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习俗的演变》
同步练习
1.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对下列表格中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项目
以前
现在(清末民初)
日常生活
无照相、电影
照相、电影的传入和流行
发式
清军入关后男子留有长辫子
剪辫子
人际称谓
老爷、夫人
先生、君
服饰
长袍、马褂、旗装
西服、中山装、旗袍
A.
照相术于20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
B.
剪辫子只是人们审美的变化。
C.
人际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D.
变化后的服饰全盘西化。
2.
在一部历史小说中,主人公出生于1850年,60岁去世 他的经历中不可能有的是(
)
A.
在商务印书馆任职
B.
在申报上看到《辛丑条约》签订的消息
C.
被强令剪掉辫子,并穿上了中山装
D.
乘京张铁路火车赴京
3.
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发明的火车传入中国
B.
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C.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等法令
D.
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出行的方式,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4.
1919年春,胡老太爷到上海探亲。此时,他不可能看到的是(
)
A.
身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
B.
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
C.
报童在街上叫喊:“卖报!卖报!《申报》头条新闻——巴黎和会召开了!”
D.
他的大孙子正在为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作准备
5.
20世纪初,在中国能办到的事情有(
)
①坐轮船、火车②使用洗衣机③照相、看电影④男子剪辫子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6.
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
A.
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
B.
居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C.
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D.
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7.
假如你生活在中华民国时期,你不可能看到或享受到的生活方式是
A.
穿中山装或旗袍 B.
多数男子无辫子
C.
照相 D.
上网查资料
8.
近代以来,随着“莽莽欧风卷亚雨”,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下列变化中体现了平等思想的是
A.
女式高领服装流行 B.
电影的出现
C.
剪发辫 D.
行握手礼
9.一部反映19世纪末期中国某富商家族兴衰历史的电视剧正在热播,剧中有这样几组镜头,你认为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
A.
镜头一:商人身着西服到北京洽谈生意
B.
镜头二:商人的儿子在京师大学堂读书
C.
镜头三:商人正在读《申报》了解新闻
D.
镜头四:商人见到政府官员称“老爷”“大人”
10.
下列关于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化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
到照相馆拍照留念; B.
剪辫子,留短发;
C.
男士流行穿西服; D.
“大人、老爷”等称呼沿袭使用;
11.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阅读《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
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
西餐
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至少三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3)19世纪末,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分别写出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和以编印新式教科书为主的出版机构。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C
2.C
3.D
4.D
5.B
6.D
7.D
8.D
9.A
10.D
11.
(1)服饰、饮食、交通、婚姻礼俗等;
(2)特点:中西合壁,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外部因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
(3)报纸:《申报》;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
(4)积极影响: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传播知识,开启民智;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
【解析】
1.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内容。表述不是对表格内容的理解,故错误。B剪辫子是中华民国的政府令,故错误。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国民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同时规定,民间普遍称呼改为“先生”或“君”。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故正确。D中山装、旗装是我国的民族服装。故错误。故选C。
2.
本题考查的是1850--1910年我国发生的重大史实的相关知识点。本题的时间点是1850--1910年。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开办;1873年,申报在上海创办;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ABD主人公可能经历,不可能经历的是C。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
本题考查史实和观点的区别。史实是记录历史事件的,而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看法,属于主观思想认识。本题ABC都属于记录历史的史实,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事件。而D就是对火车发明的作用的看法,属于人的主观认识。故选D。
4.
本题考查的是科举考试废除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发生了变化,可以看到身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
19世纪轮船和火车就传入了我国,1919年是20世纪,所以轮船来往于黄浦江上,可以看到的;1872年,创办了《申报》;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所以,大孙子正在为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作准备是不可能的。本题是逆向思维选择题,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5.
略
6.
略
7.
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民国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其他的社会习俗也逐渐得到了改变。当时比较流行的服饰有中山装、西装、旗袍等。照相技术早在19世纪40年代以后就已经传入中国。上网查资料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生活方式。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8.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握手礼据说源自欧洲,自辛亥革命后传入我国。孙中山认为,在我国流行了数千年的跪拜礼,是封建等级礼教制度的象征,推翻满清封建统治,一定要摧毁它的礼制。用新式的体现平等理念的握手礼取代跪拜礼,是辛亥革命任务的一部分。故选D。
9.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文化和社会生活变迁,解题时抓住关键词“19世纪末期”、“与史实不相符”进行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中国第一套西服诞生于清末1903年,A项不符合史实;1898年戊戌变法中光绪帝正式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B符合史实;《申报》创办于1872年,C项符合史实;1912年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名义规定政府官员相互称呼为“同志”,在这之前一直以“老爷”“大人”称呼,D项符合史实。故选A。
中国
第一套西装诞生于清末,
10.
本题考查的是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照相术19世纪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因此可以到照相馆照相;剪辫易服,留短发是辛亥革命后人们生活发生的变化;聚会时男士应该身着西服,因为西服是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辛亥革命后,还取消了“大人、老爷”等称呼沿袭使用。由此可知选项ABC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D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故选D。
11.
(1)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依据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可知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有关。服饰:由“长袍马褂”变为“中山装、西装等”;饮食:由“中餐”变为“西餐”;交通方式:由“马车、轿子”变为“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婚姻礼俗: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变为“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2)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在建筑方面的变化。依据材料二“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可知,北京的四合院的特点是中西合壁,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由于受到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北京的四合院也发生了变化。
(3)本题考查的是《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的知识。《申报》19世纪70年代在上海创刊,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它的办报形式大都为后来的报纸所继承,是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它最初专营印刷,后来成立印刷所、编译所和发行所,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4)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本题属于发挥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有利于传播知识,开启民智;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解答。
选择题
综合题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