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衰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结果。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及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说明《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教学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危害。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导入新课
明治维新: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进入新课
(一)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1.日本的“大陆政策”:日本的强盛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封建残余势力的保留,市场的狭小,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日本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这一政策分为五步:一、侵占中国的台湾;二、征服朝鲜;三、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四、征服全中国;五、侵占亚洲,称霸世界。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2.列强的默许或纵容:列强随着自己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对世界领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扩大自己的(半)殖民地,在扩张中同时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在中国这个问题上,各国都默许和纵容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
3.朝鲜东学党起义: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一次反对本国腐朽封建统治和日本侵略者而进行的农民起义,作为友好邻邦的清政府应朝鲜政府的邀请派援兵前往朝鲜镇压这场起义,日本也趁机出兵朝鲜实现它“大陆政策”的第二步。当清政府派兵前往朝鲜时,日本也趁机派军队开进朝鲜,为它实施第二步计划创造了条件。当起义平息后,中日本应同时撤兵,但日本置之不理,并且还大派援兵,准备发动战争。
4.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战争一触即发,国内舆论强烈要求清政府备战,北洋海军的广大官兵也要求立即投入抗击日军的战斗。然而,李鸿章拒绝出动北洋海军,主张“避战自保”,因为他深知,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成军后,没有再添任何舰只;1891年以后又停止购买枪炮弹药,海防经费被慈禧挪用去修颐和园。李鸿章对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不肯轻于一试,力主乞求列强出面调停,希望依靠第三国的力量迫使日本从朝鲜撤军。慈禧即怕日本的武力威胁,又忙于自己六十寿辰的庆典,一心力保“和局”,苟安目前,她支持李鸿章的求和主张,由此可以证明,战争不可避免,清政府的失败不可
(二)黄海海战和辽东陆战
用多媒体出示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请学生据图填表)
1.时间、战役
时间:1894年7月 1894年7月~1894年9月 1894年10月~1895年4月
战役:丰岛战役 平壤战役 辽东战役 黄海战役 威海战役
2.战争的性质:是侵略性战争。
3.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地点及双方代表各是什么?
1.时间、地点、双方代表:
1895年4月在日本马关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2.《马关条约》的内容:投影显示:
3.《马关条约》的影响
(1)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严重的掠夺。它迫使台湾与祖国隔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赔款:数额高达白银2亿两,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进一步加剧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即使人民被榨干,清政府倾空国库也无力偿还,只好向列强贷款,这样就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开放口岸:新增口岸的开放,可知口岸从沿海开到内地,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得了同样的权利。
(4)开设工厂: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都享有这项新的特权。他们很快在中国“合法”地“经营了许多轻工业的企业,以便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并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直接地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三国干涉还辽
(1)三国指哪三国?:俄、德、法。
(2)这三国为什么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因为日本割辽,影响了三国利益。
教师小结:沙俄早已企图霸占中国东北,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侵害了俄国的利益,直接构成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俄国成为三国干涉还辽的策划者。德国一方面想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一方面希望以此和沙俄勾结以减轻俄法同盟在欧洲对自己的压力。法国是俄国的同盟国,对日本的干涉问题基本上以俄国立场为转移。
(3)三国干涉还辽的结局是什么?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给中国,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此同时,台湾大片领土的丧失,激起了台湾人民的愤怒,他们掀起了反割台斗争。
本课小结
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特点。中国的战败,进一步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欧美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的条款,也都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之后,列强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略。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共39张PPT)
第二单元
·
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明治维新:日本政府进行
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
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
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
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新课导入
1、背景:
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国力渐强,很快走上了疯狂向外扩张的道路,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朝鲜和中国。
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增兵朝鲜,蓄意挑起中日战争。(直接原因)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新课讲授
日本
中国台湾
朝鲜
中国
亚洲
世界
大陆政策
北洋海军的广乙舰
丰岛海战后搁浅的广乙舰残骸
北洋海军的济远舰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突然袭击在牙山附近丰岛海面的清军运兵船和驻守牙山的清军,挑起了战争。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高升”号运兵船被日舰击沉
8月初,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1894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清政府对待战争的态度:
慈禧太后正在穷奢极侈地操办她60大寿的庆典,一心希望与日本讲和。李鸿章秉承慈禧的旨意,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1、黄海海战:
9月17日,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遭日本舰队截击,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列阵迎战。
北洋舰队列队迎战示意图
丁汝昌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过程:
丁汝昌负伤,定远舰管带刘步蟾接替指挥;
林泰曾指挥镇远舰击中敌旗舰松岛号;
林永升指挥经远舰战斗到舰艇最后沉没;
邓世昌指挥致远舰,遭遇日军最强冲锋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邓世昌(1849~1894),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禹(今广州)人,清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黄海激战中,邓世昌带领致远舰官兵浴血奋战。在舰伤弹尽的情况下,邓世昌下令全速冲向敌冲锋舰“吉野”号,决心与敌同归于尽。不幸途中被鱼雷击中而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多人殉难。
邓世昌坠入海中,他的随从将救生圈给他,被他拒绝。他的爱犬衔住他的手臂不让他下沉,他把狗推开。狗又衔住他的发辫不放。邓世昌望海长叹,用手按住爱犬,一起沉入大海。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邓世昌语录
