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24 11:1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在近代的民营企业中,张謇的大生企业集团显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但是,仅以张謇的企业为例,又很难较全面地了解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而且,近代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实业家。本课从众多的实业家中选取了四位著名的代表,并分以下三子目讲述,分别是“状元实业家’张謇”“面粉大王、棉纱大王荣氏兄弟”“化学工业先驱范旭东”。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近代思维民族实业家及他们的突出事迹,认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列举当时国际国内背景,总结民族工业得以发展的原因,分析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荣氏兄弟、张謇、范旭东兴办实业的事迹,体会他们实业救国的伟大情怀。
【教学重点】
近代民族工业的主要代表人物张謇、荣氏兄弟、范旭东创办近代工业。
【教学难点】
体会民族实业家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及爱国情怀。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
为什么是曲折发展呢?
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它只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艰难发展。
二、新课讲授
(一)“状元实业家”张謇
张謇(jiǎn,1853-1926),中国实业家、教育家。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光绪状元。早年入淮军将领吴长庆幕。1895年(光绪二
十一年)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后又举办通海垦牧公司、大达轮船公司、复新面粉公司、资生铁冶公司、淮海实业银行等,并投资苏省铁路公司、大生轮船公司、镇江大照电灯厂等。又创办通州师范学校、南通博物苑、女红传习所等。把实业、教育称为“富强之大本”。参与发起立宪运动,1906年成立预备立宪公会,任副
会长。1909年(宣统元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后组织统一党支持袁世凯,与国民党对抗。1913年任北洋政府农
商总长,袁即将称帝时,辞职南归。在南通继续办理实业和教育,提倡尊孔读经。1925年大生纱厂因亏损严重被接管,次年病死。有《张季子九录》、《啬翁自
订年谱》等,今有《张謇全集》。
  甲午战争爆发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
深,清政府内部以光绪为首的帝党与以慈禧为首的后党,主战与投降的斗争也日益尖锐。张謇因激于民族义愤和爱国热情,积极参与了包括光绪的老师翁同和在内的
帝党发动的“主战倒李”运动,上书弹劾李鸿章妥协投降之罪。但是,由于帝党本身缺乏实力和抵抗到底的决心,他们的这场“主战倒李”运动并没有取得结果。在
此情况下,张謇的萌发的“倦于风尘之想”愈加强烈。恰在这时,他又接到父亲病亡消息,于是借回籍守制之名,脱离了帝后两党斗争的漩涡。
 
 《马关条约》的签订,对张謇刺激很大,他在日记中逐条记下了“和约”的主要内容,并注明“几罄(qìng)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
矣”,以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在改良派主张的启发下,走上了“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道路。
  当时中国没有棉纺机,要用机器就得从外国进口,价钱很贵,哪里能买得起?张謇利用自己状元的身份,又去找新任两江总督刘坤一(张之洞已被调任湖广总督),请求他给予支持。刘坤一表示愿意支持,但又说拿不出钱来。过了些日子,张謇听说上海黄浦滩上摆着一批现成的棉纺机。他打听清楚这批机器的来历后,又
去找刘坤一说:“张大人担任两江总督时想要办厂,从外国订购了一批棉纺机。但是机器运来以后,他已经调走了。机器被江苏省署买了下来,可又派不上用场。现在机器日晒雨淋,已经生锈了。您就让他们把机器转让给我们用吧!”刘坤一就命令徐州道桂嵩庆负责降价出卖。桂嵩庆对这些机器作价五十万两,要张謇买下。张
謇说:“我们连买地皮、造厂房的钱都无法筹措,哪有这么多买机器的钱?”后来经过多次商量,才决定机器作价五十万两作为官股,再由商人集资五十万两作为商
股,筹办工厂。可是张謇经过将近两年的时间,才筹集到十三万两。
  张謇想尽一切办法,不惜吃大亏,也要弄到钱。终于在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建成了大生纱厂。
 
 张謇之所以能在通州办成大生纱厂绝非偶然。一方面,通州有许多地利条件,如气候好,适宜产棉,且质量好,纱厂可以就地取材;同时,通州仅大生一家纱厂,
工价也比较低廉。另一方面由于张謇和封建政权有密切联系,得到两江总督(前为张之洞,后为刘坤一)的支持,早请到了“官股”、“官机”和减免厘金的特殊优
待。由于有了上述两方面的有利条件,再加上张謇的主观努力,经营管理比较得法,大生纱厂发展很快,在国内成为“欧战前华资纱厂中惟一成功的厂”。从
1899年到1921年的23年中,大生纱厂由一个发展到四个,先后共获利白银1600万两。为了解决纱厂的原料和产品运输销售问题以及机器设备的维修等
问题,张謇还以大生纱厂为基础,先后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广生油厂、大隆油皂厂、泽生水利公司、大中通运公司、大达轮步公司、外汇三轮公司、船闸公司、资
生铁厂。大昌纸厂、通隧火柴厂、大达公碾米厂等30多个企业。另外,还设立了淮河银行,兴办了一些旅馆、浴室、饭店之类的服务性企业单位。这样,就形成了
