50丈,周围5里,尽管经过2000多年风雨浸蚀,今天仍然可以看到骊山陵遗址高高隆起,犹如一座小山,骊山陵现在还没有打开过。据文字记载说,墓里面顶上用珍珠做成日月星辰。下面,用水银做成江河湖海。里面还珍藏着多种奇器珍宝。为防止后人盗墓,命令工匠装了不少机弩。如果有人进入陵墓触动机关,便能自动把来人射杀。骊山陵是一座宏伟而又堂皇的地下宫殿,从秦王嬴政即位的那年(前246)开始修建,一直到前210年死去,足足修了36个年头。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长城
讲授新课
刑罚严苛
讲授新课
秦二世更加残暴
下令将秦始皇无子嫔妃全部陪葬;把修骊山陵墓的工匠全部活埋;诛杀兄弟,姊妹22人;杀蒙恬等大臣不计其数;不断增加赋税和徭役。
讲授新课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反抗
讲授新课
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想一想下面两个成语从何而来?
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二
讲授新课
观察和思考
陈胜、吴广起义
《大泽乡起义》
讲授新课
大泽乡
渔阳
陈
函谷关
×
咸阳
讲授新课
大泽乡起义→攻县城→占领陈,建政权→挺进关中→秦二世反扑→陈胜、吴广被害
讲授新课
陈胜、吴广起义为什么能
得到各地农民的响应?
说明了什么问题?
民心
讲授新课
如果陈胜吴广在前行渔阳戍边的途中没遇雨,秦末的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观察与思考
讲授新课
刘邦、项羽的反秦斗争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巨鹿之战
时间
战争
双方
结果
特点
项羽为什么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讲授新课
当时项羽在军事上处于绝对劣势,按常规战法,很难取利。项羽采取这种做法,破釜沉舟,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要么前进,要么战死疆场,没有任何退路。破釜沉舟并不违背兵法,兵书上就有“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说法。项羽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这种特殊做法,应该说是高明的。
三
讲授新课
楚汉之争
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即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史称“楚汉之争”。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汉王朝。
讲授新课
项羽
刘邦
楚汉之争
讲授新课
刘邦
项羽
进驻咸阳,废除秦法,“约法三章”,得民心
进入咸阳,放纵部下烧杀抢掠,失民心
广纳人才,势力壮大
刚愎自用,众叛亲离,实力削弱
取得胜利,建立汉朝
最终失败,乌江自刎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
课堂小结
秦二世更加残酷
秦末农民战争
前期:陈胜、吴广起义
秦的暴政
徭役、兵役繁重
赋税苛重
刑法严酷
后期:刘邦、项羽起义
汉朝的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刘邦
随堂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随堂训练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各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
随堂训练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作什么?
(3)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的领袖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起义?
(4)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
随堂训练
(1)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
(2)“族诛”“连坐”。
(3)陈胜、吴广。为了推翻残暴的秦朝。
(4)有联系。正是由于秦朝统治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陈胜、吴广才号召大家起义推翻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