“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光绪帝为邓世昌所写的挽联
伏波横海,具折冲千里之威;
劲草疾风,标烈士百年之节。
——光绪帝为邓世昌御笔亲撰祭文
奋击则寡能敌众,
冲锋则义不顾身。
——光绪帝为邓世昌御笔亲撰碑文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致远舰冲向敌舰
中日双方激战5个多小时。日舰有5艘受到重创,伤亡600余人。北洋舰队有5艘军舰沉没,伤亡近千人,但主力尚存。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战后,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实行“保船制敌”的消极防御方针,竟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出海迎敌,使日本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想一想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2、辽东陆战:
(1)过程:
一路渡过鸭绿江,进攻辽东九连城等地;
另一路在辽东半岛东岸花园口登陆,进攻大连、旅顺。
10月,日军兵分两路。
(2)结果:
由于清军军心涣散,抵抗不力,大连、旅顺相继失守。日军占领旅顺后,对旅顺居民实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旅顺大屠杀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3、威海卫之战:
停泊在威海卫的北洋舰队
1895年初,日军水陆两路进攻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丁汝昌请求突围,李鸿章不准。北洋舰队困泊港内,腹背受敌。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丁汝昌自杀殉国。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黄海海战
丰岛
平壤
旅顺
威海卫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想一想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清朝的腐败是失败的根源;
一部分清军将领贪生怕死;
武器装备落后等。
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始殖民扩张;
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势力雄厚等。
中国:
日本: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1、时间:
1895年4月
2、地点:
日本马关
3、代表:
(清政府)李鸿章、(日本)伊藤博文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签订马关条约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正在筹备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李鸿章则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
《马关条约》签订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4、内容:
1.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3.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苏州
杭州
沙市
重庆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三国干涉还辽
企图独霸中国东北
俄国的盟国
德国
日
本
策划
干涉
俄国
支持
干涉
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
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
支持
干涉
清政府
还
辽
赎辽费
3000万
两白银
法国
目的:维护自身在华利益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马关条约》的影响:
1.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3.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1.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2.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
3.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思考探究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危害
割地
赔款
通商
其他
辽东半岛(后赎回)台湾及澎湖列岛
2亿两白银
沙市、重庆、
苏州、杭州
香港岛
2100万银元
广、厦、福、宁、上
协定关税
新增设厂
国土沦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加重负担,举借外债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列强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内地
严重的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对比通商口岸有何变化
《南京条约》
开放的通商口岸
《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侵略加深,由沿海向内陆,加大了经济掠夺,从对中国的影响上看则是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日军进军路线
基隆
台北
新竹
大甲
彰化
澎湖
嘉义
台南
枋寮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爱国志士徐骧等人组织义军,与刘永福等人领导的清军协同作战。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甲午战争刺激列强对华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经济上:列强在商品倾销的同时,扩大资本输出,进一步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2.政治上: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建立“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则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示意图
1842年
《南京条约》割占
1860年
《北京条约》割占
1898年
英国租借地
新界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瓜分中国的狂潮
谭嗣同
有感一首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时局图》是1898年谢缵[zuǎn]泰先生创制的一幅反映当时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漫画。原图上有黄遵宪的题诗。现在原件藏于美国华盛顿国立档案馆。
熊—俄国
太阳—日本
肠(蛇)—德国
虎—英国
鹰—美国
蛙—法国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国别
“租借地”
“势力范围”
俄国
旅顺、大连
长城以北和新疆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法国
广州湾
广东、广西和云南
英国
九龙半岛界线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和附近岛屿(今统称“新界”)、威海卫
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一部分
日本
福建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门户开放”政策:
势力范围:
1899年由美国政府提出的。其实质是企图用“机会均等”的手段,缓和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让美国有机会插足别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之内,保证中国市场对美国资本和商品的自由开放。
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实力所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在这片领土上,该国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课
堂
小
结
甲午中日战争
原因
过程:
结果:
1894年到1895年初
丰岛海战、黄海海战(邓世昌)、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中国惨败,签订《马关条约》
时间:
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根本原因:
导火线:
日本制定“大陆政策”,蓄意侵略中国;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时间
地点
内容
危害
影响: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断之理……”
材料二:“保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材料三:“热血洒东沟千载怒涛应揖伍;忠魂依北阕九原遗恨未平倭。”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涉及哪位历史人物?
(2)他们各自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上述三则材料涉及的历史人物的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课堂练习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1)林则徐
左宗棠
邓世昌
(2)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或虎门销烟);
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
邓世昌在黄海战役中壮烈捐躯。
(3)视死如归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
四川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谢谢观看!