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古诗两首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诗人)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诗歌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yì féng jiā bèi
异 逢 佳 倍
chā zhū yú
插 茱 萸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生字生词注意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熟读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课文朗读1、猜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
答案:思念,回想,追忆。
2、能否理解古诗题目的意思?
答案:九月九日这一天,王维思念起家乡的亲人。问题探索1、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本句解释: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课文详解2、每逢佳节倍思亲
逢:遇到
倍:格外;加倍、更加。
本句解释:每当遇到佳节的时候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课文详解3、遥知兄弟登高处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全句解释: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4、遍插茱萸少一人
遍:全,都
全句解释: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单单缺少了我一个人。课文详解1、小组交流:哪些关键字、词让你感受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独”——孤独、寂寞
(1)表现了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2)一个“独”字的背后隐藏着一幅王维形单影只的画面。他怎能不孤独、寂寞,怎能不思念自己的亲人呢
“倍”——更加思亲
(1)每逢佳节的时候,诗人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怎能不忆亲人?
课文品析课文品析“少一人”——兄弟情深
(1)“少一人”少的是谁?
(2)王维的兄弟和家人一起登上了山顶,唯独王维不在,他会想什么?
(3)这就是兄弟情深啊!一家人登高,“少一人”,使得这幅画面给人留下了遗憾。“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让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的呐喊。
齐读最好一句(有气势)1、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家呢?(当时的诗人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好男儿志在四方。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一种深深的思念。于是,王维写出了这首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产生了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品析同学们,今天学习的古诗和昨天学习的古诗,虽然内容不同,但是它们的主题是一样的,都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课文总结一、看拼音,写词语。
cù jìn huí yì yì tóng měi féng
( ) ( ) ( ) ( )
yáo yuǎn pǔ biàn shēn qiè jiā jié
( ) ( ) ( ) ( )
二、联系诗词,写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挑: 独:
每逢: 倍: 遍:随堂练习促 进 回 忆 异 同 每 逢 遥 远 普 遍 深 切 佳 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