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的进步》
随着社会的前行,时代的发展,近代中国涌现出一大批文学艺术家,他们融汇中西,推陈出新,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艺术作品,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近代社会的生活,同时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本课主要介绍20世纪前半期,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这一背景下,文学家、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抒发爱国情怀,表达理想的历史。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鲁迅、矛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文字、图片、影音资料,了解鲁迅、矛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具体实例,分析鲁迅、矛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艺术创作的历史背景,体会他们的爱国的伟大情怀。
【教学重点】
知道鲁迅、矛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教学难点】
分析鲁迅、矛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艺术创作的历史背景,体会他们的爱国的伟大情怀。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第24课
文学艺术的成就”是八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了。近代的文学艺术取得的成就与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历史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出示材料:
推动中国文学演进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关于中国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首先要考虑到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7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思考本学期所学的历史事件,有哪些会成为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素材?
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
二、新课讲授
(一)文学家鲁迅、矛盾
1、鲁迅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2、矛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子夜》,原名《夕阳》,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小说以1930年5、6月间的旧上海为背景,描述以丝厂老板吴荪甫在三条战线(市场、工厂、农村)进行搏斗的情景,从而展现了大革命失败后到九·一八事变以前从城市到农村的广阔社会面貌。
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二)画家徐悲鸿、齐白石
1、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愚公移山图》作于1940年,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图》国画。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
2、齐白石
齐白石(1864年─1957年),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
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三)音乐家聂耳、冼星海
1、背景
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抗日救亡运动逐步兴起。在音乐家,众多音乐家以音符为武器,创作了一首首振奋人心的歌曲,激励着人民的救国运动。
2、聂耳
聂耳(1912年-1935年),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云南玉溪人。中国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他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影响中国音乐几十年。他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树立了中国音乐创作的榜样。
《卖报歌》是音乐家聂耳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乐曲曲调简单,朗朗上口,曲调明快、流畅,以朴实生动的语言,辛辣诙谐的笔调,深刻地描述了旧社会报童的苦难生活及对光明的渴望。
《义勇军进行曲》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祖籍广东番禺。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代表作品有《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等。
《黄河大合唱》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拥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二者相互呼应,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
(四)本课小结
略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