一个以大生纱厂为中心的,包括工业、农业、金融、交通、运输、服务等行业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企业体系。尽管大生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趋衰落并最终为四大
家族所吞并,但它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却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张謇在创办实业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投资于教育”。大生集团前期的发展一方面为张謇兴办教育积累了资金,另一方面也对培养人才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因此,1902年,当大生企业开始盈利的时候,张謇就开始着手兴办新式教育,在通州创办了国内第一所师范学校。在此后的20年中,他又陆续办起370所
小学、6所中学和10所大学,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教育系统。与此同时,他还直接配合实业的需要开办了农业学校、纺织学校、商业学校、刺绣学校、女工传习所等
技工、职业学校,配合地方自治的需要开办了通俗教育社、商业讲演社、测量讲习所。法政讲习所等群众通俗教育,另外还办了一个盲哑学校。总之,凡是当时资本
主义国家所具有的普通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通俗教育、特殊教育等等,几乎都被张謇移植过来了,基本上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网。
  在创办这些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张謇不顾其在实业方面的困难,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表现出了非凡的胆识和饱满的爱国热情。而张謇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爱国精神无疑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主义侵华势力的卷土重来和军阀混战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工商业日趋萧条,一向盈利的大生纱厂也发生亏损。1925年,张謇所办的三个棉厂因债台高筑而为具有债权的银行团所接管,张謇很是失望,思想越来越保守,他反对革命,在1926年去世。
 
(二)面粉大王、棉纱大王荣氏兄弟
1.荣氏兄弟
荣氏兄弟,即荣德生、荣宗敬两兄弟,乃江苏无锡荣巷人。早年在钱庄当过学徒,短短几年的钱庄学业生涯,使荣氏兄弟在创业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业务兴旺,但他们认为“钱庄放账,博取微利”,不如投资实业。当时,他们目睹免税的外国面粉大量进口,销路甚畅,漏卮日盛,遂决定筹办面粉厂。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荣氏兄弟之后又创办多家企业,是著名的民族企业家。
2.面粉大王
1913年荣氏兄弟出资4万元与人合资创办福新面粉厂,产品还未出厂,栈单便早被抢购一空。开工不到一年,即获利3.2万元,盈利率达80%。到1921年止,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共有12家,分布于上海、无锡、汉口、济南等地,各厂面粉畅销全国,其“兵船”牌面粉,更远销英、法、澳及东南亚各国,一战间出口达80万吨,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荣氏兄弟为中国民族面粉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有名的“面粉大王”。
3.棉纱大王
粉厂经营的成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投资实业的浓厚兴趣。1915年荣氏兄弟出资18万元,创办申新纺织公司。1922年止,申新已有4个厂,产纱绽达13万余枚,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纺织企业公司。申新的发展速度当时远远超过了其他民族纺织厂,20年代的纱绽增长率甚至超过了在华日商纱厂。申新的“人钟”牌棉纱与“兵船”牌面粉一样,畅销于市场,成为全国闻名的棉纱之一,荣氏兄弟因此又被誉为旧中国的“棉纱大王”。
4.衰落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荣氏企业遭到空前的浩劫,其中如申新八厂、茂新一厂在战火中化为一片废墟。8年抗战中,约有1/3的纱绽、一半以上的布机及1/5的粉磨均被破坏毁损,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敌人“军管”劫夺。留居上海的荣宗敬目睹手创的事业被毁于一旦,精神上受了严重创伤,1938年2月,荣宗敬郁积成疾,撒手离世。
(三)化学工业先驱范旭东
范旭东生于1883年,湖南湘阴人,范仲淹之后裔。清末时,其与兄长范源濂同赴日本求学,兄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法政,弟入京都帝国大学学习应用化学。毕业后,范旭东留校任教,这在鱼龙混杂的留日学生中,无疑是学业优秀,堪称凤毛麟角。
  在日期间,帝大校长对范旭东的苦读颇不以为然,其曾半调侃地说:“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范旭东感到莫大的刺激与耻辱。及至清廷被推翻后,范旭东立即放弃待遇优厚的日本教职,束装返国。
  清末民初十余年中,范源濂仕途大顺,他先后担任清廷学部主事、参事,并在民国时期出任教育部次长、教育总长等要职。在老兄的提携下,范旭东曾短暂任职于财政部,但翌年奉派赴欧考察盐政时,范旭东再次坚定了“工业救国”的信念。原来,在当时号称“世界碱工”的英国卜内门公司本部参观时,傲慢的主人竟将一行人引入锅炉房,并以一种嘲弄的语气说:“你们中国人,看不懂制碱工艺流程,不如参观一下锅炉房吧!”是时,范旭东被深深刺痛,他在心中暗自发誓:迟早有一天,中国人一定要拥有自己的化学工业!
