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1张PPT。语 文九年级 上册25.《论语》十则
孔庙孔陵山东曲阜“三孔”孔府
温故知新七年级学过的《论语》,你还记得多少,请尝试背诵出来。
读课文,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吾日三省(xǐnɡ)吾身
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
传(chuán)不习乎
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ɡ)也
一箪(dān)食,一瓢(piáo)饮
曲肱(gōng)而枕之
任(rèn)重而道远
不成人之恶(è)
终身行(xínɡ)之
博学而笃(dǔ)志
课文理解 (一)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二)
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三)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缺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四)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五)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六)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七)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八)
孔子说:“君子应该成就别人的美德,不应该促成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相反。”
(九)
子贡问:“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十)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文言知识重点虚词而承接连词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转折连词 “却”为人谋而不忠乎并列连词“而且”任道而重远道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
见贤思其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格言警句类理想志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成语积累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成人之美课件9张PPT。语 文九年级 上册26.《孟子》二则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 ,字 ,邹(今山东邹县)人。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 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 ,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还说:“
之心,仁也; 之心,义也; 之
心,礼也; 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
由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
轲子舆儒“性善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 练习: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看看意思是 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通“欤”,语气词)(给)(然后,表承接)
(但是,表转折)(比)
(对)(这种)
(这样) 《鱼我所欲也》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论点(设喻)鱼——熊掌 舍生取义结构提纲论证(正面)所欲甚于生
所恶甚于死(假设·反面)莫甚于生者
莫甚于死者结论 所欲甚于生
所恶甚于死义是本心引申生高于义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哪个多哪个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守义不辱 存有本心见利忘义失去本心 “是心”直译为这种思想,那么这种思想到底指的是什么思想?舍生取义 义 羞恶之心
何谓大丈夫?如何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课件10张PPT。语 文九年级 上册27.订鬼
王充 作家简介王充(27—97),字仲任,上虞人,东汉著名思想家。所著 《论衡》一书,30卷,85篇,20余万言,以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着力批判了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思想和天地万物由神主宰的谬论,成为一部战斗的宣传无神论的光辉巨著,开创了我哲学史上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
王充反对生知之说,反对知识的先验论,他说:“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 生知者。” 他反对那种认为圣人能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说法。他认为“不学自知,不问自晓”的事是古今所没有的。他说: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王充重视知识的力量,认为有知识就有力量,“人有知学,则有力矣。”他举例说明萧何收集秦代保存的文书资料,掌握了很多知识,然后“以知为力”,协助刘邦打败了项羽。
一.解释下列划线的词所致 人病则忧惧
何以效之 犹伯乐之见马
或泄于目 虚见 妄见
相马 无非 谓 朗读课文,落实文言知识1.凡天地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皆人思念
存想之所致也。
2.致之何由? 3.何以效之?
4.二者用精至矣。 5.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6.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
所见非鬼也。二.翻译下列句子阅读思考1. 对于“鬼”这种现象,作者提出了什么
观点?请结合有关文字,具体说明。答案要点:
“凡天地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即“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思念想象所造成的。2. 作者是用什么论证方法,按怎样的思路来证明他的观点的?请结合有关的文段谈谈自己的阅读见解。文章思路提出论点类比推论深入分析病理作用
存想虚致心理原因
精神畏惧妄见原因伯乐相马
庖丁解牛有鬼非人死精
神为之皆人思
念存想之所致 你赞成作者的看法吗?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的生活实际有没有现实意义?请摆事实,讲道理展开讨论。课件13张PPT。语 文九年级 上册28.马 说
韩愈 韩愈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lè zhīrǔpi1nc1o lìshí sù d3nsìxi3nyé
cè槽 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外见
听课文朗读,把握准确字音。1 2 3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同 辱没辱骈一食称著称吃一顿 是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见这种,这样等等同能能能够“见”通“现”。安怎么策道正确的方法能力材执拿着临面对 用鞭子打其难道通“才”,才能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同 辱没辱骈一食称著称吃一顿 是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见这种,这样等等同能能能够“见”通“现”。安怎么策道正确的方法能力材执拿着临面对 用鞭子打其难道通“才”,才能马 说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千里马人才伯乐赏识人才的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马说
以“人才发展”为话题,结合现今社会的状况及自己身边的情况,试着从多个角度,谈谈你对“人才发展”的看法。
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三
2. 背诵课文
3. 围绕课文当中“人才”这个话题,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课件23张PPT。语 文九年级 上册29.诗词五首
剑外巫峡巴峡襄阳洛阳蓟北四川河南河北长江东
海背景探秘
公元763年,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剑外忽然间传扬着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泪水就洒满了衣裳。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愁? 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还要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故乡洛阳。
诗
意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杜甫
“喜欲狂”的心情?思考卖炭翁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翻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
两鬓头发发白,是个手指也被谈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事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
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好价格,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
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扎着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
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说的是皇帝的命令。
回转车头吆喝着牛朝北边的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
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但也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评析]:
这是首叙事诗,诗歌开头六句,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和艰苦的生计。中间六句,写卖炭翁的期望。最后八句,一连串的事情的发生让人猝不及防,满怀希望顿时化为泡影。作者并没有发出任何感慨,是就在矛盾冲突的高潮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这样的描写取得了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和扣人心弦的效果。思考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诗人在诗中有没有直接流露出自己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约客赵师秀(1170—1219),宋代诗人,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他同徐照、徐玑和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有《赵师秀集》二卷、《天乐堂集》一卷,已佚。仅有《清苑斋集》传世。 作者简介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
长满青草的池塘里,到处传出蛙声阵阵。
约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时间已过了午夜;
清闲地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震落了烛心余烬结成的花状物。翻译思考客人不来,在等待中,诗人拥有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如梦令李清照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丈夫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行政长官。她工诗能文,所作词尤为宋朝一大家。早期作品,韵调优美,多写闺中生活和离别相思。南渡后,深厚的故土之思, 凄苦的身世之感,一并抒发在她的作品里,风格突变,社会意义也大了。
昨夜雨点疏落,风势猛烈,
从沉睡中醒来,醉意还没有全消。
试着提出问题问前来卷帘的侍女,
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
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翻译思考很多人认为“肥”和“瘦”这两个字用得妙,你觉得妙在何处?菩萨蛮翻译郁孤台下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逃难人的泪。
往西北方向眺望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正满怀愁绪,深山里听到鹧鸪的啼叫。 思考怎样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