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10月月考历史试卷(第1~2单元)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
分数:________
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方框内。)
1、他受命钦差大臣,后赴广东禁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他是(
)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关天培
D.左宝贵
2、“今大皇帝
(道光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
便立法治理。”这段史料反映的史实与下列哪个条约有关?(
)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3、观察下表,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通商口岸的开放
B.小农经济的破产
C.纺织工业的发展
D.协定关税的影响
4、某历史工作者在湖北汉口市南面朱家发现了一条宣传标语“天京天兵威如猛虎,汉口胡儿拜如寒鸡”。这条标语应出自(
)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太平天国时期
D.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5、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政权的标志是(
)
A.金田起义
B.永安建制
C.北伐西征
D.定都天京
6、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其中“煮豆燃萁”是指
(
)
A.北伐失利
B.定都天京
C.天京陷落
D.天京事变
7、英法从广州向北推进至北京,俄国从北方边界向南推进,它们除强调经济特权外,也强
调取得领土。南北两股势力像一把钳子,紧紧掐住清王朝。这描述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漫画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请看图:漫画中的强盗放火抢掠了中国的皇家园林,只留下残垣断壁在无声控诉。这两个“强盗”是(
)
A.
英、法
B.
英、美
C.
美、俄
D.
俄、法
9、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
乘人之危谋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干此勾当,强占中国
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日本
10、1903年2月,蒋百里在《民族主义论》中写道:“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制造派”是指
( )
A.地主阶级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11、1876年,李鸿章说:“中国之积弱不振,皆因贫穷之故。”他强调兴办(
)
A.军事工业
B.民用工业
C.出版机构
D.新式学堂
12、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1300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
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这反映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
A.完全无力与外国企业抗衡
B.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
C.完全掌握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D.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13、古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排序是士、农、工、商。状元是最受人们的尊重和羡慕,而工商业却是被人看不起的“末业”,但在清末却出现一位“舍本逐末”的状元,他是(
)
A.孙中山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张謇
14、《马关条约》第六款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据此条款,日本获得的权益是(
)
A.开设工厂
B.割占土地
C.增辟通商口岸
D.获得赔款
15、一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
耳,岂知腹已半腐。”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
)
A.舰船数量的劣势
B.洋务运动的贡献
C.甲午战败的原因
D.维新变法的成效
16、1895年,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
“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的发生与下列哪一亊件的直接触
动有关(
)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7、在中国近代史上请求变法图强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是(
)
A.李鸿章、张之洞
B.李大钊、胡适
C.曾国藩、奕?
D.康有为、梁启超
18、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
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19、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
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
20、《清议报》(1898年12月创刊)在第16册发表的时政评论中说:“岂不知寡不可敌众,弱不可敌强哉!然处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忍,故冒万死以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其评论的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五四运动
21、“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这反映出义和团的主要斗争目标是(
)
A.
清政府
B.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
资产阶级
D.
汉族地主武装
22、“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社会功能。如果要拍摄关于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剧,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黄海大海战
C、旅顺大屠杀
D、廊坊狙击战
23、对历史史实进行比较,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相比,
内容都涉及(
)
①割地
②赔款
③开埠通商
④投资办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l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
约管束控制中国政府,‘合法’地剥夺榨取中国人民。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
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
A.改革政治体制
B.发展民族工业
C.反侵略反封建
D.推翻军阀统治
25、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一个始而言技(学技术),继而
言政(学制度),
进而言教(学思想)的过程。这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共同目的是(
)
A.救亡图存
B.巩固清朝统治
C.向西方学习
D.发展资本主义
二、非选择题(2小题,第26小题12分,第27小题13分,共25分)
26、(12分)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多次侵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材料二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
——[英]马嘎尔尼
材料三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
材料四
1840年至1901年短短的几十年间,中国屡遭西方欺凌,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3分)
26、(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3分)
(2)清政府统治腐朽、经济落后、军备废弛等。(意思相近即可)(3分)
(3)材料三中“订得那样苛刻”的条约指哪一条约?这是因清政府哪次战争战败而签订的?(2分)
(3)《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2分)
(4)材料四中“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与《辛丑条约》中的哪一项内容密切相关?(2分)
(4)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2分)
(5)综上所述,你对中国近代史有何认识?(2分)
(5)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列强通过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言之有理即可)(2分)
27、(13分)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不断的进行探索与实践。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在上海联合洋枪队镇压太平军时感叹,西方国家“大炮之情绝,子弹之细巧,器械之鲜明……实非中国所能及”,主张“外交和好,内要自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李鸿章为实现“自强”做了怎样的努力?(2分)这些努力在客观上起了什么作用?(2分)
27、(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建近代化海军。(2分)
作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了中国近代企业的产生;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2分)
材料二
国家财政收入不增加,军事工业便不可能发展。而国家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首先使国家富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洋务派提出自强先“求富”,强调以“富”为基础和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的主张……但因为企业受到清王朝及官僚的控制,其生产规模、利润分割要听命于清王朝,带上了浓厚的封建性。企业能否发展,与封建势力的控制往往成反比。
——赵德馨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2)根据材料二回答,洋务派为什么要“求富”?(1分)概括指出“求富”路上最大的阻碍因素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派创办的一个“求富”企业。(1分)
(2)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发展军事工业;(1分)
清王朝及官僚的控制(清王朝的封建统治)(1分)
如: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1分)
材料三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3)材料三中,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1分)后来变法的结果如何?(1分)
(3)关键:改变官制(或改变政治制度)。(1分)
结果:失败。(1分)
材料四
1898年8月,《万国公报》发表以广学会名义撰写的《速兴新学条例》,提出了多项发展教育的主张。如主张派遣留学,每年由国家从学有所成之士中选100人,资派出洋。又如,主张在每一府所在地和市镇各设学塾、书院,专以西文西学教人。
——摘编自黄新宪《〈万国公报〉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4)根据材料四,概括《速兴新学条例》关于发展教育的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万国公报》对教育的关注与当时中国正在进行的哪场变革相呼应?(2分)
(4)主张:派遣留学生;在地方开办新式学堂。(2分)
变革: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