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24 11:1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本课共设有“国统区的危机”“三大战役的胜利”“百万雄师过大江”三个子目。主要介绍了国民党政权由于发动内战和坚持独裁统治,国统区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国统区人民掀起了系列的“反内战、求和平”运动。与此同时,中共领导的军队在战场不断胜利,国共双方进行主力决战的时机成熟。中共中央及时抓住有利战机,于1948
年9
月至1949
年1月,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它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三大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于4
月23
日占领南京,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迎来的是新中国诞生的曙光。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国共两党军队强弱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用图示的方法,描述人民解放战争转折阶段的战略态势,建立时间和空间概念。
在老师帮助下,学生回顾解放战争的有关情况,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初步学会多角度联系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通过这些史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广大人民的情感。
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教育学生认识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教学难点】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1948年9月提出:继续在长江以北作战,……并特别要求准备打若干次,每次消灭国民党军两三个兵团的带决战性的大会战。
——《解放战争第三年军事计划》
中共中央为什么敢于做出战略决战的决定?
让我们带着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二、新课讲授
(一)国统区的危机
上表反应了国民政府遇到了什么问题,造成了什么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军费激增,财政赤字惊人。
影响:通货膨胀,国统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过渡:当国统区人民掀起抗争运动的时候,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继续反击国民党军,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出示下图)
主力决战的时间终于到来了。
(二)三大战役的胜利
1.辽沈战役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我军把战略决战的突破口放在东北?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是什么?战绩如何?
(出示全国形势图)
通过分析蒋介石面对人民解放军的反攻,只能采取重点防御的方针,并集中主力于东北、华北和华北地区。东北地区是撤是守,国民政府举棋不定。对此,中共中央审时度势,确定战略决战首战东北。这是因为:第一,若先打华北,我华北解放军会受到华北、东北两地敌军的夹击;若首战华东,则会促使敌人下决心撤退东北军队,实现战略收缩。第二,首战东北有必胜把握。东北国民党仅55万人,且被我军分割于长春、沈阳、锦州为中心的三个孤立的据点,或战或守正举棋不定。东北我军有70万人,加上地方武装30万人,总计有百万之众,占有数量上优势,且土地改革完成,后方巩固。第三,首战东北胜利,会改变敌我力量对比,获得东北大后方,有利于推动全国战争的发展。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引导学生看课本上插图并阅读教材,对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进行归纳)。(出示投影片):“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作战方针
辽沈战役先打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完成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随后东北解放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英勇作战,解放长春,攻占沈阳,东北全境解放。辽沈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人数达300万,而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为290万。人民解放军在总数量上取得优势。
2.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从投入作战的总兵力上看敌军在数量上占优势,但中原和华东人民解放军在总前委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的领导下,采取“中间突破分段歼敌”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首先在徐州以东歼灭黄伯韬兵团十余万人,又将援敌黄维兵团十余万人包围歼灭。到1949年1月发起总攻,全歼敌军,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淮海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55万多人,解放了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抓住战机,适时发动平津战役。
出示《农民担架队准备上前线》、《农民小车队为前线运送粮食》,《农民车队为前线运送粮食》,《农民支前统计表》
讨论: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结合支前统计表
,说说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3.平津战役
在淮海战役胜利进行的同时,东北野战军根据中共中央部署,马不停蹄,秘密挥师入关,与华北野战军联合发起平津战役。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本和插图并回答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
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采取分割包围就地歼灭的方针,围敌于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等地,切断敌西逃南窜的去路,先打两头,后打中间。攻克张家口、新保安、天津,傅作义率国民党军队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至此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人,基本上解放能够了华北全境。
党中央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具有3000年建城史和900多年建都史的古老北京,故宫,天坛)师: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其意义是重大的(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三大战役的胜利,大大加快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请讨论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图表,从战略决策、方针、战术特点、人民的支持等方面思考)
第一,党中央、中央军委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选定决战方向,并针对各战场不同的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有力地确保这场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第二,广大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第三,各解放区人民大量物力、人力支援,以及国统区革命群众在中共地区党领导下开展各种形势的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军事战场的斗争。因此党中央正确决策,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三大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
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当4月21,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长江上,分三路强行渡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二十三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
(三)百万雄师过大江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朱德
朗读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感受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丽场景。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史海探究
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的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打败国民党呢?
分四个层面来分析:第一层面就战争而言,要从战争性质,人心向背,方针政策正确与否,指挥是否得当,部队士气,军队多少,装备优劣等方面战争因素来分析。
第二层面要从国民党政权性质代表的集团利益与帝国主义的关系。
第三层面看其国家职能,经济上是对中国人民进行搜刮掠夺的工具,政治上对人民进行压迫和镇压的工具。对外,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代理人。
第四层面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违背了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中国人民的要求和意愿,不得人心,注定走向失败和灭亡。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人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进步的,正义的,必然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四)本课小结
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简表(板书)
名称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时间
1948年9月至11月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
1949年4月21日
作战地区
锦州
碾庄、双堆集、陈官庄
张家口、天津
主要战果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解放南京
略。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