  近代化工三件宝,“酸、碱、盐”一样少不了。在西方国家,食用盐(包括喂养牲畜)的氯化钠含量必须高于85%,但中国许多地方仍在吃氯化钠含量不足50%的盐,西方人常讥笑中国人是“食土民族”。对此,范旭东痛心疾首,并决定从研制精盐入手。
  事实上,中国盐资源并不缺乏,而只是制盐工艺粗糙落后而已。1914年冬,范旭东在天津塘沽长芦盐场考察时,他看到大片的荒碱地上盐坨绵延不断,盐花雪白晶莹,一派天然盐场的景象。眼前这一切,让范旭东不禁感慨道:“一个化学家,看到这样丰富的资源,如果还不能树立发展祖国化学工业的雄心,那就太没有志气了!”之后,范旭东在当地租了一间破旧小屋,开始了炼制精盐的实验。1915年6月,范旭东集资创办“久大精盐公司”。此后,久大精盐厂事业蒸蒸日上,3年后扩大为六厂,之后十余年更是自办盐滩多处,分销店遍布南北各省,其生产规模由最初的年产1500吨发展到6万吨以上,资本也由最初5万元增至250万元。
  不过话说回来,创办“久大精盐”并非范旭东的初衷,他原本打算从制碱入手,创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重化学工业。但是,制碱工业技术复杂,投入又大,范旭东没有十分的把握,这才决定从盐业干起,以逐步积累资金与经验。等各方面条件相对成熟后,范旭东于1918年底创办永利制碱公司,并在塘沽创建碱厂。
  经过5年的奋斗,永利碱厂于1924年8月正式开工出碱,但令人失望的是,初次生产出来的竟然是红黑相间的劣质碱。消息传出后,外国公司纷纷嘲笑,幸灾乐祸之情,溢于言表。“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就在这时,碱厂4台船式煅烧炉全部烧坏,全厂一度被迫停产。
  从建厂到投产,永利碱厂已耗费200多万银元巨资,一些股东在苦候数年后也失去了耐心。听到永利失败的消息后,英国卜内门公司伦敦总裁尼可逊赶到中国,并表示愿以高于建厂资金一倍的代价接收永利碱厂。范旭东深知英国人的用意在于扼杀中国制碱工业以更长久地垄断中国市场,于是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搞不成碱,宁可去自杀也不会出卖自己的灵魂!”碰了一鼻子灰后,英国人只好狼狈离去。
  事后,社会舆论对此冷嘲热讽,股东们更是怨声载道,范旭东只好耐心地说服他们:“要想让化学工业形成我们民族的长城,就要咬紧牙关,一代人两代人地干下去,才有可能成功!”“我们没有退路,摆脱绝境的唯一办法,就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我认为一切艰难的事,总有解决的办法;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去做,多少会有成就!”
  1924年后,留洋回来的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博士侯德榜被提升为总工程师,群策群力之下,永利碱厂最终突破了外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和设备限制,并于1926年6月生产出碳酸钠含量99%的高质量纯碱。当年8月,“红三角”牌永利纯碱一举摘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评审专家一致认为,永利纯碱是“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
  永利碱厂的成功并没有让范旭东止步,因为他深知,酸和碱是化学工业的两个“翅膀”,两者不可或缺。从1934年开始,范旭东开始筹办制酸厂。3年后,一座大型硫酸厂在南京大厂镇顺利落成并生产出第一批国产硫酸,这也是当时远东首屈一指的硫酸工厂。
  但是,日本侵华战争无情打断了范旭东的“重化工之梦”。战云笼罩下,范旭东率领广大职工克服万难,并尽可能将工厂设备迁往四川,重新开辟西南化工基地,以更好地支援抗战。1943年,范旭东制定包括硝酸厂、炼焦厂等在内的“十厂计划”,但就在抗战胜利不久,他却突患急性肝炎,经医治无效,于1945年10月4日在重庆与世长辞。
范旭东去世后,毛泽东为之题写了“工业先导,功在中华”的挽联,同时期的实业大家卢作孚更是表示,范旭东不置汽车,不营大厦,一生只拿微薄工资,他是中国真正的人才。
(四)本课小结
略。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