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走向战略反攻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走向战略反攻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24 11:0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走向战略反攻》
本课共设有“粉碎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个子目。主要介绍了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并转入战略反攻,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它不仅使解放战争国共双方战略态势的转折,也是人民力量与中国反动势力之间战略态势的重大转折.
【知识与能力目标】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及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中共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联系旧知识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我双方的实力、战略态势,采用问题解决法,结合教学地图,探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所采取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在分析全国战局变化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了解陕北战场和山东战场的情况。根据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分析指出我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和有利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真正代表,人民的支持也将决定解放战争最后的结局。
【教学重点】
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教学难点】
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
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但是经过8个月的作战,人民解放军虽丢失了105座城市,却歼灭敌人有生力量71万余人,发展壮大了人民武装力量。
面对此种情况,如果你是蒋介石你作何决策?
蒋介石被迫改为向山东和西北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妄图首先解决西北问题并驱逐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出西北,然后调动兵力进攻华北,达到其各个击破之目的。
二、新课讲授
(一)粉碎重点进攻
1.陕北战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材料一:国民党发动25万大军进攻延安,我们在陕甘宁边区的部队仅有2万6千人,装备极差。
材料二: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敌人进延安是握着拳头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头伸开,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切掉他…我们要用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材料三:我不能走,党中央最好也不要走。我走了,党中央走了,蒋介石就会把胡宗南投到其他战场,其他战场就要增加压力。我留在陕北,拖住胡宗南,别的地方能好好地打胜仗。
-----毛泽东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共中央为什么要撤离延安又留在陕北?
撤离延安
(1)敌强我弱;
(2)能更好地运用灵活的;
作战方针消灭敌人。
留在陕北
(1)
战略上可用较小的兵力吸引和歼灭敌人主力部队;
(2)直接指挥西北人民解放战争,支援其他战场;
(3)可鼓舞全国人民的胜利信心。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作战情况。
看书总结,并结合地图介绍。个别学生介绍完后,其他学生补充。最后通过多媒体资料使学生直接的感受当时的情况。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认识到中共中央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的重点进攻,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斗志。
2.山东战场——孟良崮战役
师过渡: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粉碎了,那么山东战场呢?一起来看孟良崮上火如潮

师:在山东战场有一只国民党的部队非常引人瞩目,
那就是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的整编74师,这支部队了不得,当时人们给他们很多的称赞。
“有74师,就有国民党”
“有十个74师,就能统一全中国”
74师“美械师且最有能战历史”
师:可就是这个74师在孟良崮的小小山头上折戟沉沙,我们来了解一下。
师:对这次作战陈毅元帅用了三国关羽之语说:“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也。蒋介石哀叹:“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
师总结:随着孟良崮战役成功,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也被粉碎了。蒋介石的两个拳头,进攻陕北和山东都被粉碎了,解放军成功的完成了战略防御的任务。
过渡:解放战争进行到1947年6月,全国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370万人,战略机动能力大为减弱,战斗力下降;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增加到195万人,机动作战兵力已超过国民党军。
(二)千里跃进大别山
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毅然作出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决策,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部分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军第二年的的战略方针》
思考:解放军第二年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外线和内线分别指什么?
阅读材料得出答案。
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外线:指国统区作战。
内线:指解放区作战。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下刘邓大军以“侠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气,与敌人激烈交战,最终于8月底进入大别山区,并进行战略展开,完成了这一伟大壮举。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同时,另外两只人民军队也转入到反攻,毛主席称之为”三军配合”,而陕北和山东解放军一东一西牵制着国民党军,所以叫“两翼牵制”。
师:这次挺进大别山有鲜明的特点
师:随着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什么开始了?
生: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师:为什么?
刘邓大军的军事行动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扯到国民党统治去了,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武汉、南京,并带动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板书
师:出示材料: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亡的转折点。这是100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通知有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他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思考:这个“历史的转折点”指什么事件?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为什么它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亡的转折点
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为什么它是100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由有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战略进攻到来改变整个解放战争战略态势(由防转攻),预示着蒋家王朝将走向覆灭,中国民主革命将迎来伟大胜利。
(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背景:
解放战争胜利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迫切希望获得土地。
1947年中共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2.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前提)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核心)
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方法)。
3.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
从根本上消灭封建势力。
4.意义
①解放区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②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四)本课小结
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到达了一个转折点。……现在,战争主要的已经不是在解放区内进行,而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进行了,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毛泽东
1947年12月
略。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